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葛根作为传统药食同源的代表性植物,其形态特征与鉴别要点在图片识别中尤为关键,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根,在我国南方广泛分布,具有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的功效,要准确识别葛根,需从植物全株形态、根茎外观、断面特征及炮制后的性状等多维度结合图片对照,以下从不同角度详细解析其图片鉴别要点。
葛根植物全株形态图片特征
在葛根原植物的图片中,其藤本特征显著:茎枝攀援长达10米,被褐色长柔毛,老茎则渐无毛,木质化后呈灰褐色,叶片为三出复叶,顶生小叶菱状卵形,长5.15厘米,宽5.20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全缘,两面被柔毛,侧生小叶斜卵形;叶柄长10-25厘米,密被黄色柔毛,总状花序腋生,花密集,花冠蝶形,紫红色,旗瓣倒卵形,基部有耳,翼瓣较短,龙骨瓣镰刀状,荚果线形,扁平,密被黄褐色长硬毛,内含7-10颗肾形种子,这些特征在植物学图片中清晰可辨,是鉴别葛根来源的重要依据。
葛根根茎(药材)外观图片要点
葛根药材的图片需区分野生与栽培品、不同加工形态(个葛根、切片、块),野生葛根多呈长圆柱形,扭曲不直,长12-60厘米,直径5-20厘米,表面褐色或红棕色,有纵皱纹及横向皮孔,可见突起的根痕,质地坚硬,不易折断;栽培品(粉葛)则多呈类纺锤形或圆柱形,表面较光滑,黄白色或黄棕色,质坚实而重,纤维性较弱,个葛根的断面图片中,野生品纤维性明显,可见由纤维形成的同心环纹,粉性稍弱;粉葛断面呈灰白色或类白色,富粉性,可见放射状纹理及环纹,切面图片(厚片)可清晰观察到:外层为浅棕色栓皮,中间为类白色或淡棕色木质部,具放射状纹理与环纹,中心有髓(野生品较明显);饮片(葛根丁)则呈类方形的厚片,直径0.5-1.5厘米,切面粗糙,纤维性突出,质硬。
不同品种葛根图片鉴别对比
常见葛根品种包括野葛、粉葛(甘葛藤)和食用葛根,三者图片特征差异显著,可通过下表快速区分:
品种 | 来源植物 | 根茎形态(图片特征) | 断面特征(图片) | 主要鉴别点 |
---|---|---|---|---|
野葛 | 豆科植物野葛 | 长圆柱形,扭曲,表面红棕褐色,有深纵皱纹 | 纤维性强,显纤维性裂隙,粉性弱,中心有髓 | 质地硬,断面放射状纹理明显,味微甜 |
粉葛 | 豆科植物甘葛藤 | 类纺锤形或圆柱形,表面黄白色,较光滑 | 富粉性,类白色,可见细密放射状纹理与环纹 | 质坚实沉重,断面颗粒感强,味甜 |
食用葛根 | 同属其他栽培种 | 多呈块状,表面浅黄白色,可见横向皮孔 | 粉性极强,色白,纤维少,质地细腻 | 多为鲜品图片,断面有粘手感,常用于食材加工 |
葛根炮制品及伪品图片鉴别
炮制后的葛根图片中,炒葛根(葛根炭)表面呈焦黑色,内部黄褐色,焦香气;煨葛根则外表面微焦,内部淡黄棕色,气微香,需注意伪品鉴别,如“苦葛根”(豆植物峨眉葛根的根),图片中可见根茎较小,表面灰褐色,断面发黄,味苦,无粉性;混淆品“土茯苓”(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根),图片中呈不规则块状,有结节,断面类白色,可见维管束小点,无放射状纹理,可通过“无粉性、无裂隙”与葛根区分。
图片识别注意事项
在对照葛根图片时,需结合生长环境(野生品多生于山坡草丛,栽培品为人工种植)、采收季节(春、秋二采挖,秋季粉性更足)及加工方式(晒干、切片)综合判断,同时注意不同拍摄角度(如根茎侧面、断面特写)对形态呈现的影响,避免因光照、拍摄角度导致颜色差异(如新鲜葛根断面乳白色,久置后氧化变灰褐色)。
相关问答FAQs
Q1:如何通过图片区分葛根和土茯苓?
A:葛根(个葛根)图片中多呈圆柱形或纺锤形,表面有纵皱纹,断面可见放射状纹理和粉性(粉葛)或纤维性(野葛);土茯苓图片中呈不规则块状,有明显的结节状隆起,断面类白色,可见维管束小点(呈点状排列),无粉性,质地坚硬且脆,葛根常有气微、味甘的特征,而土茯苓味微甘涩,嚼之有粘牙感。
Q2:葛根切片图片中,如何判断品质好坏?
A:优质葛根切片图片应呈类白色或淡黄色(粉葛)或灰褐色(野葛),切面平整,粉葛富粉性(断面细腻无裂隙),野葛纤维性明显但具放射状纹理;劣质品图片中可见切片发黑(霉变)、虫蛀孔、或颜色不均(硫熏过度),且断面有霉斑、异味,野生葛根切片图片中可见较多纤维性裂隙,而栽培粉葛切片则质地更细腻、粉性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