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苇为传统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历代本草多有记载,其性味苦、甘,微寒,归肺、膀胱经,具有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之功效,临床常用于淋证、水肿、肺热咳嗽、血热出血等症,石苇来源为水龙骨科植物庐山石韦Pyrosia sheareri(Bak.)Ching、石韦Pyrosia lingua(Thunb.)Farwell或有柄石韦Pyrosia petiolosa(Christ)Ching的干燥叶,主产于浙江、湖北、江西、广东等地,全年均可采收,除去根茎及须根,晒干或阴干,生用或蜜炙用。
从药材类别来看,石苇属利水渗湿药中的利尿通淋药,与车前子、滑石、瞿麦、萹蓄等药同属一类,但石苇兼具清肺止咳之功,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应用较多,其性寒能清,味苦降泄,既能清膀胱之热而利尿通淋,又能清肺经之热而止咳平喘,还能凉血止血以疗血热出血,一药多用,特点鲜明,现代研究表明,石苇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三萜类、酚类、多糖及挥发油等,其中异芒果苷、芒果苷是其主要的活性成分,具有显著的利尿、抗炎、抗菌、止咳祛痰、降血糖、抗氧化等药理作用,为其传统功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石苇的化学成分及主要作用可通过以下表格简要概括:
成分类别 | 代表化合物 | 主要作用 |
---|---|---|
黄酮类 | 异芒果苷、芒果苷 | 利尿、抗炎、止咳祛痰、降血糖 |
三萜类 | β-谷甾醇、蕨甾醇 | 抗氧化、调节免疫 |
酚类 | 没食子酸、绿原酸 | 抗菌、抗氧化 |
多糖 | 石韦多糖 | 增强免疫力、抗肿瘤 |
在临床应用中,石苇常配伍其他药物以增强疗效,如治疗热淋、石淋,小便涩痛,常与车前子、滑石、金钱草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石韦散,以石苇配伍葵子、瞿麦,清热利湿通淋;治疗肺热咳喘,痰中带血,可配伍枇杷叶、桑白皮、黄芩等,清肺止咳,凉血止血,如石苇散(《证治准绳》);治疗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崩漏,可与小蓟、白茅根、侧柏叶等同用,增强凉血止血之效,石韦还可用于治疗高血压病,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其提取物有一定的降压作用,常与夏枯草、钩藤、杜仲等配伍应用。
使用石苇时需注意其性寒,故脾胃虚寒者慎用,不宜久服;孕妇及体虚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用量一般为6-12g,煎服,或入丸散,传统用药中,石韦叶背面常被有星状毛,直接煎服可能刺激咽喉,故临床应用时常去毛使用,或用布包煎,以减少对咽喉的刺激。
相关问答FAQs:
问:石韦和车前子都是利尿通淋药,二者在功效与应用上有何区别?
答:石韦与车前子均能利尿通淋,常用于淋证、水肿,但石韦性寒,味苦甘,除利尿通淋外,长于清肺止咳、凉血止血,尤其适用于肺热咳嗽、痰中带血及血热出血证,如《本草纲目》载其“主诸淋沥不通”,车前子性寒,味甘,除利尿通淋外,还能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更擅长治疗暑湿泄泻、目赤涩痛、痰热咳嗽,且车前子滑利,能通小便、实大便,对小便不利兼大便溏泄者尤为适宜,简言之,石韦偏于清肺止血,车前子偏于渗湿明目。
问:石韦使用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使用石韦时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石韦性寒,脾胃虚寒者(如腹痛、便溏、食欲不振)慎用,以免加重脾胃虚寒;二是孕妇及体虚者应谨慎使用,因其性寒降泄,可能影响胎儿或耗伤正气;三是石韦叶背面星状毛可能刺激咽喉,传统用药时需去毛,或用布包煎,避免煎液粗糙引发咽喉不适;四是用量不宜过大,常规用量为6-12g,过量可能引起腹泻等不良反应;五是若服药后出现不适,如腹痛、腹泻、过敏等,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