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市位于湖北省北部,地处桐柏山脉南麓、大洪山脉中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独特的地理环境为中药材生长提供了天然优势,孕育了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近年来,随州市将中药材产业作为特色农业支柱产业重点培育,依托资源禀赋和政策支持,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年产值稳步攀升,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引擎。
随州市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涵盖根茎类、果实类、花叶类等多个品类,随州银杏”“随州茯苓”“随州苍术”等道地药材品质优良,享誉全国,据统计,全市中药材主要品种包括银杏、茯苓、苍术、半夏、天麻、杜仲等,其中银杏种植面积达30万亩,年产量超2万吨,占全国银杏产量的15%以上;茯苓种植面积突破15万亩,产量约占湖北省总产量的30%;苍术作为新兴优势品种,种植面积从2018年的不足5万亩增长至2023年的12万亩,年产值突破8亿元,这些道地药材不仅品质上乘,且形成了“一县一品”的产业格局,比如曾都区以银杏、茯苓为主,广水市侧重苍术、半夏,随县则大力发展天麻、杜仲等,产业布局日趋合理。
从产值规模来看,随州市中药材产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21年,全市中药材年产值约为35亿元;2022年受市场行情向好及种植面积扩大影响,年产值跃升至42亿元,同比增长20%;2023年,随着产业链延伸和品牌价值提升,年产值突破50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升至8.5%,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农业产业,这一增长得益于多方面因素: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市政府出台《随州市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对标准化种植基地、加工企业给予补贴,推动种植面积从2021年的45万亩增至2023年的60万亩;市场需求持续旺盛,中药材作为中医药产业链的源头,随着中医药事业振兴和健康消费升级,银杏叶提取物、茯苓饮片、苍术挥发油等产品在医药、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需求激增,带动价格上行,种植户收益显著提升。
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随州市着力构建“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体系,在种植端,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建成标准化种植基地50个,其中省级以上示范基地12个,推广林下种植、仿野生种植等生态技术,提升药材品质;在加工端,培育了香园药业、济世药业、万润科技等20余家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开发中药饮片、提取物、中药配方颗粒等产品200余种,加工转化率从2021年的35%提升至2023年的55%;在销售端,依托“互联网+中药材”模式,建设随州中药材电商平台,与阿里巴巴、京东等合作开设线上旗舰店,同时在全国建立20余个销售网点,产品远销广东、浙江、上海等地,并出口东南亚、日韩市场。“随州银杏”“随州茯苓”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溢价能力显著增强,带动药材收购价年均上涨10%以上。
尽管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随州中药材产业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是加工深度不足,初级产品占比高,精深加工产品较少,产业链附加值有待提升;二是标准化程度不够,部分农户种植技术不规范,影响药材质量稳定性;三是市场抗风险能力较弱,价格波动较大,农户利益保障机制需进一步完善,随州市将持续推进中药材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计划到2025年种植面积达到80万亩,年产值突破80亿元,打造“鄂北药谷”,成为全国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和加工基地。
随州市近年中药材产业核心数据表
年份 | 种植面积(万亩) | 年产值(亿元) | 主要品种占比(%) | 加工转化率(%) |
---|---|---|---|---|
2021年 | 45 | 35 | 银杏35、茯苓28、苍术15、其他22 | 35 |
2022年 | 52 | 42 | 银杏32、茯苓25、苍术18、其他25 | 42 |
2023年 | 60 | 50 | 银杏30、茯苓23、苍术20、其他27 | 55 |
FAQs
问:随州市药材年产值的主要增长动力是什么?
答:随州市药材年产值增长的核心动力来自三方面:一是政策驱动,市政府通过资金补贴、技术扶持、基地建设等政策,推动种植面积扩大和标准化生产;二是市场拉动,随着中医药振兴和健康消费升级,道地药材及加工产品需求旺盛,价格持续上涨;三是产业链延伸,培育加工龙头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工转化率从35%提升至55%,有效带动产值增长。
问:随州中药材产业如何应对市场竞争与标准化挑战?
答:针对市场竞争和标准化挑战,随州采取“三强化”措施:一是强化标准建设,制定《随州道地药材种植技术规程》,推广GAP(良好农业规范)标准,建立质量追溯体系;二是强化品牌打造,整合“随州银杏”“随州茯苓”等地理标志资源,通过媒体宣传、展会推广提升品牌影响力;三是强化主体培育,支持合作社、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稳定农户收益,同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精深加工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