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是中医临床常见病证,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溢于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的病症,中医对水肿的认识历史悠久,《黄帝内经》首次提出“水”病名称,并对其病因病机进行了系统阐述,如《素问·阴阳别论》指出“三阴结,谓之水”,《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的治疗原则,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形成了以辨证论治为核心、整体调理为特色的治疗体系,水肿的中医治疗原则可概括为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兼顾标本缓急、扶正祛邪,注重调理肺脾肾三脏功能及三焦气化,同时结合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多法联用以恢复水液代谢平衡。
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是核心
水肿的治疗首辨阴阳虚实,阳水多因风、湿、热、毒等外邪侵袭,或饮食不节导致水湿内停,起病急,病程短,肿势由上而下,按之凹陷易复,伴见烦热、口渴、小便短赤等实热症状;阴水多因脾肾阳虚、气化失司,或久病体虚、水湿内泛,起病缓,病程长,肿势由下而上,按之凹陷难复,伴见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虚寒症状,正如《丹溪心法·水肿》所言:“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赤涩,此属阴水。”辨证明确后,针对病因立法,如阳水以祛邪为主(疏风、宣肺、利湿、清热),阴水以扶正为主(健脾、温肾、益气、养阴)。
分型论治,兼顾标本缓急
根据水肿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中医将常见证型及治法方药归纳如下:
证型 | 主症 | 治法 | 代表方剂 |
---|---|---|---|
风水泛滥证 | 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肿,来势迅速,恶风发热,肢节酸重,小便不利 | 疏风解表,宣肺利水 | 越婢加术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
水湿浸渍证 | 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苔白腻 | 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 五皮散合胃苓汤 |
湿热壅盛证 | 遍身浮肿,皮肤绷光发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 | 分利湿热 | 疏凿饮子 |
脾阳虚衰证 | 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神疲肢冷,小便短少 | 健脾温阳,利水渗湿 | 实脾饮 |
肾阳虚衰证 | 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气促,腰部冷痛酸重,尿量减少或增多 | 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 济生肾气丸、真武汤 |
瘀水互结证 | 肢体浮肿,日久不消,皮肤瘀斑,腰部刺痛,舌质紫暗,苔白,脉涩 | 活血祛瘀,化气行水 | 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
治疗中需注意标本缓急:若水肿严重、水湿壅盛(如胸水、腹水、小便癃闭),当先治其标,予峻下逐水(如舟车丸)或利尿消肿(如茯苓皮汤),但需中病即止,避免损伤正气;待肿势稍减,再针对脾肾亏虚等本虚之象健脾温肾,以固疗效。
调理肺脾肾,恢复三焦气化
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是水肿发病的关键,三焦为水液运行通道,故治疗需紧扣“调理三脏、通利三焦”:
- 宣通肺气:肺为“水之上源”,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风水泛滥证需用麻黄、杏仁、生姜等宣肺发汗,使水湿从表而解,即“开鬼门”(发汗)法。
- 健脾运湿: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脾阳虚衰证需用党参、白术、茯苓、干姜等健脾益气、温阳化湿,使水湿从小便而去,即“洁净府”(利小便)法。
- 温肾化气:肾为“先天之本”,主水液气化,肾阳虚衰证需用附子、肉桂、熟地、山药等温补肾阳,助膀胱气化,使水液归化有序。
- 通利三焦:三焦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道,湿热壅盛证需用商陆、椒目、赤小豆等通利三焦,分消水湿,使邪有出路。
扶正祛邪,因人因时制宜
水肿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治疗需权衡扶正与祛邪的轻重,若正气尚可,可先祛邪(利水、发汗、清热),邪去再扶正;若正气亏虚(如年老、久病),则需扶正(健脾、温肾)与祛邪(利水、化湿)并行,避免“虚虚之误”,同时需结合个体差异与季节气候:
- 因人制宜:体质虚弱者慎用峻猛攻下药,孕妇忌用商陆、甘遂等有毒药物;儿童用药需减量,顾护脾胃。
- 因时制宜:春夏阳气升发,慎用温阳燥热之品(如附子、干姜),以免伤阴;秋冬寒邪当令,可适当温阳化水,但需中病即止。
- 因地制宜:南方气候潮湿,注重化湿;北方气候干燥,兼以养阴。
多法联用,内外合治
除内服汤剂外,中医还常配合外治法增强疗效:
- 针灸:取水分、水道、足三里、阴陵泉等穴,健脾利水;肾阳虚者加灸关元、命门。
- 穴位贴敷:用甘遂、商陆、大蒜捣烂贴敷神阙穴,逐水消肿(适用于实证水肿)。
- 艾灸:脾肾阳虚者艾灸脾俞、肾俞、关元,温阳化气。
- 饮食调护:阳水者宜食赤小豆、薏苡仁、冬瓜等利水渗湿之品;阴水者宜食生姜、羊肉、山药等温补脾肾之品,忌食生冷、油腻、盐辛辣刺激食物。
相关问答FAQs
Q1:水肿患者能不能吃盐?为什么?
A1:水肿患者需严格限制盐的摄入,中医认为“咸走血”,过食咸味会助长水湿,加重水肿;现代医学也表明,高盐饮食会导致水钠潴留,使血容量增加,加重肾脏负担,尤其是脾肾阳虚型水肿,更应低盐饮食,甚至无盐饮食,同时避免腌制食品(如咸菜、腊肉)、加工肉制品等高盐食物。
Q2:中医治疗水肿多久能见效?为什么有些患者容易复发?
A2:中医治疗水肿的见效时间因证型、病情轻重及个体差异而异,一般而言,阳水(如风水泛滥、水湿浸渍)病程短、病位浅,若辨证准确,经发汗、利水等治疗后,1-2周内肿势可明显消退;阴水(如脾肾阳虚)病程长、病位深,需健脾温肾以固本,通常2-4周可见效,但需巩固治疗1-3个月以防复发,复发多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未坚持治疗(肿消即停药,未调理脾肾);②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油腻或盐);③劳逸失度(过度劳累或久卧不动);④外邪复感(如感冒、淋雨),水肿患者需遵医嘱巩固治疗,同时注意饮食起居调摄,才能减少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