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止咳需根据咳嗽类型辨证选用,风寒咳嗽多表现为咳声重、痰白清稀,宜温肺化饮;风热咳嗽咳声洪亮、痰黄黏稠,需清热化痰;燥咳干无痰或少痰、咽干口燥,当润肺止咳;久咳气虚则咳声低弱、痰白清稀,宜补肺止咳,以下从功效分类介绍常用止咳中草药及其适用症状,并附归纳表格供参考。
清热化痰止咳类
适用于热咳或痰热壅肺,症见痰黄黏稠、口干咽痛、舌红苔黄。
- 川贝母:性微寒,味甘苦,归肺、心经,能润肺化痰、清热散结,尤善治燥咳、久咳,如秋燥咳嗽、阴虚劳嗽,常配百合、麦冬增强润肺效果。
- 浙贝母:性寒,味苦,归肺、心经,长于清热化痰、开郁散结,适用于风热咳嗽、急性支气管炎痰热壅盛,常配桑叶、菊花疏风清热。
- 瓜蒌:性寒,味甘,归肺、胃、大肠经,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治痰热咳嗽伴胸胁胀痛,常配半夏、黄芩增强化痰之力。
- 竹茹:性微寒,味甘,归肺、胃、胆经,清热化痰、除烦止呕,适用于痰热咳嗽兼胃热呕吐,常配陈皮、茯苓理气化痰。
润肺止咳类
适用于燥咳或肺阴亏虚,症见干咳无痰、痰少黏稠、口鼻干燥、手足心热。
- 百合:性微寒,味甘,归肺、心经,润肺止咳、清心安神,治燥咳、久咳伴失眠心悸,常配沙参、玉竹养阴润肺。
- 麦冬:性微寒,味甘微苦,归肺、胃、心经,养阴润肺、益胃生津,适用于肺燥干咳、阴虚劳嗽,常配阿胶、杏仁增强润肺止咳。
- 沙参:性微寒,味甘,归肺、胃经,养阴清肺、益胃生津,治肺热燥咳、干咳少痰,常配桑叶、枇杷叶清肺润燥。
- 玉竹:性平,味甘,归肺、胃经,养阴润燥、生津止渴,适用于肺胃阴伤、燥咳咽干,常配麦冬、甘草滋阴润肺。
温肺化饮止咳类
适用于寒咳或寒饮停肺,症见咳声重浊、痰白清稀、遇寒加重、畏寒肢冷。
- 干姜:性热,味辛,归脾、胃、心、肺经,温中散寒、温肺化饮,治寒饮咳嗽、痰白清稀,配细辛、五味子(如“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化饮止咳。
- 细辛:性温,味辛,归肺、肾、心经,散寒通窍、温肺化饮,适用于风寒咳嗽兼鼻塞流涕,配麻黄、干姜增强散寒止咳之力。
- 半夏:性温,味辛,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治寒痰咳嗽、痰多清稀,配陈皮、茯苓(如“二陈汤”)燥湿化痰。
- 款冬花:性温,味辛微苦,归肺经,润肺下气、止咳化痰,适用于多种咳嗽(寒、热、虚、实),尤善治久咳不愈,配紫菀增强止咳效果。
祛风解表止咳类
适用于外感咳嗽(风寒或风热),症见咳嗽伴鼻塞、流涕、恶风或发热。
- 麻黄:性温,味辛微苦,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治风寒咳嗽伴喘息,配杏仁、甘草(如“三拗汤”)宣肺止咳。
- 杏仁:性微温,味苦,归肺、大肠经,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适用于咳嗽气逆、肠燥便秘,配桔梗、甘草宣肺利咽。
- 桔梗:性平,味苦辛,归肺经,宣肺利咽、祛痰排脓,治咳嗽痰多、咽喉肿痛,配甘草(“桔梗汤”)利咽止咳。
常用止咳中草药分类归纳表
分类 | 中草药 | 主要功效 | 适用症状 |
---|---|---|---|
清热化痰止咳 | 川贝母、浙贝母 | 润肺化痰/清热化痰 | 燥咳久咳、痰黄黏稠、咽痛 |
润肺止咳 | 百合、麦冬、沙参 | 养阴润肺、生津止咳 | 干咳无痰、口鼻干燥、阴虚劳嗽 |
温肺化饮止咳 | 干姜、细辛、半夏 | 温肺散寒、化饮止咳 | 痰白清稀、遇寒加重、畏寒肢冷 |
祛风解表止咳 | 麻黄、杏仁、桔梗 | 宣肺解表、降气止咳 | 外感咳嗽伴鼻塞、流涕、恶风发热 |
注意事项
- 辨证用药:咳嗽需分寒热虚实,如风寒咳嗽误用寒凉药(如川贝母)可能加重病情;风热咳嗽用温燥药(如干姜)易助热化火。
- 禁忌人群:孕妇慎用半夏、干姜;阴虚燥咳者忌用细辛、干姜;脾胃虚寒者慎用寒凉药(如浙贝母、瓜蒌)。
- 配伍禁忌:遵循“十八反”“十九畏”,如甘草反甘遂、大戟,乌头反贝母、瓜蒌等。
- 饮食禁忌:服药期间忌辛辣、油腻、生冷食物,避免加重痰湿或损伤脾胃。
相关问答FAQs
Q1:中草药止咳可以长期服用吗?
A:不建议自行长期服用,止咳中草药多对症用药,长期服用可能损伤正气,如寒凉药(如浙贝母)伤脾胃,温燥药(如干姜)伤阴津,需在中医师指导下,根据病情调整用药,一般症状缓解后即停药或改用调理方(如六味地黄丸滋阴、补中益气汤补气)。
Q2:川贝母和浙贝母都是贝母,有什么区别?
A:二者功效侧重不同,川贝母性微寒,偏于润肺化痰、清热散结,适用于燥咳、久咳、痰少黏稠或咯血(如秋燥咳嗽、阴虚劳嗽),常与梨、蜂蜜同蒸服用;浙贝母性寒,偏于清热化痰、开郁散结,适用于热咳、痰黄稠、咽痛或瘰疬疮肿(如急性支气管炎、扁桃体化脓),常配桑叶、菊花疏风清热,临床需根据寒热虚实辨证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