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圆,学名龙眼,是无患子科植物龙眼的成熟果实,经晒干或烘干后制成,因其形圆色黄,古人认为其“贵如圆”,故得此名,在我国南方,桂圆既是深受喜爱的传统水果,也是中医药宝库中一味常用的药食同源之品,其药用价值早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龙眼味甘,性温,归心、脾经,具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之效。”桂圆究竟是不是药材?从中医药理论和现代研究来看,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它既是日常食用的美味水果,也是具有明确药理作用的中药材,其“药食同源”的特性使其在养生保健和疾病调理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桂圆的核心功效在于“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心主血脉,藏神;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若心脾两虚,气血生化不足,则易出现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乏力、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等症状,而桂圆正是调理此类证候的良药,其性味甘温,能温补心脾,使气血生化有源;味甘能补,可滋养心血,使心神得养,故常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亏虚所致的诸症,经典方剂“归脾汤”中,便以龙眼肉配伍党参、黄芪、白术、当归等,共奏益气健脾、养血安神之功,用于治疗心脾两虚导致的怔忡健忘、失眠食少,桂圆还能补中益气,对于病后体虚、产后气血不足者,适量食用可促进身体恢复。
现代药理学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桂圆的药用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桂圆肉富含葡萄糖、蔗糖等糖类,能为人体快速供能,缓解疲劳;含有蛋白质、维生素(维生素B1、B2、C)、矿物质(铁、钾、钙、磷)等营养成分,其中铁元素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缺铁性贫血患者适量食用桂圆有助于补血;钾元素有助于维持心肌功能和电解质平衡,对心血管健康有益,桂圆还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如多糖、皂苷、黄酮类化合物和酚类物质,研究表明,桂圆多糖具有增强免疫功能、抗氧化、抗疲劳的作用;黄酮类和酚类物质则能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延缓衰老;其水提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可能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分泌改善睡眠质量,这些现代研究成果,为桂圆的传统药用功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为“药食同源”的代表,桂圆在日常食用和药用时需注意区别,日常食用时,桂圆可直接剥壳取肉食用,也可泡水、煮粥、煲汤(如桂圆红枣茶、桂圆莲子粥),口感甘甜,深受大众喜爱,但因其性温且含糖量高,一般建议每天食用量控制在10-15克(干品),过量易导致“上火”,出现口干舌燥、口腔溃疡、便秘等症状,尤其体质偏热、湿热内蕴或痰湿体质者应慎食,而作为药材使用时,桂圆常需根据具体病症配伍其他中药,如气虚乏力者配伍人参、黄芪,血虚失眠者配伍酸枣仁、远志,阴虚火旺者配伍麦冬、百合等,通过配伍既能增强疗效,又能制约其温燥之性,发挥更好的调理作用,药用桂圆一般选用干燥的龙眼肉,需确保无霉变、无虫蛀,煎煮时需先浸泡30分钟,使其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人都适合食用桂圆,孕妇食用桂圆需谨慎,中医认为桂圆性温,可能动胎气,尤其孕早期应避免食用;糖尿病患者因桂圆含糖量高,需严格控制食用量;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等外感热证患者,此时食用桂圆如同“火上浇油”,可能加重症状;阴虚火旺者(常表现为手心脚心发热、盗汗、口干咽燥)也不宜多食,以免耗伤阴液,储存桂圆时,应将其置于阴凉干燥处,密封保存,避免受潮发霉,影响食用和药用安全。
桂圆的药用功效与适用症状表
功效分类 | 具体功效 | 适用症状 |
---|---|---|
补益心脾 | 温补心脾,益气健脾 | 心脾两虚导致的心悸怔忡、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疲乏力 |
养血安神 | 滋养心血,宁心安神 | 气血不足导致的失眠多梦、健忘恍惚、惊悸怔忡、面色萎黄或苍白 |
补中益气 | 补益脾胃,生养气血 | 病后体虚、产后气血亏虚、身体消瘦、气短懒言 |
相关问答FAQs
-
桂圆和龙眼有什么区别?
桂圆和龙实为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形态:龙眼是指新鲜采摘的果实,果肉多汁,口感清甜,更适合直接食用或作为水果入菜;桂圆则是龙眼经晒干或烘干后的干制品,果肉质地干硬,药性更温和且集中,更侧重于药用,两者在功效上基本一致,均具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作用,但新鲜龙果水分多,性平偏凉,不易上火;干桂圆肉性温,更适合作为药材或日常调理食用。 -
吃桂圆会上火吗?怎么避免?
桂圆性温,过量食用确实容易导致“上火”,尤其对于体质偏热或阴虚火旺者,可能出现口干舌燥、口腔溃疡、长痘、便秘等症状,避免上火的方法主要有:①控制用量,每天干桂圆肉不超过15克;②搭配凉性食材,如煮粥时加莲子、百合,泡水时加菊花、金银花,中和其温燥之性;③特殊体质(如湿热、阴虚)慎食,上火后立即停食并多喝水,必要时可食用绿豆汤、苦瓜等清热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