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中草药能祛寒?有效祛寒的中药材有哪些?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7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寒邪是中医“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一,易伤阳气,导致气血凝滞,出现畏寒肢冷、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关节冷痛等症状,中草药通过温里散寒、发散风寒、温经通络等功效,帮助人体驱散寒邪、恢复阳气,以下从功效分类、具体药材及使用注意等方面,详细介绍常见祛寒中草药。

什么中草药祛寒

祛寒中草药可分为温里散寒药、发散风寒药、温经通络药等类别,温里散寒药多作用于脏腑,温中回阳,适用于里寒证;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适用于风寒表证;温经通络药则善于通痹止痛,适用于寒湿痹痛。

温里散寒药以干姜、肉桂、高良姜为代表,干姜辛热,归脾、胃、心、肺经,能温中散寒、回阳通脉,常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或亡阳厥逆,需煎服3-10g,阴虚内热者忌用,肉桂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适用于肾阳不足、腰膝冷痛、宫寒不孕,或寒痹腰痛,煎服1-4.5g,畏火忌用,有出血倾向者慎服,高良姜辛热,归脾、胃经,温中散寒、止痛,善治脘腹冷痛、胃寒呕吐,煎服3-6g,阴虚有热者忌服。

发散风寒药中,生姜、紫苏叶、荆芥最为常用,生姜辛温,归肺、脾、胃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呕,适用于风寒感冒、恶寒发热,或胃寒呕吐,煎服3-9g,阴虚内热者不宜,紫苏叶辛温,归肺、脾经,解表散寒、行气和胃,风寒感冒兼气滞胸闷者尤宜,煎服5-9g,不宜久煎,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祛风解表、透疹止痒,风寒感冒、麻疹初起、风疹瘙痒均可使用,煎服5-10g,表证已解者不宜用。

温经通络药以附子、细辛、艾叶为代表,附子辛甘热,归心、肾、脾经,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为“回阳救逆第一品”,适用于亡阳厥逆、阳虚水肿、风寒湿痹,需先煎久煎(1-2小时)以减毒,孕妇及阴虚阳亢者忌用,细辛辛温,归肺、肾、心经,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流涕、寒痰喘咳均有效,煎服1-3g,用量不宜过大,反藜芦,艾叶辛温,归肝、脾、肾经,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适用于虚寒性出血、小腹冷痛、宫冷不孕,煎服3-6g,阴虚血热者慎用。

什么中草药祛寒

以下为常见祛寒中草药的对比参考:

药名 性味归经 核心功效 适用症状 用法用量 注意事项
干姜 辛热,归脾、胃、心、肺经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 3-10g 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用
肉桂 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肾阳不足、腰膝冷痛、宫寒不孕 1-4.5g 畏火忌用,有出血倾向者慎服
生姜 辛温,归肺、脾、胃经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 风寒感冒、恶寒发热、胃寒呕吐 3-9g 阴虚内热者不宜
附子 辛甘热,归心、肾、脾经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 亡阳厥逆、阳虚水肿、寒痹腰痛 先煎1-2小时 孕妇及阴虚阳亢者忌用
细辛 辛温,归肺、肾、心经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 风寒感冒、头痛牙痛、寒痰喘咳 1-3g 反藜芦,用量不宜过大

祛寒中草药虽功效显著,但需辨证使用,寒证有表里轻重之分,表寒当发散,里寒当温里,虚实夹杂需兼顾扶正,热证、阴虚火旺者误用温里药易助火伤阴,需在中医师指导下配伍使用,确保安全有效。

相关问答FAQs

问:祛寒中草药可以长期服用吗?
答:不建议长期自行服用,祛寒药多性温热,长期服用易耗伤阴液,导致口干、便秘、上火等,尤其是阴虚体质者,若需长期调理(如阳虚体质),应在中医师指导下,配伍滋阴药(如麦冬、石斛),并定期调整用药,避免不良反应。

什么中草药祛寒

问:阳虚体质和风寒感冒用的祛寒药有什么区别?
答:阳虚体质是阳气不足,表现为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腰膝酸软,需温里散寒、补火助阳,常用干姜、肉桂、附子等;风寒感冒是外感风寒,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鼻塞流涕,需发散风寒,常用生姜、紫苏叶、荆芥等,前者治本(温补阳气),后者治标(解表散寒),若阳虚体质外感风寒,则需标本兼顾,如附子配伍荆芥。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药材喉蛾草有何功效?使用时需注意哪些禁忌?
« 上一篇 09-22
贵州有什么中药材
下一篇 » 09-22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