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病位在肺,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相关,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均可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治疗咳嗽需辨证论治,根据病因、病性、病程不同,选用不同功效的中草药,以下从外感咳嗽(风寒、风热、燥邪)、内伤咳嗽(痰湿、痰热、阴虚、气虚)两大类,介绍常用咳嗽类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及用法。
外感咳嗽类中草药
外感咳嗽多因六邪侵袭肺系,起病急,病程短,以邪实为主,治疗以祛邪宣肺为主。
风寒咳嗽
代表药物:麻黄、杏仁、生姜、紫苏叶
-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适用于风寒束表、肺气不宣之咳嗽,症见咳声重浊、痰白清稀、恶寒发热、无汗,煎煮时需先煎,去沫,用量3-6g,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慎用。
- 杏仁:苦,温,归肺、大肠经,功效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风寒咳嗽常与麻黄配伍,一宣一降,增强止咳平喘效果,用量5-10g,生品有小毒,需炮制后使用。
- 生姜:辛,温,归肺、脾、胃经,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可解半夏、南星之毒,风寒咳嗽时煎汤或煮粥,取其温肺散寒之效,用量3-5g。
- 紫苏叶:辛,温,归肺、脾经,功效发汗解表、行气和胃,适用于风寒咳嗽兼有胸闷、恶心、呕吐者,用量5-10g,不宜久煎。
风热咳嗽
代表药物:金银花、连翘、桑叶、菊花、薄荷
- 金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适用于风热感冒或风热咳嗽,症见咳嗽痰黄、咽喉肿痛、发热微恶风,用量10-15g,脾胃虚寒者慎用。
- 连翘: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常与金银花配伍,增强清热解毒之力,用量6-15g。
- 桑叶:甘、苦,寒,归肺、肝经,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适用于风热咳嗽或燥热咳嗽,症见咳嗽痰少、咽干鼻燥,用量5-10g,蜜制可增强润肺止咳效果。
- 薄荷:辛,凉,归肺、肝经,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适用于风热咳嗽伴咽喉痒痛、头痛,后下,用量3-6g,体虚多汗者慎用。
燥邪咳嗽(分温燥、凉燥)
代表药物:沙参、麦冬、百合、川贝母、枇杷叶
- 沙参:甘,微寒,归肺、胃经,功效养阴清肺、益胃生津,适用于燥热伤肺、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咽干口渴,南沙参偏祛痰,北沙参偏养阴,用量10-15g。
- 麦冬: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功效养阴生津、润肺清心,常与沙参、玉竹配伍,用于燥咳津伤,用量6-12g。
- 百合:甘,微寒,归肺、心经,功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适用于燥咳或肺燥久咳、失眠多梦,用量10-30g。
- 川贝母:苦、甘,微寒,归肺、心经,功效清热润肺、化痰止咳,适用于燥咳、虚劳咳嗽、肺热咳嗽,症见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研末冲服,每次1-3g,反乌头。
内伤咳嗽类中草药
内伤咳嗽多因脏腑功能失调(脾、肺、肾虚)或痰湿、痰热内扰,病程长,易反复,治疗需标本兼顾,或健脾、或补肾、或清肺化痰。
痰湿咳嗽
代表药物:半夏、陈皮、茯苓、白芥子
- 半夏:辛,温,归脾、胃、肺经,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适用于痰湿咳嗽,症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闷脘痞,生品有毒,需炮制(姜半夏、法半夏),用量3-10g。
- 陈皮:辛、苦,温,归脾、肺经,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为“治痰之要药”,常与半夏、茯苓配伍(二陈汤),增强燥湿化痰之效,用量3-10g。
- 茯苓: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可助脾运化水湿,杜绝生痰之源,用量10-15g。
痰热咳嗽
代表药物:黄芩、瓜蒌、浙贝母、鱼腥草
- 黄芩:苦,寒,归肺、胆、脾、大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适用于痰热咳嗽,症见咳嗽痰黄、黏稠难咯、胸胁胀痛,酒黄芩偏清上焦肺热,用量3-10g。
- 瓜蒌:甘、微苦,寒,归肺、胃、大肠经,功效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全瓜蒌偏清热化痰,瓜蒌皮偏利气宽胸,瓜蒌仁偏润肠通便,用量10-15g。
- 浙贝母:苦,寒,归肺、心经,功效清热化痰、开郁散结,适用于热痰咳嗽、风热咳嗽,症见咳嗽痰黄、口苦咽干,反乌头,用量3-10g。
阴虚咳嗽
代表药物:玉竹、百合、阿胶、麦冬
- 玉竹:甘,微寒,归肺、胃经,功效养阴润燥、生津止渴,适用于肺阴亏虚之燥咳,症见干咳少痰、咽干口渴、手足心热,用量10-15g。
- 阿胶:甘,平,归肺、肝、肾经,功效补血止血、滋阴润肺,适用于阴虚久咳、痰中带血,烊化冲服,每次3-9g,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者慎用。
气虚咳嗽
代表药物:党参、黄芪、白术、甘草
- 党参:甘,平,归脾、肺经,功效补中益气、健脾益肺,适用于肺气虚之咳嗽,症见咳声低弱、气短懒言、自汗乏力,用量10-30g。
- 黄芪:甘,微温,归脾、肺经,功效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常与党参、白术配伍(玉屏风散),增强补肺固表之效,用量10-15g。
咳嗽类中草药简表
证型 | 代表药物 | 主要功效 | 注意事项 |
---|---|---|---|
风寒咳嗽 | 麻黄、杏仁、生姜 | 宣肺散寒、止咳平喘 | 麻黄先煎,高血压慎用 |
风热咳嗽 | 金银花、连翘、桑叶 | 疏散风热、清热解毒 | 脾胃虚寒者慎用 |
燥邪咳嗽 | 沙参、麦冬、百合 | 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 痰湿重者不宜 |
痰湿咳嗽 | 半夏、陈皮、茯苓 | 燥湿化痰、健脾理气 | 半夏需炮制,生品有毒 |
痰热咳嗽 | 黄芩、瓜蒌、浙贝母 | 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 反乌头,脾胃虚寒者配伍温胃药 |
阴虚咳嗽 | 玉竹、阿胶、百合 | 养阴润肺、止咳止血 | 阿胶烊化,湿盛中满者忌用 |
气虚咳嗽 | 党参、黄芪、白术 | 补肺益气、健脾固表 | 实证、热证慎用 |
注意事项
- 辨证用药:咳嗽需分寒热、辨虚实,如风寒咳嗽忌用寒凉药(如黄芩、金银花),风热咳嗽忌用温燥药(如麻黄、干姜),否则加重病情。
- 配伍禁忌:严格遵守中药“十八反”“十九畏”,如川贝母、浙贝母反乌头,半反乌头,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 特殊人群:儿童、孕妇、老人及肝肾功能不全者,需在医师指导下调整用量,避免使用毒性药物(如生半夏、生南星)。
- 煎煮方法:部分药物需特殊处理,如麻黄先煎去沫,薄荷、砂仁后下,阿胶、饴糖烊化,川贝母研末冲服。
相关问答FAQs
Q1:咳嗽能用川贝母炖梨吗?什么情况下适合?
A:川贝母炖梨是民间常用的止咳食疗方,适合阴虚燥咳或肺热咳嗽,阴虚燥咳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肺热咳嗽表现为咳嗽痰黄、黏稠难咯、咽喉肿痛,但风寒咳嗽(痰白清稀、怕冷流涕)或痰湿咳嗽(痰多色白、胸闷乏力)者不宜食用,因川贝母性寒,可能加重寒湿症状,炖煮时建议用川贝母3-6g(打碎)、雪梨1个(去核),加冰糖适量,隔水炖30-40分钟,喝汤吃梨。
Q2:中草药治疗咳嗽多久见效?为什么有时无效?
A:咳嗽的起效时间与病因、病程、证型及用药是否准确相关,一般而言,外感咳嗽(如风寒、风热)若辨证准确,服用1-3剂后症状可缓解;内伤咳嗽(如痰湿、阴虚)病程较长,需调理脏腑功能,通常服用3-7天可见效,慢性咳嗽可能需2-4周,若无效,常见原因有:①辨证错误,如风寒咳嗽误用清热药(如金银花、连翘),导致“闭门留寇”;②未兼顾病因,如鼻后滴漏综合征、胃食管反流引起的咳嗽,需同时治疗原发病;③用药剂量不足或疗程不够,尤其气虚、阴虚咳嗽需长期调理;④生活习惯未调整,如服药期间仍食辛辣、生冷食物,或熬夜、吸烟,影响药效,若服用3天无效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