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花,又名藏红花、番红花,为鸢尾科植物番红花(Crocus sativus L.)的干燥柱头,其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及中亚地区,现主要在西班牙、伊朗、印度等国家大规模栽培,中国浙江、江苏、上海、河南等地也有少量引种栽培,西红花的采收期极为短暂,通常在每年深秋至初冬时节,需在花朵开放当天手工采摘柱头,再经烘干、脱脂等工艺制成,因其产量稀少、加工精细,素有“红色金子”之称。
西红花的性状特征可通过以下表格直观辨识:| 部位 | 性状描述 | 鉴别要点 | | --| --| --| | 柱头 | 呈线形,三分枝,长约2.3厘米,暗红色,上端较宽呈喇叭状,下端渐窄,内有短缝线 | 质松软,有油润光泽,气香特异,味微苦 | | 柱头顶端 | 可见黄色花药残基,呈小棒状 | 真品柱头顶端无花丝,伪品常有花丝或染色 | | 水试 | 取少量西红花浸入水中,水液呈金黄色,柱头不褪色 | 伪品(如红花、玉米须染色)水液呈红色或橙红色,柱头易褪色 |
中医理论认为,西红花性甘,平,归心、肝经,其气轻清,味甘性平,既能入血分活血化瘀,又能入心肝二经解郁安神,是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药,兼具凉血解毒之效,在功效上,西红花以活血化瘀见长,尤善于通络止痛,常用于治疗妇女经血不调、痛经、经闭、产后恶露不行、癥瘕积聚等血瘀证;其性凉,能清解血分热毒,可治温病热入营血、发斑发疹、麻疹紫暗等症;还能疏肝解郁、宁心安神,用于治疗忧郁痞闷、惊悸怔忡、失眠健忘等心肝郁火证,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西红花提取物具有抗氧化、抗凝血、抗肿瘤、改善微循环、调节免疫等多种作用,对心脑血管疾病、抑郁症等也有辅助治疗价值。
西红花的药理活性与其所含化学成分密切相关,主要成分及作用如下:| 化学成分 | 代表物质 | 主要作用 | | --| --| --| | 藏红花素类 | 藏红花素、藏红花酸 | 抗氧化、抗炎、保护神经细胞 | | 藏红花醛 | 藏红花醛-葡萄糖苷 | 抗抑郁、调节中枢神经系统 | | 苷类 | 西红花苦苷 | 扩张血管、改善心肌供血 | | 挥发油 | 樟脑、龙脑 | 抗菌、促进消化液分泌 |
临床应用时,西红花多入汤剂煎服,常规用量为3-6克,因其有效成分藏红花素、藏红花醛等易溶于水,且不耐高温,煎煮时宜后下,即在其他药物煎煮10-15分钟后,再放入西红花煎煮5分钟即可,避免有效成分破坏,外用时,可适量研末调敷或泡酒涂擦,用于跌打损伤、瘀肿疼痛,需要注意的是,西红花虽为良药,但过量服用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头晕等,严重时甚至导致子宫出血,故需严格遵医嘱使用,使用西红花时,需注意以下禁忌:孕妇禁用,因其活血作用可能引起流产;月经量过多的女性慎用,以免加重出血倾向;有出血倾向者(如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者)忌用;不宜与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阿司匹林)同服,以免增加出血风险;脾胃虚弱者不宜长期大量服用,以免引起腹泻。
问:西红花和红花有什么区别?答:西红花与红花虽名中均有“红”字,但来源、性状、功效及价格差异显著,西红花为鸢尾科番红花的柱头,呈线形三分枝,暗红色,气香;红花为菊科红花的筒状花冠,呈红色细管状,气微,功效上,西红花活血化瘀力更强,兼能凉血解毒、解郁安神;红花长于活血通经、散瘀止痛,但无解郁安神之效,价格方面,西红花因产量低、采摘难,每克可达数百元;红花产量大,价格低廉,每克仅几元至十几元。
问:西红花为什么价格昂贵?答:西红花价格高昂主要源于三方面:一是产量稀少,番红花需种植3年后才能开花,每株仅开1-3朵花,每朵花仅能采收3根柱头,1公斤干品需约15万-20万朵花,全球年产量仅数百吨;二是采摘工艺复杂,花朵需在开放当天清晨手工采摘,柱头需立即剥离烘干,全程耗时且依赖人工;三是药效价值高,其独特的活血化瘀、解郁安神功效及丰富的活性成分,使其在医药、保健领域需求旺盛,供不应求导致价格居高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