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敛止血的中草药有哪些?其作用机制与应用要点是什么?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收敛止血的中草药是指通过收敛固涩作用,使血行脉道、减少或停止出血的一类中药,其性味多涩、平,归心、肝、脾经,适用于多种出血证,尤其是虚证或久病出血,如崩漏、便血、咳血、外伤出血等,这类药物通过收敛固涩,使已离经之血凝聚止血,常配伍补气、凉血、化瘀药物,以增强疗效或避免留瘀,以下详细介绍常用收敛止血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及应用特点。

收敛止血的中草药

常用收敛止血中草药

  1. 仙鹤草
    性味苦、涩,平,归心、肝经,功效收敛止血,止痢,截疟,补虚,主治咯血、吐血、衄血、崩漏、尿血、便血等多种出血证,尤以治下焦出血(如崩漏、便血)见长;亦可用于久泻久痢、疟疾、脱力劳伤(配伍大枣、党参等),煎服用量6-12g,大剂量可用至30-60g,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仙鹤草含仙鹤草素、维生素K等,能缩短凝血时间,升高血小板计数,并有抗炎、抗菌作用。

  2. 白及
    性味苦、甘、涩,微寒,归肺、胃、肝经,功效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主治咳血、吐血、外伤出血等出血证,尤以治疗肺胃出血(如支气管扩张咯血、消化道溃疡出血)为佳;外用可治疮疡痈肿、烫伤、手足皲裂,煎服用量3-10g,研末吞服1.5-3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涂,注意反乌头,胃寒出血及实热证慎用。

  3. 棕榈炭
    性味苦、涩,平,归肺、肝、大肠经,功效收敛止血,主治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多种出血证,尤以无瘀滞之出血为宜,炒炭后收敛止血力增强,煎服用量3-10g,布包煎,因收敛力强,出血兼瘀滞者不宜单独使用,常配化瘀药如三七、蒲黄等。

  4. 血余炭
    性味苦,平,归肝、胃、肾经,功效收敛止血,化瘀利尿,主治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崩漏、尿血等多种出血证,兼有瘀滞者尤为适用;亦用于小便不利、石淋,煎服用量5-10g,布包煎;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现代研究认为,血余炭含碳素、钙、铁等,能缩短凝血时间,促进血小板聚集。

  5. 藕节
    性味甘、涩,平,归肝、肺、胃经,功效收敛止血,化瘀,主治吐血、咯血、衄血、尿血、崩漏等多种出血证,兼能化瘀,止血而不留瘀,生用化瘀止血力强,炒炭收敛止血力增,煎服用量10-15g,鲜品30-60g捣汁服。

    收敛止血的中草药

  6. 蒲黄(炒炭)
    性味甘,平,归肝、心经,功效收敛止血,化瘀,利尿,主治吐血、咯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等,炒炭后收敛止血力增强,生用偏于化瘀利尿,煎服用量3-10g,包煎;外用适量,研末撒,孕妇慎用,因蒲黄有活血作用。

  7. 艾叶(炭)
    性味辛、苦,温,归肝、脾、肾经,功效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主治虚寒性出血,如崩漏、月经过多、胎漏下血等;生用温经散寒止痛,治脘腹冷痛、宫寒不孕,炒炭后温经止血力增强,煎服用量3-10g,外用适量,捣绒或炒热温熨,阴虚血热者慎用。

  8. 三七(收敛作用)
    性味甘、微苦,温,归肝、胃经,功效化瘀止血,活血定痛,兼有收敛之效,主治各种出血证,如咯血、吐血、外伤出血、崩漏等,尤以兼瘀滞者最佳;亦用于跌打损伤、胸痹心痛,研服1-3g,煎服3-10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孕妇慎用,血虚无瘀者不宜。

  9. 刺猬皮
    性味苦,平,归胃、大肠、肾经,功效收敛止血,固精止痛,主治便血、痔血、遗精、遗尿、胃脘疼痛,炒炭后收敛止血力增强,煎服用量5-10g,研末服1-1.5g。

  10. 紫珠草
    性味苦、涩,凉,归肝、肺、胃经,功效收敛止血,清热解毒,消肿,主治咯血、吐血、衄血、牙龈出血、外伤出血,兼热毒者尤宜;外用治烧烫伤、疮疡肿毒,煎服用量10-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撒。

    收敛止血的中草药

常用收敛止血中草药对比表

药物名称 性味归经 功效特点 主治病证 常用配伍
仙鹤草 苦、涩,平;归心、肝经 收敛止血,补虚止痢 多种出血证,久病体虚,久泻久痢 配党参、黄芪治气虚出血;配地榆治肠炎
白及 苦、甘、涩,微寒;归肺、胃经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肺胃出血,疮疡溃烂,手足皲裂 配枇杷叶治咯血;配乌贼骨治胃溃疡出血
棕榈炭 苦、涩,平;归肺、肝、大肠经 收敛止血力强 无瘀滞之各种出血证 配侧柏叶、血余炭治崩漏
血余炭 苦,平;归肝、胃、肾经 收敛止血,化瘀利尿 兼瘀滞之出血证,小便不利 配小蓟治尿血;配滑石治石淋
藕节 甘、涩,平;归肝、肺、胃经 收敛止血,兼能化瘀 各种出血证,尤宜肺胃出血 配白茅根治咯血;配槐花治便血

收敛止血中草药的应用场景

  1. 内服应用
  • 妇科出血:崩漏、月经过多(虚寒者用艾叶炭、炮姜炭;血热者用藕节、棕榈炭配生地、黄芩);产后恶露不尽(配益母草、当归)。
  • 内科出血:咳血、咯血(肺阴不足者用白及配百合、麦冬;肺热壅盛者用仙鹤草配桑白皮、黄芩);吐血、便血(胃热者用大黄、黄连配血余炭;脾虚者用黄芪、白术配棕榈炭)。
  • 其他出血:尿血(配小蓟、滑石);鼻衄(配白茅根、侧柏叶)。
  1. 外用应用
  • 外伤出血:白及、三七、血余炭研末外敷,或用鲜仙鹤草、紫珠草捣烂外敷,能迅速止血并促进伤口愈合。
  • 疮疡溃烂:白及、炉甘石研末撒于患处,生肌敛疮;烫伤用紫珠草油外涂,清热止痛。

使用注意事项

  1. 辨证用药:收敛止血药多适用于虚证或久病出血,若属血热妄行(如高热、舌红苔黄)或瘀血阻滞(如疼痛、舌紫暗)者,需配伍清热凉血药(如生地、赤芍)或化瘀药(如三七、丹参),避免“闭门留寇”。
  2. 避免久用:收敛药易致气血壅滞,出血停止后应逐渐减量或配伍行气药(如陈皮、枳壳)调理。
  3. 特殊人群:孕妇慎用活血化瘀类收敛药(如蒲黄、三七);脾胃虚弱者慎用大剂量苦寒收敛药(如白及过量可能致脘腹胀满)。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收敛止血药和凉血止血药在应用上有何不同?
解答:收敛止血药通过收敛固涩作用止血,适用于虚证或久病出血(如崩漏、便血),特点为“涩可固脱”,常配补气药增强疗效;凉血止血药通过凉血泄热、止血,适用于血热妄行出血(如咯血、衄血),症见血色鲜红、舌红苔黄,常配清热药(如黄芩、栀子),前者偏于“固”,后者偏于“清”,临床需根据出血性质(虚实、寒热)辨证选用,如虚寒性出血用艾叶炭(收敛温经),血热性出血用侧柏叶(凉血止血)。

问题2:哪些收敛止血药可以外用治疗外伤出血?如何使用?
解答:白及、三七、血余炭、仙鹤草、紫珠草均常外用治疗外伤出血,使用方法:① 白及、三七各等份研末,撒于伤口,加压包扎,能迅速止血并促进愈合;② 鲜仙鹤草或紫珠草捣烂外敷,适用于皮肤擦伤、切割伤;③ 血余炭研细,撒于渗液较多的伤口,有吸附、干燥作用,注意外伤出血严重者需先清创、压迫止血,必要时结合西医治疗。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草药全蝎有毒吗?其药用安全性及毒性如何应对?
« 上一篇 09-20
板蓝根药材多少钱一斤?当前市场价是多少?
下一篇 » 09-20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