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药材行情近年来在多重因素交织下呈现复杂态势,整体表现为“供需动态平衡、品种分化加剧、价格波动常态化”,2023年以来,受气候异常、政策调整、市场需求变化及资本介入等多重影响,部分常用中药材价格出现明显波动,而道地、优质药材因资源稀缺性保持坚挺,市场行情呈现出“优质优价、劣质滞销”的分化特征。
从整体市场供需来看,国内中药材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但受种植技术、气候条件及市场预期影响,实际产量与质量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需求端则受益于中医药产业振兴政策支持,中成药、配方颗粒、中药饮片及大健康产品需求稳步增长,尤其是疫情后民众对预防保健类中药材的关注度提升,带动黄芪、金银花、连翘等品种消费量增加,部分品种因前期价格过高刺激扩种,导致阶段性供过于求,价格回落明显,如太子参、白术等。
具体到热门品种,行情表现差异显著,根茎类药材中,当归受2023年甘肃主产区干旱减产影响,统货价格从年初的80元/公斤上涨至年底的120元/公斤,涨幅达50%,且因库存薄弱,短期内仍处高位;黄芪因内蒙古、甘肃产区扩种,产量增加,价格从45元/公斤回落至35元/公斤,但内蒙古武川产优质黄芪因需求稳定,价格仍维持在40元/公斤以上,果实籽仁类中,枸杞因宁夏、青海产区丰产,统货价格从58元/公斤降至48元/公斤,但中宁特级枸杞因品质优势,价格稳定在65元/公斤;苦杏仁因2023年春季霜冻减产,价格从85元/公斤涨至110元/公斤,全草类药材中,薄荷因江苏、安徽产区种植面积增加,价格从28元/公斤跌至22元/公斤;而石斛因野生资源枯竭,人工种植成本高,枫斗价格仍保持在1200元/公斤以上,下表列举了2023年部分中药材价格变动情况:
品名 | 2023年初价格(元/公斤) | 2023年末价格(元/公斤) | 涨跌幅 | 主要影响因素 |
---|---|---|---|---|
当归 | 80 | 120 | +50% | 主产区干旱减产、库存薄弱 |
黄芪 | 45 | 35 | -22% | 产区扩种、产量增加 |
枸杞 | 58 | 48 | -17% | 宁夏、青海产区丰产 |
苦杏仁 | 85 | 110 | +29% | 春季霜冻减产、需求刚性 |
薄荷 | 28 | 22 | -21% | 种植面积扩大、供过于求 |
影响行情的核心因素中,气候异常成为“黑天鹅”事件,2023年夏季,南方多省持续高温干旱,北方遭遇洪涝,导致丹皮、白术、地黄等品种减产,其中安徽亳州白术因受灾严重,价格从40元/公斤飙升至75元/公斤,政策层面,国家推动中药材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加速,优质药材溢价空间扩大;中药配方颗粒集采全面落地,原料采购趋于标准化,对部分大宗药材价格形成稳定作用,需求端,老龄化加剧带动慢性病用药需求,心脑血管、肿瘤类中成药原料如三七、丹参等需求稳中有增,而药食同源目录品种如山药、莲子因保健品开发需求,消费场景持续拓展,资本短期炒作加剧了部分品种价格波动,如2023年三季度,市场资金集中介入茯苓,导致价格从28元/公斤快速拉高至45元/公斤,后因实际需求不足回落至35元/公斤。
展望未来,全国药材行情将呈现“分化加剧、理性回归”的趋势,随着中药材种植技术提升和气象监测体系完善,产量波动将有所缓解,但优质、道地、稀缺资源仍将保持价格强势;政策对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的完善,将推动“优质优价”机制形成,劣质品种逐步被市场淘汰,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加快,如中药标准国际化(ISO/TC249)推动下,出口品种如人参、灵芝等需求有望增长,为国内行情提供新支撑。
相关问答FAQs:
问:当前药材行情波动较大,药农应如何规避种植风险?
答:药农可通过以下方式降低风险:一是关注农业农村部门及中药材产业协会发布的种植指导信息,避免盲目扩种;二是选择道地品种和GAP标准化种植,提升药材质量以获得溢价;三是与药企、合作社签订订单种植协议,锁定销售渠道和价格;四是购买农业保险,应对气候灾害等不可抗力风险;五是多元化种植,避免单一品种集中上市导致价格下跌。
问:中药材价格上涨对下游中药生产企业有哪些影响?
答:价格上涨对中药企业影响呈分化:短期看,原料成本上升会压缩企业利润空间,尤其是对成本敏感的中成药企业,若无法通过产品提价转嫁压力,可能影响盈利能力;长期看,倒逼企业加强供应链管理,建立稳定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或战略储备,同时推动药材替代品研发或配方优化,优质原料价格上涨也会加速行业洗牌,具备全产业链布局和品牌优势的大型企业更具抗风险能力,而中小型企业可能面临生存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