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药是中草药中具有清解里热作用的一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里热证,包括热在气分、血分、脏腑等不同证候,以及实热和虚热,里热证多表现为高热、口渴、烦躁、汗出、舌红苔黄、脉数等症状,现代医学中的感染性疾病、炎症性疾病等常属此范畴,清热药根据其性能和功效差异,可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及清虚热药五类,各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需辨证选用,以达精准治疗之效。
清热药的分类与代表药物
(一)清热泻火药
此类药性多寒凉,以清解气分实热为主要作用,适用于高热、口渴、烦躁、汗出、脉洪大等气分实热证,以及脏腑火热证如肺热咳喘、胃热消渴等,代表药物如:
- 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功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主治温热病气分实热症,症见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也用于肺热咳喘、胃火头痛牙痛,生石膏煎服,15-60g,打碎先煎。
- 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功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用于高热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煎服,6-12g,生用泻火,盐水炒滋阴。
- 芦根:甘,寒,归肺、胃经,功能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用于热病烦渴、胃热呕哕、肺热咳嗽、热淋涩痛,煎服,15-30g,鲜品用量加倍。
(二)清热燥湿药
此类药性多苦寒,既能清热燥湿,又可泻火解毒,适用于湿热证如泻痢、黄疸、带下、湿疹,以及火热毒热证,代表药物如:
- 黄芩: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热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烦渴、血热出血、胎动不安,煎服,3-10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炭用。
- 黄连:苦,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尤善清中焦湿热,用于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口舌生疮、痈肿疔毒,煎服,2-5g,过量易致呕吐。
- 黄柏:苦,寒,归肾、膀胱经,功能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脚气、痿证、骨蒸劳热、盗汗、疮疡肿毒,煎服,3-12g,生用泻火,盐炒入肾。
(三)清热凉血药
此类药性多苦甘寒或咸寒,能清解营分、血分热邪,适用于热入营血、高热神昏、斑疹紫暗、吐血衄血,以及阴虚内热,代表药物如:
- 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肾经,功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舌绛紫暗、身热夜甚、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煎服,10-15g,鲜品加倍,生用凉血,炒炭止血。
- 玄参:甘、苦、咸,寒,归肺、胃、肾经,功能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用于热病入营、身热夜甚、斑疹紫暗、口干咽燥、咽喉肿痛、瘰疬痰核、痈肿疮毒,煎服,10-15g,反藜芦。
- 牡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功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癥瘕积聚、跌扑损伤,煎服,6-12g,清热凉血宜生用,活血化瘀宜酒炒。
(四)清热解毒药
此类药性多苦寒,以清热解毒为主要作用,适用于热毒炽盛所致的痈肿疔疮、丹毒、咽喉肿痛、热毒血痢、痄腮等,部分药物还可用于癌肿、蛇虫咬伤等,代表药物如:
- 金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功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煎服,10-30g,疏散风热宜生用,解毒散痈宜炒用。
- 连翘: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用于痈疽、瘰疬、乳痈、丹毒、风热感冒、温病初起,煎服,6-15g,连翘心长于清心火。
- 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用于疔疮肿毒、乳痈、肺痈、肠痈、咽喉肿痛、湿热黄疸、热淋涩痛,煎服,10-15g,鲜品外捣敷。
(五)清虚热药
此类药性多甘寒或苦寒,能清退虚热,用于温热病后期,邪热未尽,阴液已伤所致的夜热早凉、热退无汗,以及肝肾阴虚导致的骨蒸潮热、盗汗、遗精等,代表药物如:
- 青蒿:苦、辛,寒,归肝、胆经,功能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用于温病后期,余热未清,夜热早凉,热退无汗,或阴虚发热、骨蒸劳热,以及暑热外感、疟疾寒热,煎服,6-12g,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破坏。
- 白薇:苦、咸,寒,归胃、肝、肾经,功能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用于温病热入营血、身热夜甚、斑疹紫暗、阴虚发热、骨蒸潮热、热淋、血淋、痈疽肿毒,煎服,4.5-9g。
- 地骨皮:甘,寒,归肺、肝、肾经,功能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用于阴虚发热、盗汗骨蒸、肺热咳嗽、咯血、内热消渴,煎服,9-15g。
常用清热药速查表
药名 | 性味归经 | 主要功效 | 主治病症举例 | 常规用量(g) |
---|---|---|---|---|
石膏 | 辛甘,大寒,肺胃 |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 高热烦渴,肺热咳喘,胃火牙痛 | 15-60(先煎) |
黄芩 | 苦寒,肺胆脾大肠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 | 湿热泻痢,肺热咳嗽,胎动不安 | 3-10 |
金银花 | 甘寒,肺心胃 |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 痈肿疔疮,风热感冒,热毒血痢 | 10-30 |
生地黄 | 甘苦寒,心肝肾 |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 热入营血,斑疹紫暗,津伤口渴 | 10-15 |
青蒿 | 苦辛寒,肝胆 | 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 | 阴虚发热,骨蒸潮热,疟疾寒热 | 6-12 |
清热药的应用原则与注意事项
(一)辨证施治,分清虚实
清热药主要用于里热证,但里热有实热、虚热之分:实热(如高热、口渴、便秘、舌红苔黄)宜用清热泻火、清热解毒药,且用量宜重;虚热(如午后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宜用清虚热药,并配伍养阴药,如青蒿配鳖甲、地骨皮配生地黄,需辨别热邪部位:气分热重用石膏、知母;血分热重用生地黄、玄参;脏腑热中,肺热用黄芩、桑白皮;胃热用石膏、芦根;肝火用龙胆草、栀子。
(二)配伍合理,兼顾兼夹证
若表证未解而里热已盛(表里同病),需配伍解表药,如石膏配薄荷(表里双解);里热兼湿邪(如湿热泻痢、黄疸),需配伍燥湿药,如黄连配木香、黄芩配黄柏;热盛津伤,需配伍养阴生津药,如石膏配麦冬、生地黄配玄参;热毒炽盛,需配伍活血消肿药,如金银花配当归、连翘配赤芍。
(三)注意禁忌,顾护正气
清热药多性寒凉,易伤脾胃阳气,故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慎用;中病即止,避免过用损伤正气;真寒假热证(如阴盛格阳、假热真寒)禁用清热药;部分药物有特殊禁忌,如黄连、黄柏过量易致呕吐,脾胃虚弱者宜配生姜、大枣;生地黄、玄参性滋腻,脾虚湿滞者慎用;反藜芦的药物(如玄参、赤芍)不宜同用。
经典方剂举例
- 白虎汤(《伤寒论》):组成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功能清热生津,主治阳明经热盛证,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
- 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功能泻火解毒,主治一切实热火毒,症见三焦热盛、高热烦躁、错语不眠、口燥咽干、热病吐血、痈疽疔毒。
- 犀角地黄汤(《千金要方》):组成犀角(现用水牛角代)、生地黄、芍药、牡丹皮,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主治热入血分证,症见身热夜甚、谵语烦躁、斑疹紫暗、舌绛起刺,或吐血、衄血、便血等。
相关问答(FAQs)
问1:清热药可以长期服用吗?
答:清热药是否可长期服用需根据证候和体质判断,实热证(如急性感染、炎症)中病即止,症状缓解后需停药或配伍调理脾胃药物,避免过用苦寒损伤阳气;虚热证(如慢性病阴虚内热)可长期服用,但需配伍养阴健脾药(如青蒿配鳖甲、地骨皮配山药),并定期辨证调整用药,防止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长期服用清热药易出现腹泻、食欲不振等,需慎用或在医师指导下配伍温中健脾药(如干姜、白术)。
问2:如何区分热在气分与热在血分,应分别选用哪些清热药?
答:热在气分与热在血分可通过症状、舌脉鉴别:热在气分多表现为高热、恶热、汗出、口渴引饮、舌红苔黄、脉洪大(如阳明经证),或但热不寒、咳喘胸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如肺热壅盛),治疗宜用清热泻火药,如石膏、知母、黄芩;热在血分多表现为身热夜甚、躁扰不安、或神昏谵语、斑疹紫暗、舌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或出血(吐血、衄血、便血)、舌质深绛,治疗宜用清热凉血药(如生地黄、玄参)配伍清热解毒药(如金银花、连翘),代表方如犀角地黄汤,若气分热邪不解传入血分,需气血两清,如清瘟败毒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