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猪心七为毛茛科植物打破碗花花(Anemone hupehensis Lemoine)的根茎,是我国西南、华中地区常用的民间草药,因其根茎形状似猪心而得名,主要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湖北、湖南等地的山坡林下、草丛及溪沟边,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解毒杀虫等功效,在临床及民间应用中积累了丰富经验。
形态特征
猪心七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茎呈圆柱形或纺锤形,长5-15厘米,直径1-3厘米,表面棕褐色,有不规则纵皱纹及须根残基,质坚硬,断面黄白色,粉性,基生叶为单叶,叶柄长10-30厘米,叶片心形或宽卵形,长5-12厘米,宽4-10厘米,掌状3-5深裂,边缘具不规则锯齿,表面深绿色,背面密被白色柔毛;花茎直立,高20-60厘米,聚伞花序顶生,花梗细长,花被片5-6枚,白色或淡红色,倒卵形,长1.5-2.5厘米,雄蕊多数,黄色;瘦果多数,聚合成球状,密被白色绵毛,花柱宿存,其具体形态特征可通过下表清晰呈现:
部位 | 形态特征 |
---|---|
根茎 | 圆柱形或纺锤形,表面棕褐色,有纵皱纹及须根痕,质坚硬,断面黄白色,粉性 |
叶 | 基生,叶柄长10-30cm;叶片心形或宽卵形,掌状3-5深裂,边缘有不规则锯齿,背面密被白色柔毛 |
花 | 花茎直立,聚伞花序;花被片5-6枚,白色或淡红色,倒卵形;雄蕊多数,黄色 |
果实 | 瘦果多数聚合成球状,密被白色绵毛,花柱宿存 |
生长环境
猪心七喜阴湿环境,多生长于海拔1000-2500米的山坡林下、灌丛草甸、溪沟旁及田埂边,适宜在疏松肥沃、腐殖质丰富、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中生长,其分布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2-18℃,年降水量800-1200mm,常与蕨类、苔草等植物伴生,人工栽培时需搭建遮阳网,保持土壤湿润,忌强光直射。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猪心七味辛、苦,性微温;有小毒,归肝、脾、胃经,其功效以祛风除湿、活血止痛、解毒杀虫为主,临床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关节肿痛、跌打损伤、胃寒疼痛、痈肿疮毒、疥癣及蛲虫病等,中医理论认为,辛能散风,苦能燥湿,温能通络,故可祛除风湿、舒筋活络;其活血化瘀之力能促进损伤修复,解毒杀虫之效可外治皮肤疮癣、寄生虫病。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猪心七的活性成分丰富,主要包括三萜皂苷(如白头翁皂苷、齐墩果酸)、黄酮类(槲皮素、山奈酚)、挥发油(含樟脑、龙脑)、有机酸(阿魏酸)及多糖等,三萜皂苷具有显著的抗炎、镇痛作用,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缓解关节肿胀;黄酮类成分可清除自由基,抗氧化,调节免疫功能;挥发油中的樟脑、龙脑具有抑菌、驱虫效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皮肤癣菌有抑制作用;多糖成分能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伤口愈合。
临床应用
- 风湿痹痛:猪心七常配伍威灵仙、独活、桑寄生等,煎汤内服,每次9-15g,可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或鲜品捣烂外敷关节处,缓解肿痛。
- 跌打损伤:取鲜猪心七适量,加白酒捣烂成糊状,外敷患处,每日1次,同时配伍三七、当归内服,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 痈肿疮毒:鲜品捣烂外敷,或配伍蒲公英、金银花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可清热解毒、消痈散肿。
- 胃寒疼痛:与吴茱萸、干姜、高良姜同用,煎汤内服,每次6-9g,温中散寒、止痛止呕。
用法用量与注意事项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鲜品15-30g);研末吞服,每次1-3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 注意事项:①本品有小毒,内服需炮制(如用甘草水浸泡2小时以上,晒干后用),严格控制用量,避免久服;②孕妇、阴虚血燥者(如五心烦热、口干舌燥)及对本品过敏者禁用;③外用不宜大面积长时间使用,避免皮肤吸收中毒;④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辛辣、油腻食物,若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不适,应立即停用并就医。
相关问答FAQs
问:猪心七有毒吗?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
答:猪心七味辛、苦,性微温,有小毒,其毒性主要表现为对胃肠道的刺激,内服过量可能引发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中毒反应,使用时需注意:①内服必须经过炮制(如甘草水浸泡2小时以上,晒干后用),严格控制在3-6g/日,鲜品不超过30g;②孕妇、阴虚火旺者(如五心烦热、口干舌燥)及对本品过敏者禁用;③外用不宜大面积长时间使用,避免皮肤吸收中毒;④用药期间忌食生冷、辛辣、油腻食物,若出现不适,立即停用并就医。
问:猪心七与“威灵仙”都能祛风除湿,两者功效有何区别?如何选择?
答:猪心七与威灵仙均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但功效侧重点不同:①猪心七性偏温燥,除祛风湿外,兼有活血化瘀、解毒杀虫作用,更适用于风湿痹痛兼有瘀血(如关节刺痛、固定不移)、跌打损伤或皮肤疮癣者;其有小毒,需严格炮制。②威灵仙性温,祛风通络力强,善治“诸骨鲠喉”,且能消痰水,适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骨鲠咽喉,毒性较低,安全性较高,选择时:若风湿痛伴瘀血、疮毒,选猪心七;若单纯风湿痹痛、骨鲠,选威灵仙;体质虚弱者慎用猪心七,可优先考虑威灵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