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是中华饮食文化的精髓,烹饪中常用的药材不仅是调味的“魔法棒”,更是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天然药箱”,这些药材性味归经不同,与食材搭配能去腥增香、平衡寒热,让菜肴在满足味蕾的同时兼具养生功效,以下介绍几类厨房中最常见的烹饪药材,及其在家常菜中的巧妙运用。
芳香类药材是厨房里的“香气担当”,以浓郁香气去腥解腻,提升菜肴层次,八角(大料)性温味辛,归脾、胃、肾经,能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是红烧肉、卤鸭脖的灵魂,其独特香气能渗透肉质,让油腻感瞬间消散;桂皮(肉桂)性大热味辛甘,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炖羊肉、煲牛肉时加一小段,不仅能去膻味,还能让汤底醇厚回甘;花椒性温味辛麻,温中散寒、除湿止痛,麻婆豆腐、凉菜里淋热花椒油,能激发“麻香”,刺激食欲;小茴香性温味辛,理气和胃,炖鱼、做馅时撒一点,去腥提鲜的同时,还能缓解腹胀不适。
根茎类药材是家常菜的“温和调理师”,以辛香温和的特性守护脾胃,生姜性温味辛,发汗解表、温中止呕,炒菜时炝锅、炖汤时放几片,能中和海鲜、肉类的寒性,凉拌菜加姜末开胃解腻;大蒜性温味辛,解毒杀虫、健脾开胃,无论是蒜蓉炒青菜、糖醋蒜,还是炖肉时爆香,都能杀菌增香,是厨房里的“万能调味料”;葱白性温味辛,发汗解表、通阳散寒,煮鱼汤、做鸡汤时放葱段,不仅提香,还能帮助发汗,适合风寒感冒初期;干姜性热味辛,温中散寒、回阳通脉,适合脾胃虚寒的人煮姜茶、炖鸡汤时替代部分生姜,温补效果更佳。
果实类药材多为药食同源的“低调高手”,擅长去腥增香、促进消化,陈皮(晒干的橘子皮)性温味辛苦,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炖排骨、煲老火汤时加一小块,能去油腻、助消化,让汤品更清爽;山楂性微温味酸甘,消食化积、活血化瘀,糖醋里脊、炖肉时放几颗,解腻增香,还能促进肉质软烂;白豆蔻性温味辛,化湿行气、温中止呕,炖牛肉、火锅汤底里砸碎放入,能去除腥膻,让汤味更清雅不腻;草果性温味辛,燥湿温中、除痰截疟,卤菜、炖鸡时用,香气浓郁,但用量需谨慎,否则易发苦;砂仁性温味辛,化湿行气、温中止泻,煲粥、炖汤时最后撒几粒,能健脾开胃,适合脾胃虚弱者。
花叶类药材以清新口感带来“季节感”,适合春夏清热解暑,紫苏叶性温味辛,解表散寒、行气和胃,做蒸鱼、煮螃蟹时铺几片,去腥增香,还能缓解海鲜寒性;薄荷性凉味辛,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凉拌黄瓜、绿豆汤快熟时加薄荷叶,带来清凉感,适合夏日解暑;菊花性微寒味甘苦,疏散风热、清肝明目,煮菊花粥、煲菊花鸡汤,适合上火、眼干人群;金银花性寒味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夏天煮金银花绿豆汤,或炖鸭汤时加一点,清热消暑,适合湿热体质。
以下为常见烹饪药材的性味、功效及菜肴举例简表:
药材名称 | 性味 | 主要功效 | 常见菜肴举例 |
---|---|---|---|
八角 | 性温,味辛 | 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 红烧肉、卤鸭脖 |
生姜 | 性温,味辛 |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 | 姜丝炒肉、生姜炖鸡汤 |
陈皮 | 性温,味辛苦 |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 陈皮炖排骨、陈皮红豆沙 |
紫苏叶 | 性温,味辛 | 解表散寒,行气和胃 | 紫苏蒸鱼、紫苏炒田螺 |
山楂 | 性微温,味酸甘 | 消食化积,活血化瘀 | 糖醋里脊、山楂炖排骨 |
烹饪药材虽好,但需根据自身体质和菜肴特点合理搭配,温热体质少用大热药材(如桂皮、草果),虚寒体质可适当增加温性药材(如生姜、花椒),让每一餐都成为“食养”的智慧。
FAQs
-
烹饪时是不是放的药材越多,养生效果越好?
不是,药材讲究“君臣佐使”配伍,烹饪中更需“适量”原则,过多药材不仅可能掩盖食材本味,还可能因药性过强导致身体不适,如过量花椒易上火,过量桂皮可能伤阴,建议根据菜肴类型(如炖肉选八角、桂皮,凉拌选姜、蒜)和自身体质(如体寒者多加生姜,体热者少用桂皮)灵活搭配,1-2味即可,避免“药味盖过食味”。 -
哪些人群需要慎用或避免使用烹饪中的药材?
孕妇应慎用活血类(如川芎、红花,虽非常用烹饪药,但部分调料含类似成分)和温燥过甚类(如八角、草果),可能引发宫缩;阴虚火旺者(常口干舌燥、手心热)少用温热药材(如桂皮、干姜),以免加重“上火”;脾胃虚弱者(易腹胀、腹泻)避免过量使用理气药(如砂仁、陈皮),可能耗气;对特定药材过敏者(如对薄荷过敏)需禁用,以免引发过敏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