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墓回头”,学名墓头回,是败酱科植物糙苏(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或异叶败酱(Patrinia heterophylla Bunge.)的干燥根或全草,因其多生长于坟地、荒坡等向阳处,民间取其“生于墓旁而生机盎然,似有回头之意”的意象,称之为“墓回头”,亦有“追风草”“火绒草”“鸡肠草”等别称,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及华东等地,是传统中医里一味兼具解毒燥湿、止血止带、祛风止痛功效的良药,其药用历史可追溯至《本草纲目》,历代医籍对其性味、功效多有记载,至今仍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尤其在妇科、消化系统疾病及外伤治疗中展现出独特价值。
植物形态特征与生长习性
墓头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30-80厘米,根呈圆柱形,稍弯曲,长10-20厘米,直径0.5-1.5厘米,表面棕褐色,有纵皱纹及横长皮孔,质稍硬,断面类白色或淡黄色,有特殊香气,茎直立,单一或上部分枝,具棱槽,密被短柔毛,基生叶与下部叶具长柄,叶片纸质,轮廓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长5-15厘米,宽3-10厘米,二至三回羽状深裂,裂片卵形、宽卵形或披针形,边缘具不规则锯齿或重锯齿,上面疏被短柔毛,下面密被白色柔毛;上部叶渐小,近无柄,叶片简化,花序为顶生的伞房状聚伞花序,花梗密被腺毛;花萼小,萼齿5,三角状钻形;花冠黄色或淡黄色,钟形,5裂,裂片卵形,先端尖;雄蕊4,二强,着生于花冠筒中部;子房下位,花柱细长,柱头头状,瘦果长圆形,长约3毫米,褐色,有光泽,顶端宿存萼齿,花期7-9月,果期8-10月。
墓头回适应性较强,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佳,常生于海拔500-2000米的山坡草地、林缘、路旁及坟地附近,其“墓回头”之名,既与生长环境相关,也暗含其“祛邪生新、带病延年”的药用寓意。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墓头回味辛、苦,性微温;归肝、脾、大肠经,其性走窜,既能入血分解毒,又可走气分燥湿,兼具止血、止带、止痛之效,临床应用广泛,尤以治疗妇科“带下、崩漏”及肠道“痢疾、腹痛”见长。
主要功效
- 解毒燥湿,止带止痢:墓头回味辛行散,苦可燥湿,性微温能通,善除下焦湿热,为治疗妇科带下病的要药,若因湿热下注所致的白带色黄、味臭、阴部瘙痒,常与黄柏、苍术、车前子配伍,如《本草纲目》记载“治崩中,赤白带下,炒黑用之”;若湿热蕴结大肠,腹痛泄泻、下痢脓血,可配伍黄连、木香、白头翁,以增强清热解毒、燥湿止痢之功。
- 止血敛疮,疗伤止痛:其性温能行,味辛能散,既能止血又能活血,适用于多种出血证,尤其偏寒性者,如崩漏下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可配伍艾叶、阿胶、炮姜炭,以温经止血;外伤出血,可研末外敷,收敛止血;其还能活血祛风,用于风湿痹痛、关节屈伸不利,常与独活、威灵仙、秦艪同用。
- 抗癌解毒,现代拓展: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墓头回提取物对多种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其有效成分(如环烯醚萜苷、黄酮类等)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血管生成,临床上常作为辅助治疗药物,用于宫颈癌、胃癌等肿瘤的辅助治疗,配合放疗、化疗减轻毒副作用。
临床应用与配伍举例
墓头回的应用需根据病情辨证配伍,以下为常见配伍方案:
适应证 | 配伍思路 | 代表方剂/举例 |
---|---|---|
湿热带下 | 清热燥湿,收敛止带,配黄柏、苍术、车前子、白芷 | 墓头回散(《山西中药志》):墓头回30g,黄柏15g,苍术12g,水煎服,每日1剂。 |
崩漏下血 | 温经止血,化瘀调经,配艾叶、阿胶、炮姜炭、当归 | 加减胶艾汤:墓头回20g,艾叶15g,阿胶(烊化)10g,炮姜10g,当归12g,水煎服。 |
湿热痢疾 |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配黄连、木香、白头翁、秦皮 | 墓头回汤(《实用中医内科学》):墓头回30g,黄连9g,木香6g,白头翁20g,水煎服。 |
风湿痹痛 | 祛风除湿,活血通络,配独活、威灵仙、秦艪、桑寄生 | 墓头回独活汤:墓头回15g,独活12g,威灵仙10g,秦艪15g,桑寄生20g,水煎服。 |
外伤出血 | 收敛止血,消肿止痛,单用研末外敷,或配三七、白及 | 墓头回散:墓头回干燥全草研细末,撒于伤口处,包扎,每日换药1次。 |
现代研究与药理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墓头回的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含环烯醚萜苷类(如獐牙菜苷、獐牙菜苦苷)、黄酮类(槲皮素、山奈酚)、挥发油(主要成分为α-蒎烯、柠檬烯)、生物碱及有机酸等,其药理作用主要包括:
- 抗菌抗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有抑制作用,能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 止血作用:能缩短凝血时间,增加血小板数量,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达到止血效果;
- 调节免疫:可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提高机体免疫力;
- 抗肿瘤:墓头回总苷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肝癌HepG2细胞有显著抑制作用,能诱导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
- 保肝利胆:对化学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能降低ALT、AST水平,促进胆汁分泌。
使用注意与禁忌
墓头回虽为良药,但使用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 禁忌人群:孕妇禁用,因其性走窜,可能诱发流产;阴虚血热者慎用,症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等;脾胃虚弱者不宜长期服用,以免引起腹胀、腹泻。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治疗妇科疾病宜经前、经期服用,带下病可配合外洗(如墓头回30g,蛇床子15g,苦参20g,煎水熏洗)。
- 不良反应:少数患者服用后可能出现轻微胃部不适,可饭后服用或减量;若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相关问答FAQs
Q1:墓头回与败酱草是一回事吗?两者功效有何区别?
A:墓头回与败酱草均为败酱科植物,但并非同一物种,墓头回为糙苏或异叶败酱的根或全草,性微温,功偏解毒燥湿、止血止带,尤擅治寒湿带下、崩漏;败酱草(通常指白花败酱或黄花败酱)性凉,功偏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常用于肠痈、肺痈、瘀血腹痛,简单说,墓头回“温燥止带”,败酱草“凉散排脓”,需根据寒热虚实辨证选用。
Q2:墓头回可以长期服用吗?长期服用会有副作用吗?
A:墓头回不宜长期服用,虽然其毒性较低,但长期使用可能因药物累积导致肝肾功能负担,尤其脾胃虚弱者可能出现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一般建议中病即止,连续服用不超过2周;若需长期治疗(如慢性带下病),应在医师指导下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并配合健脾益气药物(如白术、茯苓)调理,以减少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