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是临床常用的清热泻火类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因其苦寒清降,能泻三焦火邪,故被誉为“凉血除烦要药”,其性寒,味苦,归心、肺、三焦经,既可清泻实火,又能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应用广泛,历代医家对其功效多有论述,现代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其药理活性。
栀子的核心功效与应用
-
泻火除烦,清心解郁
栀子苦寒,入心经,长于清泻心火、透散郁热,是治疗热病心烦的要药,若外感热病,邪热内扰胸膈,见心烦懊恼、失眠多梦,常与淡豆豉配伍,即《伤寒论》名方“栀子豉汤”,以透散郁热、除烦安神;若心火亢盛,迫血妄行致口舌生疮、小便短赤,可配伍黄连、竹叶、木通等,增强清心泻火之力,如导赤散加栀子;若肝郁化火所致的烦躁易怒、胸胁胀痛,则与丹皮、柴胡、白芍同用,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
清热利湿,退黄通淋
栀子能清利下焦湿热,主治湿热黄疸、热淋、湿温初起等症,治疗湿热黄疸,症见身目发黄、色泽鲜明、小便短赤,常与茵陈、大黄配伍,如茵陈蒿汤,共奏清热利湿、退黄之效;治热淋涩痛,尿频尿急、尿痛,可配伍车前子、滑石、瞿麦等,利尿通淋、清热除湿;若湿温初起,胸闷身重、午后身热,与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同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如三仁汤加减。 -
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栀子入血分,能清热凉血、解毒消肿,适用于血热妄行及热毒疮疡,治血热吐血、衄血、尿血,常配伍生地黄、牡丹皮、侧柏叶,凉血止血而不留瘀;治热毒疮疡、红肿热痛,可内服外用并举,内服与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同用,清热解毒;外用研末调敷,或与黄柏、大黄共研细末,用醋调敷患处,以消肿止痛。 -
焦栀子凉血止血
栀子炒炭后,苦寒之性缓和,收涩止血之力增强,主治血热出血而无瘀滞者,如吐血、衄血、崩漏等,常配伍地榆、槐花、三七等止血药,增强止血效果,如十灰散中用栀子炭,凉血止血兼能清热。
栀子的使用方法与炮制品
栀子内服煎汤,常用量为3-10克;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其炮制品不同,功效侧重亦有差异,具体如下表:
炮制品 | 炮制方法 | 功效侧重 | 适用症状 |
---|---|---|---|
生栀子 | 生用,晒干 |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 | 热病心烦、黄疸、淋证 |
炒栀子 | 清炒至微黄 | 缓和寒性,健胃 | 脾胃虚弱者的湿热证 |
焦栀子 | 炒至焦褐色 | 健胃消食、凉血止血 | 食积腹胀、血热出血 |
栀子炭 | 炒至表面焦黑 | 收涩止血,清热解毒 | 吐血、崩漏、外伤出血 |
使用注意事项
栀子性寒,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慎用;不宜与巴豆同用,以免引起呕吐、腹泻;孕妇慎用,因其有收缩子宫作用;长期大量使用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建议中病即止,或配伍健脾药如白术、茯苓,顾护脾胃。
相关问答FAQs
Q1:栀子泡水喝有什么功效?哪些人不适合?
A:栀子泡水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适用于心烦失眠、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轻度黄疸等热证,但栀子性寒,脾胃虚寒(如怕冷、腹泻)、易痛经的女性、孕妇及体质虚寒者不适合长期或大量饮用,以免加重寒象,引起腹泻、腹痛等不适。
Q2:栀子治黄疸的经典方剂有哪些?如何使用?
A:治疗黄疸的经典方剂主要有:①茵陈蒿汤(《伤寒论》):由栀子、茵陈、大黄组成,适用于湿热黄疸,症见身目黄亮、腹胀便秘、小便黄赤,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②栀子柏皮汤(《伤寒论》):由栀子、黄柏、甘草组成,适用于黄疸热重于湿,症见身热、口渴、苔黄腻,水煎服,每日1剂,需注意,黄疸病因复杂,用药需在医师辨证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