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小丁香,又名丁香、公丁香,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 (L.) Merr. & L. M. Perry)的干燥花蕾,是临床常用的温里药,其味辛,性温,归脾、胃、肺、肾经,具有温中降逆、补肾助阳之功效,常用于治疗脘腹冷痛、呃逆呕吐、肾虚阳痿等症,小丁香的形态独特,药用价值高,准确识别其植物特征与药材性状对临床应用与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从基原、形态特征、药用价值、图片识别要点及混淆品鉴别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小丁香的基原与产地分布
小丁香的植物来源为桃金娘科常绿乔木,原产于印度尼西亚马鲁古群岛,我国广东、海南、广西等地有引种栽培,喜热带海洋性气候,适宜生长于年平均温度21-28℃、年降水量1500-2500mm的环境,土壤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佳,药用部位为花蕾,当花蕾由绿色转为鲜红色、尚未开放时采收,晒干后即得商品药材“公丁香”,若果实成熟后采收,则称“母丁香”,药力较公丁香稍弱。
小丁香的形态特征(含图片识别关键点)
小丁香的识别需结合植株形态与药材性状,以下分植物原形态与干燥药材两部分描述,为图片识别提供具体依据。
(一)植物原形态
- 植株:常绿乔木,树高可达10-20米,树皮灰褐色,枝条直立,灰白色。
- 叶:对生,叶片革质,卵状长圆形或倒卵圆形,长5-10cm,宽2.5-5cm,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渐狭,全缘,表面深绿色,有光泽,背面淡绿色,密布透明油腺点,叶柄长1-1.5cm。
- 花:聚伞花序顶生,花蕾呈纺锤形或长椭圆形,长1.5-2cm,直径0.3-0.5cm,下部有肥厚萼筒,包裹4枚三角状萼片,花冠白色,4裂,雄蕊多数,子房下位。
- 果实:浆果革质,长椭圆形,长1.5-2cm,直径0.6-1cm,先端有宿存萼片,成熟时紫红色,内有1-2枚种子。
(二)干燥药材性状(图片识别核心)
商品小丁香以“花蕾入药”,干燥花蕾略呈研棒状,长1-2cm,直径0.3-0.6cm,花蕾顶端有4枚三角状萼片,向四周展开,萼筒圆柱状,红棕色或暗棕色,表面有细皱纹,用放大观察可见密集的油腺点;质坚实,富油性,气芳香浓烈,味辛辣有麻舌感,若为“母丁香”(干燥果实),则呈卵圆形或长椭圆形,长2-3cm,直径0.5-1cm,表面红棕色或暗棕色,有细皱纹,顶端有宿存萼片,果皮与果仁分离,中果皮木质化,内含1粒种子,气较弱,味辛辣。
小丁香的药用价值与应用
小丁香的药用历史悠久,始载于《药性论》,历代医籍多有记载,其有效成分为挥发油(含丁香酚、乙酰丁香酚等),具有显著的药理作用。
(一)性味归经与功效
- 性味:辛,温。
- 归经:归脾、胃、肺、肾经。
- 功效:温中降逆,补肾助阳。
(二)主治病症
- 脘腹冷痛、呃逆呕吐:小丁香温中散寒、降逆止呕,可治疗胃寒呕吐、呃逆不止、脘腹冷痛等症,常配伍砂仁、高良姜(如丁香散);若虚寒呃逆,可配伍柿蒂、人参(如丁香柿蒂汤)。
- 肾虚阳痿、宫冷不孕:其能温肾助阳,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阳痿早泄、腰膝冷痛、女子宫冷不孕,常配附子、肉桂、巴戟天等。
- 口臭、龋齿:丁香酚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治疗口臭、龋齿,单用或配伍细辛、白芷研末含漱。
(三)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 用法用量:煎服,1-3g,宜后下(挥发油易挥发,久煎降低疗效);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 使用注意:热证及阴虚内热者忌用(如口舌生疮、五心烦热);畏郁金(十九畏);用量过大可引起头晕、恶心、呕吐等中毒反应,需严格遵医嘱。
小丁香图片识别要点与混淆品鉴别
准确识别小丁香的图片特征,需重点关注花蕾形态、颜色、油腺点及气味,同时注意与常见混淆品区分。
(一)图片识别关键点(可通过表格对比)
部位 | 特征描述 | 图片关键点 |
---|---|---|
干燥花蕾 | 研棒状,长1-2cm,直径0.3-0.6cm;萼筒红棕色,顶端4枚萼片展开;表面有细皱纹和油腺点 | 花蕾饱满不破碎,萼片明显,油腺点在放大镜下呈小亮点,颜色均匀无霉斑 |
叶片 | 革质,卵状长圆形,全缘,深绿色有光泽,背面密布透明油腺点 | 叶片边缘无锯齿,对生,揉搓后有强烈芳香气味 |
果实 | 长椭圆形,长1.5-2cm,红棕色,顶端有宿存萼片,果皮与果仁分离 | 果实较花蕾粗大,表面皱纹较深,切开可见1-2粒种子,气较花蕾弱 |
(二)常见混淆品鉴别
市场上偶有用其他花蕾冒充小丁香的情况,需注意以下区别:
- 伪丁香(如染色野菊花蕾):形态呈类球形,较小,无研棒状特征;表面颜色不自然,用水浸泡易褪色;无浓郁香气,味苦。
- 山丁子(山定子,蔷薇科植物):果实或花蕾较小,呈卵形,表面黄棕色,无油腺点;气微弱,味酸涩,无辛辣感。
小丁香的采集与炮制
小丁香的采集时间直接影响药材质量,一般在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当花蕾由绿转红、尚未开放时采收,此时挥发油含量最高,采收后晒干或阴干,忌用火烤(以免油分散失),炮制时需拣净杂质,筛去灰屑,若入丸散,可研成细粉;若用于温中止呕,常与生姜同制,增强温胃降逆之效。
相关问答FAQs
Q1:如何从图片上区分小丁香(公丁香)和母丁香?
A:小丁香(公丁香)为干燥花蕾,呈研棒状,长1-2cm,顶端有4枚展开的萼片,萼筒细长,油腺点密集;母丁香为干燥果实,呈卵圆形或长椭圆形,长2-3cm,较粗大,顶端有宿存萼片,果皮木质化,表面皱纹更深,气较弱,图片中可通过花蕾与果实的形态差异(细长vs粗大)、萼片状态(展开包裹vs明显宿存)及大小进行区分。
Q2:小丁香的日常使用有哪些禁忌?
A:小丁香性温辛散,热证及阴虚内热者忌用,如表现为口舌生疮、咽喉肿痛、五心烦热、大便干结等症状的人群;其与郁金存在“十九畏”配伍禁忌,不可同用;孕妇慎用,因辛温之品可能动胎气;日常用量不宜过大,一般煎服1-3g,过量易引起头晕、恶心等不适,建议在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