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清热化痰的中草药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7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中医清热化痰的理论源于对痰热证候的深刻认识,痰热多因外感风热、情志不畅或饮食不节导致,热邪灼津炼液为痰,痰与热结,阻滞气机,常见咳嗽痰黄、黏稠难咯、胸膈痞满、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等症状,清热化痰即以寒凉之药清解热邪,以辛散之味消解痰浊,使热清痰消,气机调畅,临床常用中草药多性寒凉,入肺、脾经,兼具清热、化痰、止咳、散结等功效,以下为常用清热化痰中草药的详细介绍。

中医清热化痰的中草药

常用清热化痰中草药

为便于系统掌握,现将代表性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整理如下:

草药名称 性味归经 功效 应用举例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
黄芩 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肺热咳嗽痰黄,高烦渴,肺痈吐脓,湿热黄疸,泻痢 3-10g 脾胃虚寒者慎用;苦寒败胃,不宜久服
瓜蒌 甘、微苦,寒,归肺、胃、大肠经 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 肺热咳嗽、痰稠难咯,胸痹心痛,结胸胸满,肠燥便秘 9-15g 不宜与乌头同用;脾胃虚寒、便溏者忌用
浙贝母 苦,寒,归肺、心经 清热化痰,开郁散结 风热咳嗽、痰黄黏稠,瘰疬,疮肿,肺痈 3-10g 不宜与川乌、草乌、附子同用;寒痰、湿痰者慎用
鱼腥草 辛,微寒,归肺经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肺痈咳吐脓痰,肺热咳嗽痰黄,热毒疮疡,湿热淋证 15-30g(鲜品加倍) 不宜久服;虚寒证及阴性疮疡忌用
金银花 甘,寒,归肺、心、胃经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肺热咳嗽、痰黄咽痛,热毒血痢,痈肿疔疮 10-15g 脾胃虚寒者慎用;不宜长期大量服用
连翘 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风热感冒,温病初起,热入营血,高热烦渴,肺热咳嗽、痰黄,瘰疬,疮疡肿毒 6-15g 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用
桔梗 苦、辛,平,归肺经 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咳嗽痰多、咯痰不爽,咽喉肿痛,肺痈吐脓 3-10g 呕吐者不宜用;用量过大易致恶心
前胡 苦、辛,微寒,归肺经 降气化痰,疏散风热 风热咳嗽、痰黄黏稠,痰热壅肺、咳喘胸闷,外感风热、头痛发热 3-10g 阴虚咳嗽、寒饮咳嗽者慎用
竹茹 甘,微寒,归肺、胃、胆经 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痰热咳嗽、痰稠色黄,痰火内扰、心烦失眠,胃热呕吐、妊娠恶阻 6-10g 寒痰咳喘、胃寒呕吐者忌用
天竺黄 甘,寒,归心、肝、胆经 清热化痰,凉心定惊 痰热惊痫、中风癫痫,小儿痰热惊风,热病神昏,痰热壅肺、咳喘痰稠 3-6g 脾胃虚寒者慎用

配伍与使用原则

清热化痰药的应用需根据病情轻重、兼夹症状灵活配伍:若痰热壅肺、咳嗽喘促,常与宣肺药(如麻黄、杏仁)配伍,以宣降肺气、化痰止咳;若痰热互结、胸膈痞满,常与宽胸散结药(如薤白、半夏)配伍,以行气化痰、散结除痞;若痰热扰心、心烦失眠,常与安神药(如茯苓、远志)配伍,以清热化痰、宁心安神;若兼表邪(如风热),需配疏散风热药(如金银花、薄荷),以表里双解。

中医清热化痰的中草药

使用时需注意辨证,若属寒痰(痰白清稀、口淡不渴)、湿痰(痰多色白、易咯、胸闷呕恶),则不宜使用清热化痰药,以免耗伤阳气、损伤脾胃;体质虚寒者(面色㿠白、畏寒肢冷、便溏)需配伍温补脾胃药(如党参、白术),或减量使用;中病即止,避免长期服用寒凉之品,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相关问答FAQs

问:哪些人群适合使用清热化痰的中草药?
答:适合使用清热化痰中草药的主要人群包括:① 痰热体质者:平素易口干口苦、痰黄黏稠、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② 风热咳嗽者:表现为咳嗽痰黄、咽痛、鼻塞流黄涕、发热、头痛;③ 实热证者:如肺热咳喘(痰多黄稠、胸闷气促)、胃热呕吐(呕吐物酸臭、口臭)、痰火扰心(心烦失眠、狂躁不安)等,但需注意,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及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用药。

中医清热化痰的中草药

问:清热化痰的中草药可以长期服用吗?
答:清热化痰的中草药多为寒凉之品,不宜长期服用,长期使用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脾胃虚寒,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畏寒等不良反应,一般建议中病即止,即症状缓解后及时停药或改为调理脾胃的药物(如党参、白术、茯苓),若病情需要长期服用(如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需在医师指导下辨证配伍,佐以健脾益气之品,并定期调整用药方案,避免不良反应。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治突发性耳聋中草药
« 上一篇 08-27
中草药九层皮的作用
下一篇 » 08-27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