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乌豆衣图片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乌豆衣,又名黑豆衣、穞豆衣,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 (L.) Merr.的黑色成熟种子的种皮,是临床常用的滋阴养血、平肝潜阳类中药,其药用历史悠久,首载于《本草新编》,历代医籍多有记载,认为其“味甘,性平,无毒”,入肝、肾经,具有滋阴养血、平肝潜阳、固表止汗之效,常用于治疗阴虚盗汗、血虚头晕、自汗、眩晕耳鸣、风毒脚气等症,以下从来源、性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临床应用、现代研究、使用注意等方面详细介绍乌豆衣,并附性状特征参考表,最后以常见问答形式解答相关问题。

中草药乌豆衣图片

乌豆衣的来源与性状

乌豆衣为大豆的干燥种皮,大豆全国各地均有栽培,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打下种子,再收集种皮,或取黑大豆用清水浸泡,待种皮膨胀后,搓下种皮,洗净,干燥即可,其性状特征为:卷曲的碎片或不规则形,大小不一,外表面黑色或黑褐色,有光泽,常附有白色种脐点;内表面色较淡,平滑或具微细皱纹,质脆,易碎,气微,味淡,以片大、色黑、完整、无杂质者为佳,实际应用中,乌豆衣的外观常与混淆品(如黑豆皮染色品)相混淆,真品种皮表面有天然光泽,种脐点明显,水浸泡后种皮不褪色,而染色品色泽不均,水洗易褪色,需注意鉴别。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乌豆衣性味甘、平,归肝、肾经,其甘能补,平能缓,既入肝经以养血平肝,又入肾经以滋阴固涩,功效可概括为“滋阴、养血、平肝、固表”。

  • 滋阴养血:乌豆衣质地轻清,能入阴分,滋养肝肾之阴,适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等症,常与女贞子、枸杞子、桑椹子等同用,如《本草纲目》载其“治肾气虚亏,阴液不足”。
  • 平肝潜阳: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可致头痛、眩晕、烦躁易怒,乌豆衣能滋阴以涵肝阳,平肝以降逆气,常与石决明、白芍、菊花配伍,增强平肝潜阳之效,对高血压病属阴虚阳亢者尤为适用。
  • 固表止汗:乌豆衣味甘能补,性平偏凉,能实腠理、固皮毛,适用于阴虚火旺所致的盗汗,或气阴两虚的自汗,治盗汗常与地骨皮、浮小麦、煅牡蛎同用,治自汗常配黄芪、麻黄根、浮小麦,共奏益气固表、滋阴止汗之功。
  • 其他功效:部分医籍记载乌豆衣尚可解热毒、利水湿,用于风毒脚气(维生素B1缺乏症)、痈疮肿毒等,现代临床较少单独使用,多作为辅助药。

临床应用与配伍

乌豆衣在临床应用中需根据不同证型配伍伍,以提高疗效。

中草药乌豆衣图片

  1. 阴虚盗汗:症见夜间汗出,醒后即止,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常配伍地骨皮、白薇、五味子,如《医宗金鉴》之“当归六黄汤”加减,去黄芩、黄连,加乌豆衣以滋阴清热、固表止汗,避免苦寒伤阴。
  2. 血虚头晕:症见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唇甲色淡,舌淡苔白,脉细弱,多与当归、白芍、何首乌同用,如“四物汤”加乌豆衣、桑椹子,增强养血益阴之效,使阴血充足,脑髓得养。
  3. 肝肾不足,眩晕耳鸣:症见眩晕时作,耳鸣如蝉,腰膝酸软,健忘失眠,舌红少津,脉弦细,常配伍枸杞子、山茱萸、怀牛膝,如“杞菊地黄丸”加乌豆衣、女贞子,滋补肝肾、平肝潜阳,标本兼顾。
  4. 气阴两虚自汗:症见日间汗出,动则益甚,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口干渴,舌淡红苔少,脉弱,常配伍黄芪、太子参、麦冬,如“生脉散”加乌豆衣、浮小麦,益气养阴、固表止汗,适用于体虚易感冒者。

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乌豆衣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化学成分:乌豆衣主要含黄酮类(如染料木素、大豆苷元)、花青素(如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多糖、甾醇(如β-谷甾醇)、有机酸(如没食子酸)、氨基酸及微量元素(锌、铁、钙等),黄酮类和花青素是其抗氧化、调节血脂的主要活性成分;多糖类成分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 药理作用
    1. 抗氧化与抗衰老:乌豆衣中的花青素和黄酮类化合物能清除自由基,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抑制脂质过氧化,延缓细胞衰老,对老年性痴呆、皮肤老化等有防治作用。
    2. 调节血脂与心血管保护:乌豆衣提取物可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同时具有降低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对高血压、高脂血症有辅助治疗价值。
    3. 免疫调节:乌豆衣多糖可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对免疫力低下者有滋补作用。
    4. 降血糖与肝肾保护:研究表明,乌豆衣多糖能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空腹血糖,对糖尿病肾病有保护作用;其抗氧化成分可减轻化学性肝损伤,促进肝细胞修复。

使用注意与禁忌

乌豆药性平和,但仍需注意辨证使用,避免不良反应:

  1. 禁忌人群: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慎用,因其性偏滋腻,易碍脾胃运化;表邪未解(如感冒发热)者不宜使用,以免“闭门留寇”。
  2. 配伍禁忌:不宜与藜芦同用,属中药“十八反”范畴;实证、热证盗汗(如肝胆湿热)者不宜单独使用,需配伍清利湿热药。
  3.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煎煮时宜后下,避免有效成分破坏。

乌豆衣性状特征参考表

项目 特征描述
别名 黑豆衣、穞豆衣
来源 豆科植物大豆的黑色成熟种子的种皮
形状 卷曲碎片或不规则形,大小不一
外表面 黑色或黑褐色,有光泽,附白色种脐点
内表面 色较淡,平滑或具微细皱纹
质地 脆,易碎
气味 气微,味淡
以何为佳 片大、色黑、完整、无杂质

相关问答FAQs

Q1:乌豆衣和黑豆有什么区别?是否可以直接用黑豆皮代替乌豆入药?
A:乌豆衣是黑大豆的种皮,而黑豆是大豆的成熟种子,二者来源相同但部位不同,功效侧重亦有差异,黑豆(大豆)性平,味甘,归脾、肾经,主要功效为补肾益阴、健脾利水、解毒,适用于肾虚腰痛、水肿、脚气、痈肿疮毒等;乌豆衣则专于种皮,药性偏滋阴养血、平肝潜阳,无黑豆的利水作用,故不宜直接用黑豆皮代替乌豆衣入药,市售黑豆多为食用,可能经加工(如抛光、染色),其种皮有效成分含量及纯度可能不及药用乌豆衣,建议选择正规中药材购买。

中草药乌豆衣图片

Q2:乌豆衣适合哪些人群长期服用?有没有副作用?
A:乌豆衣适合阴虚体质、肝肾不足者长期服用,具体包括:①经常熬夜、用脑过度导致的头晕耳鸣、失眠健忘者;②更年期女性出现的潮热盗汗、五心烦热、情绪不稳者;③慢性病消耗(如糖尿病、结核病)所致的阴虚盗汗、口干咽燥者;④高血压病属阴虚阳亢型,见头痛眩晕、腰膝酸软者,乌豆衣性平温和,副作用较小,但长期服用需注意:①脾胃虚寒者配伍健脾药(如白术、茯苓)同用,避免腹胀腹泻;②若服用后出现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不适,应立即停用并咨询医师;③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用药需遵医嘱,不建议自行长期服用。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草药小丁香的图片有哪些形态特征和辨识要点?
« 上一篇 09-20
热痱频发,中草药有哪些缓解妙招?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是什么?
下一篇 » 09-20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