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薇为萝藦科植物直立白薇或蔓生白薇的干燥根及根茎,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草药,具有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的功效,常用于温病发热、热淋、血淋、痈疽肿毒等症,随着中医药产业的不断发展,白薇的市场需求逐年增加,人工种植成为保障药材供应的重要途径,现将白薇的种植方法从生长环境、选地整地、繁殖方式、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加工等方面详细介绍如下。
生长环境需求
白薇适应性较强,但适宜的生长环境能显著提高产量和品质,其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可忍受-10℃的短期低温,怕涝,忌高温积水;适宜生长温度为15-28℃,气温超过35℃时生长缓慢,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腐殖土为佳,土壤pH值以5.5-7.0(中性至微酸性)为宜,忌连作,前茬作物以禾本科植物(如玉米、小麦)为宜,避免与豆科、茄科作物轮作,减少病虫害发生,光照方面,幼苗期需适当遮阴(遮光率30%-40%),成株后需充足光照,光照不足会导致植株徒长、根茎发育不良。
选地整地
选地
选择地势稍高、排水良好、向阳或半阳坡的缓坡地或平地,避免低洼积水地,土层深度要求30cm以上,土壤肥力中等以上,前茬未种植过中药材或茄科作物的地块最佳,若为山地,坡度应小于15°,防止水土流失;若为稻田,需提前深耕排水,降低地下水位。
整地
(1)整地时间:以秋季收获后或早春土壤解冻后为宜,秋季整地有利于土壤熟化,改善土壤结构;春季整地需尽早进行,确保播种前完成。
(2)施基肥:结合整地施足基肥,以腐熟农家肥为主,配合少量化肥,一般每亩施腐熟农家肥3000-4000kg、过磷酸钙40-50kg、硫酸钾15-20kg,将肥料均匀撒施地面,深耕30-40cm,使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
(3)做畦:整平后做高畦,畦宽1.2-1.5m(根据种植习惯和排水需求调整),畦高20-25cm,畦沟宽30-40cm,便于排水和田间操作,畦面应平整,土块细碎,无大土块和石块。
繁殖方式
白薇繁殖方式有种子繁殖、分株繁殖和扦插繁殖,其中种子繁殖成本低、繁殖量大,适合规模化种植;分株繁殖成活率高、生长快,但繁殖系数低,适合小面积或种苗扩繁。
种子繁殖
(1)种子采收与处理:白薇花期5-7月,果期8-10月,当蓇葖果由绿变黄、尚未开裂时及时采收(成熟后易开裂散落),采收后晒干,揉搓脱粒,去除杂质和果壳,种子干藏于阴凉干燥处,播种前需进行种子处理:①温水浸种:用40℃温水浸种24小时,期间换水2-3次,使种子充分吸水;②层积催芽:将浸好的种子与湿沙(湿度为手握成团、松手即散)按1:3比例混合,置于15-20℃环境中催芽,每天翻动1次,保持湿度,待30%左右种子露白即可播种。
(2)播种时间:春播或秋播均可,春播在3-4月(土壤温度稳定在10℃以上),秋播在10-11月(土壤封冻前),以秋播为佳,种子在土壤中完成春化作用,出苗整齐率高。
(3)播种方法:采用条播或撒播,条播:在畦面上按行距20-25cm开浅沟,沟深2-3cm,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细土1-2cm,稍镇压;撒播:将种子均匀撒于畦面,覆细土1-2cm,耙平,播种后覆盖稻草或地膜(保温保湿),出苗前保持土壤湿润,温度15-20℃时,10-15天出苗,每亩用种量1.5-2kg。
分株繁殖
(1)分株时间:春季3-4月(萌芽前)或秋季9-10月(地上部分枯萎后)进行,以春季为佳,成活率高。
(2)分株方法:选取生长健壮、3-4年生的母株,挖出全株,分割根茎,每株保留2-3个芽头、3-5条须根,伤口用草木灰或多菌灵溶液消毒,按行株距30cm×25cm开穴,穴深10-15cm,每穴栽1株,使芽头向上,覆土压实,浇透定根水。
扦插繁殖
(1)扦插时间:春季6-7月或秋季9-10月,选取半木质化枝条成活率高。
(2)插穗处理:选取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枝条,剪取15-20cm长的插穗(保留上部2-3片叶,下部叶片去除),基部用500mg/L萘乙酸(NAA)溶液浸泡5-10分钟,促进生根。
(3)扦插方法:在苗床上按行株距10cm×15cm开沟,将插穗插入沙壤土中,深度为插穗的1/2-2/3,压实浇水,覆盖遮阳网(遮光率50%),保持湿度80%-90%,温度20-25℃,20-30天生根,生根后逐渐通风炼苗,移栽大田。
田间管理
苗期管理
(1)间苗与定苗:种子繁殖出苗后,当幼苗长至3-5cm时间苗,去弱留强,株距5-8cm;长至10cm左右时定苗,株距15-20cm,每亩留苗1.2-1.5万株,若缺苗,及时补苗。
(2)遮阴:幼苗期怕强光,可在畦面上方搭建遮阳网(遮光率30%-40%),或在高杆作物(如玉米)行间间作,避免幼苗灼伤。
(3)水肥管理:苗期保持土壤湿润,干旱时及时浇水(浇水时间以早晚为宜,避免正午高温浇水);雨季及时排水,防止积水烂根,施肥以薄肥勤施为原则,定苗后每亩施稀薄人粪尿1000kg或尿素5kg,促进幼苗生长。
中耕除草
生长前期(4-6月)植株矮小,杂草易滋生,每月中耕除草1次,中耕深度5-10cm(避免伤根);7月后植株封垄,停止中耕,人工拔除杂草,除草时结合培土,防止植株倒伏。
水肥管理
(1)浇水:白薇喜湿润,忌积水,生长期保持土壤湿润,见干见湿,浇水不宜过多,尤其雨季注意排水,防止田间积水导致烂根。
(2)施肥:
① 基肥:整地时施足(前文已述)。
追肥:生长期追肥3次,第一次在春季萌芽后(4-5月),每亩施尿素10-15kg或腐熟稀薄人粪尿1500kg,促进茎叶生长;第二次在6-7月(花期前),每亩施复合肥20-25kg或腐熟饼肥50kg,促进根茎生长;第三次在8-9月(根茎膨大期),每亩施磷钾肥15-20kg(如过磷酸钙+硫酸钾各10kg),提高产量和品质。
根外追肥:生长中后期(7-8月),用0.2%磷酸二氢钾溶液叶面喷施,每15天1次,连续2-3次,增强植株抗逆性。
搭架引蔓
白薇为缠绕草本,当茎蔓长至30cm左右时,需搭架引蔓,用竹竿、树枝等搭成“人”字架(高1.5-2m),将茎蔓均匀绑在架上,增加通风透光,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促进根茎生长。
病虫害防治
白薇抗病虫害较强,但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易发生根腐病、叶斑病等病害,蚜虫、红蜘蛛等虫害,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必要时科学用药。
病害防治
(1)根腐病:多发生在雨季或低洼积水地,表现为根部腐烂、地上部萎蔫,防治方法:①选择排水良好的地块,高畦种植,雨季及时排水;②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200-300ml,7-10天1次,连续2-3次。
(2)叶斑病:危害叶片,病斑圆形、褐色,有轮纹,严重时叶片枯萎,防治方法:①发病初期摘除病叶,集中烧毁;②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代森锰锌500倍液喷雾,每7-10天1次,连续2-3次。
虫害防治
(1)蚜虫:危害嫩梢和叶片,吸食汁液,传播病毒病,防治方法:①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重点喷施叶片背面;②利用蚜虫的趋黄性,悬挂黄板诱杀。
(2)红蜘蛛:高温干旱时易发,危害叶片,使叶片失绿变黄,防治方法:①用20%哒螨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喷雾,注意喷施叶片正反面;②清除田间杂草,减少虫源。
采收与加工
采收时间
白薇种植2-3年后采收,一般在秋季10-11月(地上部分枯萎后)或春季3-4月(萌芽前)进行,以秋季采收为佳,此时根茎养分积累充足,产量高、品质好。
采收方法
采收时用铁锹或锄头从畦边挖起,全株挖出,抖去泥土,剪除地上茎叶,保留根及根茎,注意避免挖伤根茎,影响药材品质。
加工方法
将采收的根及根茎洗净,晒至半干(表皮微软),用手或木搓揉去除须根,晒干或烘干(温度控制在50-60℃,避免焦糊),干燥后,按大小分级,装入麻袋或编织袋,置于阴凉干燥处贮藏,注意防潮、防虫、防霉变,以条粗壮、色棕黄、断面白色、味苦者为佳,一般亩产干货200-300kg。
白薇种植关键时间节点及操作要点(表格)
月份 | 技术要点 | |
---|---|---|
3-4月 | 春播、整地、施基肥 | 土壤温度稳定在10℃以上播种,深耕30-40cm,基肥需腐熟并与土壤混合 |
5-6月 | 苗期管理、中耕除草 | 间苗定苗(株距15-20cm),中耕深度5-10cm,薄肥勤施(尿素或稀粪水) |
7-8月 | 搭架、追肥、病虫害防治 | 搭“人”字架(高1.5-2m),施复合肥或饼肥,防治蚜虫、红蜘蛛 |
9-10月 | 根外追肥、根茎膨大期 | 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施磷钾肥促进根茎生长 |
10-11月 | 采收(秋季) | 挖取全株,洗净晒至半干后搓揉须根,晒干或烘干(50-60℃) |
11-12月 | 冬季清园、培土 | 清除田间残枝落叶,集中烧毁,结合培土保护根茎越冬 |
相关问答(FAQs)
问:白薇种植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烂根?如何防治?
答:白薇烂根主要原因有:①田间积水,导致根部缺氧腐烂;②土壤板结,透气性差;③根腐病等病害感染,防治方法:①选择高畦种植,雨季及时排水,避免积水;②种植前深耕土壤,增施腐熟农家肥改善土壤结构;③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每株200-300ml,7-10天1次,连续2-3次;④合理轮作,避免与易感根腐病的作物连作。
问:白薇种子发芽率低怎么办?如何提高发芽率?
答:白薇种子发芽率低的原因主要有:①种子未充分成熟(采收过早);②储存不当(受潮或高温);③未进行催芽处理(种皮坚硬、休眠期长),提高发芽率的方法:①选择成熟度高的种子(蓇葖果变黄但未开裂时采收),及时晒干妥善储存(阴凉干燥处);②播种前进行温水浸种(40℃温水24小时)和层积催芽(混湿沙15-20℃处理30天),待30%种子露白后播种;③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秋播优于春播),保持土壤湿润(覆盖地膜或稻草保温保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