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背痛是临床常见病症,以肩背部酸胀、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中医认为肩背痛与经络不通、气血失和、筋骨失养密切相关,通过辨证论治,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等多种疗法,可有效缓解症状,改善功能,以下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法及日常调护等方面详细介绍。
病因病机
中医理论中,“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是肩背痛的核心病机,具体病因包括:
- 风寒湿邪侵袭:居处潮湿、劳汗当风,或夜卧当风,风寒湿邪侵袭肩背经络,致气血凝滞,经络痹阻,不通则痛,症见肩背冷痛,遇寒加重,得温痛减,舌淡苔白腻,脉弦紧或濡缓。
- 劳损筋骨:长期久坐伏案、低头劳作,或肩部负重过度,致筋脉受损,气血瘀滞,瘀血内停,肩背经络不通而痛,症见痛处固定,夜间加重,或伴肩关节活动受限,舌暗有瘀斑,脉涩。
- 气血亏虚:素体虚弱,或久病耗伤气血,气血生化不足,筋骨失于濡养,不荣则痛,症见肩背酸痛,劳累后加重,伴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 肝肾亏虚:年老体弱,或房劳过度,致肝肾不足,筋骨失养,或肾虚不能生髓,骨枯髓减,而致肩背疼痛,症见隐痛绵绵,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分型与治疗
中医治疗肩背痛强调“辨证施治”,根据不同证型选择相应治法,现将常见证型、症状及治疗方法归纳如下表:
证型 | 主要症状 | 治法 | 代表方药 |
---|---|---|---|
风寒湿痹型 | 肩背冷痛,重着酸楚,遇寒加剧,得温痛减,或伴恶风、关节活动不利,舌淡苔白腻,脉弦紧或濡缓 | 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 蠲痹汤(羌活、独活、桂心、秦艽、当归、川芎、桑枝、海风藤、乳香、没药) |
瘀血阻络型 | 肩刺痛,痛处固定,拒按,夜间尤甚,或伴肩关节僵硬、活动受限,舌暗有瘀斑,脉涩 |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 身痛逐瘀汤(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当归、五灵脂、香附、牛膝、地龙) |
气血亏虚型 | 肩背酸痛,劳累后加重,休息稍缓解,伴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脉细弱 | 益气养血、濡养筋脉 | 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加当归、鸡血藤、党参 |
肝肾亏虚型 | 肩背隐痛,绵绵不休,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 | 滋补肝肾、强筋壮骨 | 左归丸(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牛膝)加杜仲、续断 |
中医特色治疗方法
(一)针灸疗法
针灸是治疗肩背痛的首选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经络腧穴,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止痛的目的。
- 取穴原则:以局部取穴为主,配合远端取穴。
- 局部取穴:肩髃、肩髎、天宗、肩贞、阿是穴(压痛点)、大椎、风门、肺俞。
- 远端取穴:合谷(手阳明大肠经,通络止痛)、外关(手少阳三焦经,解表通络)、足三里(足阳明胃经,调理气血)、阳陵泉(足少阳胆经,舒筋活络)。
-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选用1.5~2寸毫针,局部穴位直刺或斜刺,得气后施以提插捻转手法;风寒湿痹型可加艾灸(温针灸或隔姜灸),以温经散寒;瘀血阻络型可配合刺络拔罐,出血少量以活血化瘀;气血亏虚、肝肾亏虚型用补法,并可加灸关元、命门以补益正气,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二)推拿疗法
推拿通过放松肌肉、松解粘连、调整力学平衡,缓解肩背疼痛,常用手法如下:
- 滚法:患者坐位,医者用滚法在肩背斜方肌、菱形肌、冈上肌等部位操作,5~10分钟,以放松局部肌肉。
- 揉法与拿法:用掌揉或指揉法在肩背部沿膀胱经、胆经循行线操作,重点按揉天宗、肩井、风池等穴;再用拿法提拿肩井、斜方肌,以酸胀为度。
- 点按穴位:点按阿是穴、肩髃、肩髎、天宗、大椎等穴,每穴1~2分钟,以得气为度。
- 弹拨与被动运动:对肩部条索状硬结或痛点,用弹拨法松解粘连;配合肩关节外展、后伸、旋转等被动运动,逐渐增大活动范围,但避免暴力。
- 拍打法:用虚掌沿膀胱经自上而下拍打,以皮肤微红为度,促进气血运行,每次治疗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三)中药内服与外治
- 中药内服:根据辨证分型选用方药(见表1),如风寒湿痹型用蠲痹汤加减,瘀血阻络型用身痛逐瘀汤加减,气血亏虚型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肝肾亏虚型用左归丸加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 中药外治:
- 膏药外贴:如麝香止痛膏、奇正消痛贴,或用温经散寒膏(附子、肉桂、干姜、红花等研末,调敷患处),适用于风寒湿痹型、瘀血阻络型。
- 热熨疗法:取粗盐、吴茱萸各100g,炒热后装入布袋,熨敷肩背疼痛部位,每次20~30分钟,每日1~2次,适用于寒证、瘀证。
- 熏洗疗法:伸筋草、透骨草、威灵仙、海桐皮各30g,桂枝、川芎各15g,煎水熏洗肩背部,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适用于各型肩背痛,尤其适合劳损型。
(四)其他疗法
- 拔罐疗法:在肩背膀胱经、胆经走罐,或于阿是穴、大椎、肩井等穴位留罐,10~15分钟,每周2~3次,适用于风寒湿痹型、瘀血阻络型。
- 艾灸疗法:温和灸或隔姜灸肩髃、天宗、大椎、命门等穴,每穴15~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虚寒型肩背痛。
- 小针刀疗法:对肩背筋膜粘连、瘢痕形成引起的顽固性疼痛,可在无菌操作下,用小针刀松解粘连组织,每周1次,一般1~3次见效。
日常调护
- 避免不良姿势:保持正确坐姿,避免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每隔1小时起身活动肩背部,调整电脑屏幕高度与视线平齐。
- 注意肩部保暖:避免肩背部受凉,尤其是睡眠时避免肩部直接暴露于空调、风扇下,可穿有领衣物或披肩。
- 适度功能锻炼:坚持“肩周炎康复操”(如爬墙运动、体后拉手、梳头动作)、太极拳、八段锦等,增强肩部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
- 饮食调理:风寒湿痹型可食用生姜、羊肉、桂枝粥等温性食物;瘀血阻络型可食用山楂、玫瑰花、桃仁粥等活血化瘀食物;气血亏虚型可食用山药、红枣、桂圆粥、黄芪炖鸡等补益气血食物;肝肾亏虚型可食用黑芝麻、核桃、枸杞、杜仲腰花等滋补肝肾食物。
相关问答FAQs
Q1:肩背痛可以自行贴膏药或热敷吗?
A1:需根据证型选择,若因风寒湿邪引起(肩背冷痛、遇寒加重),可选用温通类膏药(如狗皮膏、麝香止痛膏)或热敷(炒盐包、热水袋),有散寒止痛作用;但若属急性扭伤、红肿热痛(热证),则不宜热敷,应冷敷并及时就医;皮肤破损、过敏体质者禁用膏药,避免引起过敏或感染。
Q2:中医治疗肩背痛通常需要多久见效?
A2:疗效因病情轻重、病程长短而异,急性劳损或风寒湿型,经针灸、推拿1~3次后疼痛多可缓解;慢性劳损(如颈肩综合征)或气血亏虚、肝肾亏虚型,需综合治疗(针灸+中药+锻炼)2~4周,症状逐渐改善;若病程超过3个月、肩关节粘连严重者,需治疗4~8周,并坚持功能锻炼以巩固疗效,治疗期间配合调护,可减少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