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蒌变药材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5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瓜蒌,又名栝楼、野苦瓜,为葫芦科植物栝楼的干燥成熟果实,是临床常用的化痰止咳类中药材,其药用历史悠久,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后世医家对其功效与应用不断拓展,形成了从果实到根的全株入药体系,实现了从普通植物到特色药材的“蜕变”。

瓜蒌变药材

瓜蒌的采收需根据药用部位不同而分阶段进行,果实通常于秋季成熟时采摘,采摘后纵剖,取出种子,将果皮与种子分别干燥,前者为“瓜蒌皮”,后者为“瓜蒌仁”;其根(天花粉)则多在秋末或初春采挖,洗净刮去粗皮,切成段或片晒干,这种“分部位采收、差异化炮制”的方式,最大化利用了植物资源,也使不同药材各司其职。

瓜蒌的炮制方法直接影响药效发挥,不同部位炮制工艺各异,具体如下表:

药用部位 炮制方法 性味归经 功效主治
瓜蒌皮 取成熟果皮,生用或蜜炙(用炼蜜炒至微黄) 性寒,归肺、胃经 清热化痰,利气宽胸,用于肺热咳嗽,痰浊黄稠,胸痹心痛,结胸痞满
瓜蒌仁 取成熟种子,炒制(文火炒至微香,或麸炒至微黄) 性寒,归肺、胃、大肠经 润肺化痰,润肠通便,用于燥咳痰黏,肠燥便秘,肺痈肠痈
天花粉 采挖根,洗净,刮去粗皮,切厚片,干燥或用明矾水浸泡后干燥 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清热生津,消肿排脓,用于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

中医认为,瓜蒌皮长于行气散结,尤善治疗痰阻气滞所致的胸痹心痛,常与薤白、半夏配伍,如《金匮要略》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仁侧重润燥化痰,对燥咳或肠燥便秘效果显著;天花粉则以清热生津见长,为消渴证常用药,三者合用,则痰消、气畅、津生,共奏清热涤痰、宽胸散结之效。

瓜蒌变药材

现代药理研究进一步揭示了瓜蒌“变药材”的科学内涵,瓜蒌皮含皂苷、黄酮类成分,能增加冠脉流量,抗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其宽胸作用与改善微循环相关;瓜蒌仁含油脂、蛋白质,具有润肠通便作用,其脂肪油可致泻;天花粉含天花粉蛋白,有免疫抑制和引产作用,近年也用于肿瘤辅助治疗,瓜蒌提取物还具有抗炎、抗氧化、降血脂等作用,为传统功效提供了现代药理学支撑。

需注意的是,瓜蒌性寒,脾胃虚寒、便溏者不宜服用;反乌头,忌与川乌、草乌、附子同用;瓜蒌仁炒制后可降低滑肠之性,但孕妇仍需慎用,新鲜瓜蒌果皮含浆汁,直接外敷可能刺激皮肤,需炮制后使用。

FAQs
Q1:瓜蒌皮和瓜蒌仁常配伍使用,如何搭配更合适?
A1:瓜蒌皮与瓜蒌仁常相须为用,如治疗痰热咳嗽、胸痹心痛时,可按1:1比例配伍,增强化痰、宽胸效果;若兼肠燥便秘,可加大瓜蒌仁用量(如2:1),兼顾润肠;若以痰气阻滞为主,则侧重瓜蒌皮,具体配伍需根据病情,在医师指导下调整。

瓜蒌变药材

Q2:服用瓜蒌期间饮食上有哪些禁忌?
A2:服用瓜蒌期间应避免生冷、油腻、辛辣食物,以免影响脾胃功能,减弱药效;不宜与乌头类药物(如川乌、草乌、附子)同服,以免产生毒性反应;因瓜蒌有润肠作用,若需通便,应避免同时服用其他泻药,以防腹泻过度,损伤正气。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药材风车儿
« 上一篇 今天
中医治疗小儿湿疹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