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到牵牛药材,又称红牵牛、朱牵牛、红叶牵牛等,为旋花科植物红牵牛Ipomoea coccinea L.的干燥全草或根,是民间常用的草药之一,其名“红到牵牛”源于植株花朵鲜红艳丽,常与牵牛花(旋花科牵牛属Pharbitis nil)混生,但花色、功效有别,历代本草中较少单独记载,现代民间及地方草药中多有应用,以下从基源、性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炮制方法、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鉴别要点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详细介绍。
基源与植物形态
红牵牛为一年生缠绕草本,全株被倒生刚毛,茎圆柱形,绿色或带紫红色,中空,长可达2-3米,叶互生,卵状心形,长5-15厘米,宽3-10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心形,全缘,叶两面被毛,叶柄长2-8厘米,花单生于叶腋或成总状花序;花冠漏斗状,鲜红色或有时粉红色,长4-6厘米,先端5浅裂;雄蕊5枚,不等长,花丝基部被毛;子房2室,柱头头状,蒴果球形,直径约1厘米,光滑,成熟时2瓣裂;种子卵圆形,黑色,长约5毫米,花期6-10月,果期7-11月,多生于山坡、路旁、田边或灌木丛中,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各地,如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亦有栽培。
药用部位与性状
药用部位为干燥全草或根。
- 全草:茎呈圆柱形,弯曲或缠绕,表面绿褐色或带紫红色,有纵棱及倒生刚毛,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叶破碎或完整,展平后呈卵状心形,绿褐色或棕褐色,全缘,两面被毛,花多脱落,偶见漏斗状花冠,鲜红色或粉红色,皱缩,蒴果球形,黄褐色,2瓣裂,种子卵圆形,黑色,有光泽,气微,味微苦、辛。
- 根:呈细长圆柱形,弯曲,长10-20厘米,直径0.3-1厘米,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有纵皱纹及细根痕,质稍硬,易折断,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气微,味微苦。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性味归经
性辛、苦,寒;有毒,归肺、大肠、肾经。
功效主治
- 泻水通便:用于水肿、腹水、二便不利,常配伍泽泻、茯苓、大黄等,增强泻水消肿之效。
- 消痰涤饮:用于痰饮咳喘、胸胁胀满,如《岭南采药录》记载其“治痰饮积滞,咳嗽气喘”,可配伍半夏、陈皮、茯苓等化痰降气。
- 杀虫攻积:用于蛔虫、绦虫等肠道寄生虫病,以及小儿疳积,单用或配使君子、苦楝皮等杀虫药。
- 消肿解毒:用于疮疡肿毒、皮肤湿疹、跌打损伤,鲜品捣烂外敷,或配伍黄连、蒲公英等内服。
炮制方法
- 净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残根,洗净,切段,干燥。
- 炒制:取净红牵牛段,用文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放凉(部分地方炮制时炒至焦褐色,以降低毒性)。
- 蜜炙:取净红牵牛段,用炼蜜拌匀,炒至不粘手为度(每100kg红牵牛用炼蜜20kg),增强润肺止咳之效,多用于咳嗽痰多。
炮制目的:去除杂质,降低毒性,缓和药性,便于储存和调剂。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化学成分
- 树脂类:含红牵牛树脂苷(树脂酸与糖结合的苷类),为泻下作用的主要成分。
- 糖类:含牵牛子酸、β-谷甾醇、葡萄糖等。
- 生物碱:含微量麦角生物碱类成分(如麦角新碱),可能与毒性相关。
- 挥发油:含α-蒎烯、柠檬烯等挥发性成分。
药理作用
- 泻下作用:树脂苷能刺激肠道黏膜,增加肠蠕动,促进水分分泌,产生强烈泻下作用,作用机制类似大黄,但起效更快(服药后2-4小时即可排便)。
- 利尿作用:增加尿量,促进钠、钾排泄,对实验性水肿有消退作用。
- 驱虫作用:对蛔虫有麻痹和杀灭作用,体外实验显示其乙醇提取物对绦虫也有抑制作用。
- 抗炎作用:水提物能抑制大鼠足肿胀,降低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的释放。
- 毒性作用:过量使用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时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生物碱类成分可能损害神经系统,出现头晕、乏力、惊厥等症状。
临床应用
内服应用
- 水肿、腹水:红牵牛6-10g,配伍泽泻15g、茯苓15g、白术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适用于实证水肿,体虚者慎用)。
- 便秘、食积:红牵牛3-6g(炒制),配枳实10g、厚朴10g、大黄6g(后下),水煎服,用于实热便秘、腹胀腹痛。
- 虫积腹痛:红牵牛5g,使君子10g(去壳),苦楝皮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儿童用量减半)。
外用应用
- 疮疡肿毒:鲜红牵牛全草适量,捣烂如泥,加少许白酒调匀,外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用于未溃破的肿毒)。
- 湿疹、皮炎:红牵牛30g,苦参30g,蛇床子30g,煎水外洗,每日1-2次,适用于湿热浸淫型湿疹。
混淆品鉴别
红牵牛易与以下药材混淆,需注意鉴别:
项目 | 红牵牛(Ipomoea coccinea) | 黑牵牛(Pharbitis nil) | 白牵牛(Pharbitis purpurea) |
---|---|---|---|
花色 | 鲜红色或粉红色 | 深紫色或蓝紫色 | 白色或淡紫色 |
叶片 | 卵状心形,全缘,两面被倒生刚毛 | 心形或卵状心形,常3裂,被毛 | 心形或卵状心形,全缘或浅裂,被毛 |
种子 | 卵圆形,黑色,有光泽 | 卵圆形,黑色或灰褐色,有光泽 | 卵圆形,淡黄白色,有光泽 |
功效侧重 | 泻水、杀虫、解毒 | 泻水通便,消痰涤饮 | 泻水通便,消痰涤饮 |
毒性 | 有毒,内服需严格控制剂量 | 有毒,内服需严格控制剂量 | 有毒,内服需严格控制剂量 |
注意事项
- 毒性警示:红牵牛有毒,内服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过量或久服,每日用量不宜超过10g(全草),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及体虚者禁用。
- 配伍禁忌:不宜与巴豆、甘遂等峻下药同用,以免加重泻下反应;不宜与藜芦、五灵脂等中药同用(“十八反”禁忌)。
- 不良反应:过量服用可出现剧烈腹痛、腹泻、呕吐、脱水等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可口服葡萄糖盐水或静脉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
- 储存方法:置干燥处,防潮、防霉、防虫蛀;炮制后毒性降低,但仍需与食品分开存放。
相关问答FAQs
Q1:红牵牛和黑白牵牛有什么区别?功效是否相同?
A:红牵牛与黑白牵牛(黑牵牛、白牵牛)虽同属旋花科,但为不同属植物,区别主要在于花色(红牵牛为鲜红色,黑白牵牛为深紫色或白色)、叶片形态(红牵牛叶全缘,黑白牵牛叶常3裂)及种子颜色(红牵牛种子黑色,黑白牵牛种子黑色或淡黄白色),功效上,三者均有泻水通便、消痰涤饮的作用,但红牵牛长于杀虫解毒,常用于虫积、疮疡;黑白牵牛则更侧重泻水通便,多用于水肿、便秘,红牵牛毒性较黑白牵牛略强,使用时需更谨慎。
Q2:红牵牛外用治疗疮疡时,需要注意什么?
A:红牵牛外用治疗疮疡时,需注意以下几点:①仅适用于未溃破的肿毒,已溃破或化脓的伤口不宜使用,以免刺激创面;②鲜品捣烂后需加少量白酒或醋调匀,增强药效并减少刺激性;③外敷范围不宜超过肿痛区域,避免损伤正常皮肤;④若用药后局部出现红肿、瘙痒加剧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清洗患处;④严重疮疡(如疖肿、痈已化脓)需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