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拉guan”是民间对一种常见药用植物的俗称,其学名为葎草(Humulus scandens (Lour.) Merr.),属桑科葎草属一年生缠绕草本植物,因茎枝、叶柄上布满倒刺,触碰时易“拉”伤皮肤,故得名“拉拉guan”,在各地还被称为“拉拉秧”“锯锯藤”“五爪龙”等,作为传统中药,葎草全草可入药,应用历史悠久,尤其在民间草医中广泛使用,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等多种功效,现代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其药理活性与临床应用价值。
植物形态与生长习性
葎草适应性极强,常生于沟边、路旁、荒地或农田边,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日本、朝鲜、越南等地也有分布,其植株茎枝细长,呈蔓生状,长可达数米,表面有纵向棱纹,密生倒刺钩;叶对生,掌状深裂,裂片3-7枚,边缘有粗锯齿,叶两面也有粗毛和刺毛;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成圆锥花序,淡黄绿色,雌花为球状花序,绿色;瘦果扁圆形,淡黄褐色,表面有小瘤状突起,花期6-8月,果期8-10月,秋季采收全草,晒干后即可药用。
药用部位与性味归经
葎草以全草入药,夏季花开时采收,割取地上部分,除去杂质,切段晒干,其性味苦、甘,寒;归肺、膀胱经,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苦能泄、能燥,甘能补,寒能清热,故葎草长于清热解毒、利尿通淋,同时能通经活络,适用于多种热性病症及淋证、关节痹痛等。
功效主治与应用
葎草的药用价值在历代医籍中多有记载,现代临床应用也在此基础上拓展。
-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肺热咳嗽,取鲜品捣烂绞汁含漱,或煎汤内服,可缓解咽喉红肿疼痛;若与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配伍,增强清热解毒之力,治疗感冒发热、扁桃体炎等。
- 利尿通淋,清热利湿:用于热淋、石淋、小便不利、水肿,其性寒滑利,能清热利水,常与车前草、滑石、金钱草等同用,治疗泌尿系感染、尿路结石所致的小便涩痛、尿频尿急;对湿热黄疸,也可配茵陈、栀子等以清热退黄。
- 通经活络,祛风止痛:用于风湿痹痛、关节肿痛、跌打损伤,取鲜品捣烂外敷,或煎汤熏洗患处,利用其活血通络、消肿止痛之效,缓解关节炎、腰腿痛及跌打肿痛;若与威灵仙、独活、桑寄生等配伍,增强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的作用。
- 清热止痒,解毒敛疮:用于皮肤湿疹、疥癣、疮疡肿毒、蚊虫叮咬,鲜品捣烂外敷,或煎汤外洗,可清热燥湿、杀止痒,治疗湿疹、皮炎等;对疮疡初起红肿热痛,可配蒲公英、紫花地丁等内服,同时用鲜品捣烂外敷,以消散痈肿。
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葎草的多种药理作用与其化学成分密切相关,其主要成分包括:
成分类别 | 代表性成分 | 主要作用 |
---|---|---|
黄酮类 | 槲皮素、山奈酚、异槲皮素 | 抗炎、抗氧化、抗菌、调节免疫 |
生物碱 | 葎草碱、蛇麻酮 | 抗菌、抗肿瘤、镇静作用 |
挥发油 | 柠檬烯、月桂烯 | 抗炎、驱虫、局部麻醉 |
有机酸 | 绿原酸、咖啡酸 | 抗炎、抗氧化、清热解毒 |
多糖 | 葎草多糖 | 免疫调节、抗肿瘤 |
药理实验证实,葎草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其黄酮类成分能显著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发挥抗炎作用;多糖类成分可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调节机体免疫力;还有一定的利尿、降血糖、抗氧化及抗肿瘤活性。
使用注意与禁忌
葎草药性寒凉,且茎叶有倒刺,使用时需注意以下事项:
- 脾胃虚寒者慎用:表现为畏寒肢冷、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者,长期或大量服用可能加重寒象,出现腹泻、腹痛等不适。
- 孕妇忌用:其利尿、活血通络作用可能增加流产风险,孕妇应避免使用。
- 过量使用致腹泻:葎草含大量草酸及膳食纤维,过量服用可能刺激肠道,导致腹泻,建议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至合适用量。
- 外用注意过敏:皮肤敏感者外敷前需做小面积测试,若出现红肿、瘙痒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
相关问答FAQs
Q1:葎草(拉拉guan)和啤酒花是同一种植物吗?
A:不是同一种植物,但同属桑科葎草属,葎草(拉拉guan)是一年生草本,茎枝有倒刺,全草入药;啤酒花(Humulus lupulus)是多年生缠绕草本,茎枝无倒刺,雌花序用于酿造啤酒,具有镇静、助眠作用,两者在形态、用途和化学成分上均有明显区别。
Q2:采摘葎草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避免被倒刺刺伤?
A:葎草茎叶上的倒钩刺坚硬且密集,采摘时需佩戴手套、长袖衣物,避免皮肤直接接触;最好用剪刀整株收割,徒手拉扯易导致皮肤划伤;若不慎被刺伤,需及时用清水清洗伤口,涂抹碘伏消毒,避免感染,生长在污染严重环境(如路边、化工厂附近)的葎草可能吸附重金属,不建议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