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风车儿,又名风车子、风车藤、金风车,为使君子科风车子属植物风车子(Combretum indicum)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我国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南方省份,多生于山坡灌丛、林缘或路旁,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后除去杂质入药,其名源于果实形态——成熟后果实具四枚纸质翅,形似旋转的风车,故得此名,作为传统民间用药,风车儿在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等方面应用广泛,现代研究也逐步揭示了其药理活性与化学物质基础。
植物形态与生境特点
风车子为藤状灌木,高可达3-5米,枝条纤细,老枝灰褐色,嫩枝黄绿色,密被柔毛,叶对生,纸质,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5-12厘米,宽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钝圆或宽楔形,全缘,叶面深绿色,叶背淡绿色,两面均被稀疏柔毛,叶柄长0.5-1厘米,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长5-15厘米,被柔毛;苞片线形,小苞片微小;花萼管状,长约5毫米,萼齿4裂,裂片三角形;花瓣4枚,白色或淡红色,倒卵形,长约8毫米;雄蕊8枚,着生于花萼管喉部;子房下位,胚珠4枚,果实为坚果,椭圆形,长1.5-2.5厘米,宽1-1.5厘米,具四枚纸质翅,翅长圆形,顶端钝圆,表面褐色或红褐色,有光泽,内含1颗种子,种子椭圆形,长约1厘米,种皮坚硬,花期4-6月,果期8-10月,多生于海拔200-1000米的山坡、灌丛或疏林中,喜温暖湿润气候,耐旱,忌积水,对土壤要求不严,以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为佳。
采收加工与炮制方法
采收:秋季当果实由绿色转为褐色或红褐色,翅状果皮充分展开时采收,过早则果实未成熟,有效成分积累不足;过晚则果实易脱落或被鸟类啄食,采收时连同果枝剪下,避免损伤果实。
加工:将采收的果实置通风处阴干,或于40-50℃低温烘干,忌暴晒,以免翅状果皮破裂,干燥后除去果枝、杂质,筛去未成熟果实及碎屑,干燥储存于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虫蛀。
炮制:现行《中国药典》未收载风车儿的炮制规范,传统炮制多为生用,部分地区取净风车儿,用文火炒至微黄,取出放凉,以缓和其苦涩之性,称为“炒风车儿”;或与蜂蜜拌匀,炒至不粘手,增强润肺止咳作用,称为“蜜炙风车儿”,但临床仍以生品为主,炮制方法需根据具体病症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性味归经:风车儿味苦、涩,性平;归肝、脾、肾经。
功效主治:
- 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痛,关节酸痛,四肢麻木,尤其适用于湿邪偏盛、遇阴雨天气加重的患者,可单味煎服,或配伍威灵仙、秦艽、独活等祛风除湿药增强疗效。
- 活血止痛: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骨折后期瘀滞疼痛,可内服,也可鲜品捣烂外敷患处,配伍当归、红花、乳香等活血化瘀药,促进瘀消痛止。
- 收敛止泻:用于慢性腹泻,痢疾,脾虚久泻,其涩性较强,能固涩肠道,可配伍补骨脂、肉豆蔻、白术等健脾温肾药,标本兼治。
- 解毒消肿:用于痈肿疮毒,皮肤湿疹,毒蛇咬伤,内服煎汤,或鲜品捣汁外涂,配伍蒲公英、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药,增强消肿解毒作用。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风车儿的药理作用与其化学成分密切相关,现代分离鉴定出多种活性物质,主要包括黄酮类、鞣质、三萜类、挥发油等。
表1:风车儿主要化学成分及作用
成分类别 | 代表性化合物 | 主要作用 |
---|---|---|
黄酮类 | 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 | 抗氧化、抗炎、抑制血小板聚集,保护血管;槲皮素还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
鞣质 | 没食子酸、儿茶素 | 收敛止泻、抗菌、抗溃疡,能与肠道黏膜蛋白结合形成保护膜,减少分泌物。 |
三萜类 | 齐墩果酸、熊果酸 | 抗炎、保肝、降血糖,熊果酸还具有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 |
挥发油 | 柠檬烯、芳樟醇、桉油精 | 抗菌、驱虫、祛痰,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芳樟醇有镇静作用。 |
其他 | 多糖、有机酸、甾体 | 多糖增强免疫;有机酸调节肠道pH;甾体类激素样作用。 |
表2:风车儿主要药理作用及机制
药理作用 | 实验依据 | 临床意义 |
---|---|---|
抗炎镇痛 | 抑制大鼠足肿胀模型中的炎症因子(TNF-α、IL-6)释放,降低前列腺素E2水平 | 缓解风湿痹痛、跌打肿痛,减少非甾体抗炎药的胃肠道副作用。 |
抗氧化 | 清除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 | 延缓衰老,预防氧化应激相关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 |
抗菌 | 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皮肤癣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0.125-0.5mg/mL | 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皮肤感染,减少抗生素滥用。 |
收敛止泻 | 降低蓖麻油引起的小鼠腹泻频率,延长小肠推进运动时间 | 治疗慢性腹泻,尤其适用于脾虚久泻,安全性较高。 |
促进伤口愈合 | 增加肉芽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缩短小鼠皮肤伤口愈合时间 | 外用治疗创伤、溃疡,加速组织修复。 |
临床应用与配伍禁忌
临床应用:
- 风湿痹痛:风车儿15g,威灵仙12g,秦艽10g,独活10g,煎汤内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关节冷痛者加制附子6g,桂枝10g;关节红肿热痛者加忍冬藤15g,黄柏10g。
- 跌打损伤:风车儿鲜品适量,捣烂如泥,加白酒少许调匀,外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内服风车儿10g,当归12g,红花6g,乳香10g,没药10g,煎汤服用,每日1剂。
- 慢性腹泻:风车儿12g,补骨脂10g,肉豆蔻6g,白术15g,党参15g,煎汤内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连用7-10天。
- 痈肿疮毒:风车儿15g,蒲公英15g,金银花15g,连翘12g,煎汤内服;同时取鲜风车儿适量,捣汁外涂患处,每日3-4次。
配伍禁忌:
- 不宜与藜芦同用:中药“十八反”记载,藜芦反诸参、细辛、芍药,风车儿虽非参类,但其苦涩之性与藜芦同用可能增加毒性,需避免。
- 孕妇慎用:风车儿具有活血作用,可能引起子宫收缩,增加流产风险,孕妇禁用;月经期女性应慎用,以免经量过多。
- 脾胃虚寒者慎用:风车儿味苦涩,性平,过量服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腹痛,脾胃虚寒者可配伍干姜、砂仁等温胃健脾药。
现代研究与展望
近年来,风车儿的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不断深入,发现其黄酮类和三萜类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病毒、免疫调节等潜在活性,槲皮素可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熊果酸对肝癌HepG2细胞有显著诱导凋亡作用,风车儿挥发油成分的开发利用也受到关注,其在天然防腐剂、驱蚊剂等领域具有应用潜力。
风车儿的研究仍存在不足:一是缺乏系统的质量标准控制,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尚未统一;二是临床研究多为个案报道或小样本观察,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较少;三是长期服用的安全性数据缺乏,需进一步开展毒理学研究,未来可聚焦于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作用机制的深入阐明,以及新剂型的开发(如颗粒剂、凝胶剂),为风车儿的临床应用和产业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问答FAQs
Q1:风车儿与风车藤是同一种药材吗?
A:风车儿与风车藤并非同一种药材,但来源相近,风车儿为使君子科风车子属植物风车子的果实,而风车藤通常指豆科植物崖豆藤(Millettia nitida)或香花崖豆藤(Millettia dielsiana)的藤茎,两者在植物分类、药用部位、功效上均有差异:风车儿以果实入药,功偏祛风除湿、活血止痛、收敛止泻;风车藤以藤茎入药,功偏活血通络、祛风除湿,主要用于风湿痹痛、腰腿痛,临床使用时需注意区分,不可混用。
Q2:风车儿可以长期服用吗?长期服用会有哪些副作用?
A:风车儿不建议长期服用,虽然其性平,但长期服用可能因鞣质含量较高导致便秘、腹胀等消化道反应;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等,需立即停药,风车儿具有活血作用,长期服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如牙龈出血、皮下瘀斑),若需长期使用,应在医师指导下辨证施治,定期监测肝肾功能,避免过量或久服,一般建议疗程不超过2周,症状缓解后及时停药或更换其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