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藕节为睡莲科植物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的干燥根茎节部,是临床常用的止血药之一,秋季采挖莲藕时,取其根茎的节部,洗净泥土,晒干或低温干燥即可入药,药材呈短圆柱形,长约2-4cm,直径约1.5-3cm,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有的一端残留根茎,另一端可见藕须,节部有点状根痕及芽痕,质硬而脆,断面有多数类圆形孔洞,味微甘、涩,其性平味苦涩,归肝、肺、胃经,既能收敛止血,又能化瘀止痛,止血而不留瘀,为治疗各种出血证的常用药。
从性味归经来看,干藕节苦降泄,涩收敛,平而不偏,入肝经可止血,入肺经可治咯血,入胃经可止吐血、便血,其止血作用的特点是“涩而不滞”,既通过收敛直接止血,又通过化瘀避免止血后留瘀,尤其适用于出血兼有瘀滞的病症,如跌打损伤后的瘀肿出血,或产后瘀阻导致的崩漏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干藕节含鞣质、天冬酰胺、淀粉、蛋白质、维生素C及多种微量元素,其中鞣质是止血的主要活性成分,可通过收缩局部血管、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并与出血创面的蛋白质结合形成保护膜,从而发挥止血作用;其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和挥发油,还具有抗炎、镇痛、抗氧化等作用,为其化瘀止痛、促进伤口愈合提供了科学依据。
干藕节的炮制方法不同,功效侧重也有差异,生藕节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后切厚片干燥,生品偏于凉血止血,多用于血热出血证,如吐血、咯血、鼻出血等;炒藕节炭则取净藕节片,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内部黄褐色,喷淋少量清水灭尽火星,取出晾干,炒炭后性涩收敛之性增强,止血作用显著,尤宜于虚寒性出血及崩漏下血,炮制方法及成品性状如下表:
炮制方法 | 操作要点 | 炮制目的 | 成品性状 |
---|---|---|---|
生藕节 | 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 凉血止血,偏于清热 | 片状,表面灰黄色,味微甘 |
藕节炭 | 武火炒至表面焦黑、内部黄褐色 | 增强收敛止血,温中止泻 | 表面焦黑色,内部黄褐色,味苦涩 |
在临床应用中,干藕节可内服也可外用,内服时,单用即可取效,如《药性论》记载藕节“捣服主吐血”,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增强疗效:治血热吐血,常与小蓟、侧柏叶、白茅根同用,以清热凉血止血;治虚寒性崩漏,与艾叶、炮姜、阿胶配伍,温经止血、养血安胎;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配伍当归、赤芍、红花、乳香,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外用时,将干藕节研末撒于患处或用麻油调敷,可用于外伤出血,能迅速止血并促进伤口愈合,如《千金方》治“金刃伤中,出血不止”,用藕节末外敷,现代临床还常用干藕节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支气管扩张咯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疾病,常与西药止血药联合使用,提高止血效果。
使用干藕节时需注意,其性涩,瘀血阻滞而无瘀滞者慎用,以免加重气血壅滞;孕妇慎用,因其有活血化瘀之效,可能影响胎气;脾胃虚寒、大便溏薄者不宜长期大量服用,以免加重寒湿;用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以免影响药效,内服常用量为9-15g,外用适量。
相关问答FAQs:
问:干藕节和藕节炭在功效上有什么区别?如何选择?
答:干藕节生品性偏凉,长于凉血止血,适用于血热妄行导致的出血,如吐血、咯血、鼻出血等,出血色红、伴有口干、舌红、苔黄等症状;藕节炭经过炒制后,性由凉转温,收敛止血作用增强,适用于虚寒性出血或崩漏下血,出血色暗、淋漓不尽、伴有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等症状,选择时需根据出血证的寒热性质:血热出血选生品,虚寒出血选炭品;若出血兼有瘀滞,可生品与炭炭同用,兼顾止血与化瘀。
问:干藕节可以长期服用吗?有哪些禁忌人群?
答:干藕节不宜长期服用,其性涩,长期服用可能导致脾胃功能减弱,出现腹胀、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等不良反应,禁忌人群主要包括:①孕妇,因藕节有活血化瘀作用,可能引起宫缩,增加流产风险;②月经量过多的女性,经期服用可能加重出血;③无瘀滞的出血患者,如单纯气虚或阴虚出血,单用藕节可能因收敛之性过强而“留瘀”,需配伍益气或滋阴药;④对藕节过敏者,服用后可能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