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龙,俗称蚯蚓,是我国传统中草药中颇具特色的一味药材,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原名“白颈蚯蚓”,后世医籍多称“地龙”,其来源为钜蚓科动物参环毛蚓、威廉环毛蚓等干燥全体,主产于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地龙性寒,味咸,归肝、脾、膀胱经,具有息风止痉、通络、平喘、利尿等多种功效,在中医临床应用历史悠久,现代药理研究也进一步揭示了其广泛的生物活性。
传统中医理论中,地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息风止痉,因其性寒咸降,入肝经,既能平肝风,又能清肝热,对于高热神昏、惊痫抽搐、破伤风等肝风内动或风阳上扰之证有良效;二是通络止痛,地龙善于走窜,通经活络,可用于风湿痹痛、关节不利、半身不遂、跌打损伤等瘀血阻络之证,常与全蝎、僵蚕等配伍;三是平喘止咳,地龙能清热宣肺、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对热哮、痰鸣喘息、慢性支气管炎等肺热壅盛之喘咳有较好疗效;四是利尿通淋,其性寒下行,能清热利水,用于热淋、石淋、小便不利、水肿等膀胱湿热证。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地龙的功效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地龙主要含蚯蚓解热碱、蚯蚓素、蚯蚓毒素、次黄嘌呤、琥珀酸、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及微量元素等活性成分,其药理作用广泛:抗血栓与改善微循环方面,地龙中的蚓激酶能直接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溶解纤维蛋白,抑制血小板聚集,同时其含有的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可促进血栓溶解,对脑梗死、冠心病等血栓性疾病有防治作用;抗炎与镇痛方面,地龙水提液能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其成分琥珀酸具有镇痛作用,对风湿性关节炎等疼痛有缓解效果;平喘方面,地龙中的组胺样物质、胆碱及多种氨基酸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抑制过敏介质释放,降低气道高反应性,缓解哮喘症状;地龙还具有降压、降血糖、调节免疫、抗氧化、促进伤口愈合等作用,这些研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临床实践中,地龙常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治疗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常与黄芪、川芎、赤芍等组成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配伍丹参、红花、降香等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呼吸系统疾病方面,治疗支气管哮喘常与麻黄、杏仁、石膏等配伍(如定喘汤),以宣肺平喘、清热化痰;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可加用鱼腥草、黄芩等以增强清热解毒作用,风湿免疫性疾病方面,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常与乌梢蛇、威灵仙、秦艪等配伍,以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地龙还用于治疗高热惊厥(与羚羊角、钩藤等配伍)、癫痫(与天麻、石菖蒲等配伍)、以及泌尿系结石(与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等配伍)等。
地龙的用法一般为煎服,常规剂量为5-10g;研末吞服,每次1-3g,为减轻其腥味,常采用酒炙法,即用黄酒喷淋拌匀,炒至微干,增强其通络作用,使用地龙时需注意:因其性寒,故脾胃虚寒、便溏腹泻者慎用;孕妇禁用,以免引起流产;对地龙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地龙原体可能含有寄生虫或细菌,需炮制规范后使用,避免生用;长期服用需监测肝肾功能,个别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头晕、皮疹等不良反应,一旦出现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地龙传统功效与现代药理作用对应表:
传统功效 | 现代药理作用 |
---|---|
息风止痉 | 含蚯蚓解热碱、琥珀酸等,具有镇静、抗惊厥作用,可降低中枢神经兴奋性 |
通络止痛 | 蚓激酶、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溶解血栓,改善微循环;抗炎成分减轻关节炎症及疼痛 |
平喘止咳 | 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抑制过敏介质释放,降低气道反应性,缓解哮喘症状 |
利尿通淋 | 增加尿量,促进电解质排泄,减轻膀胱黏膜炎症,改善尿路结石症状 |
相关问答FAQs
问:地龙为什么能治疗中风后遗症?
答:中风后遗症多因气虚血瘀、脉络瘀阻所致,地龙性善走窜,能通经活络,其含有的蚓激酶等成分具有显著的抗血栓、改善微循环作用,可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增加脑部血流量;地龙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高凝状态,从而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地龙性寒,能清热,可针对中风后常见的瘀热互结病机,与益气活血药配伍(如补阳还五汤),标本兼治。
问:服用地龙时有哪些饮食禁忌?
答:服用地龙期间,应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如冰镇饮料、肥肉、辣椒、花椒等,以免加重脾胃负担,影响药效发挥,地龙性寒,脾胃虚寒者慎用,若需长期服用,可配伍健脾和胃的药物(如白术、茯苓)以减轻其寒性,对海鲜、蛋白质过敏者需注意,地龙可能引起过敏反应,服药期间若出现皮疹、瘙痒等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