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老药材市场,这座坐落于“中华药都”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的千年药市,不仅是全国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中药材专业市场,更是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活态载体,自东汉时期华佗在亳州行医采药始,亳州便与中药材结下不解之缘,历经千年风雨,老药材市场从最初的沿街叫卖、草棚交易,发展为如今占地超过600亩、拥有商铺上万家、年交易额超300亿元的现代化药市,成为观察中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晴雨表”与“风向标”。
历史沿革:从草棚药摊到“药都”核心
亳州老药材市场的历史,是一部浓缩的中医药贸易史,早在汉代,亳州因地处中原平原,土地肥沃,盛产芍花、菊花等药用植物,加之华佗在此创制“麻沸散”、留下《中藏经》等医学典籍,逐渐成为中药材集散地,唐代,亳州被列为全国十大药市之一,杜甫曾写下“忆过东方五千里,泣坐春山攀桂丛”的诗句,描绘当时药市繁荣景象,明清时期,晋商、徽商等商帮汇聚亳州,推动药市规模空前扩大,从“药市街”到“顺河街”,沿涡河两岸搭建起数百家药铺仓库,形成了“药不过亳州不灵,药不进亳州不优”的行业共识。
近代以来,受战乱影响,药市一度衰落,改革开放后,亳州老药材市场迎来新生,1982年,当地政府在明清药市旧址重建市场,最初仅占地30亩,商户不足百家;2000年,市场搬迁至现址——亳州市谯城区药都街道,形成以“中药材专业市场”为核心,涵盖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医药器械等多元产品的产业集群,如今的老药材市场,已成为全国唯一一家连续多年蝉联“中国百强商品市场”称号的中药材市场,2023年交易额突破350亿元,占全国中药材市场交易总额的近四分之一。
市场格局:千店云集,药香满城
亳州老药材市场整体呈“一核多区”布局,核心区为“康美中药城”(前身为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周边辐射“中药材物流园”、“中药材饮片产业园”等配套园区,核心市场内,街道纵横交错,按药材种类划分专区,如“根茎类一条街”“果实类一条街”“花叶类一条街”“动物类一条街”等,每个专区又细分细目,形成“一店一品”或“一店多品”的精细化经营格局。
市场内现有固定商户1.2万余家,经营中药材品种多达2600余种,涵盖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三大类,其中道地药材占比超60%,如亳芍、亳菊、亳桑皮、亳花粉等“亳药”系列,以及宁夏枸杞、云南三七、四川川贝、东北人参等全国知名道地药材,每日清晨,来自全国各地的药商、药农、采购商汇聚于此,人头攒动,叫卖声、砍价声、搬运货物的号子声交织,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药香,构成一幅生动的“清明上河图”式市井画卷。
为规范市场管理,当地政府建立了“亳州中药材价格指数”体系,每日发布中药材价格行情,成为全国中药材市场的“价格风向标”,市场内配备中药材检测中心,对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指标进行严格检测,确保药材质量安全,近年来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经营特色: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创新
亳州老药材市场的经营模式,既保留了传统中药材贸易的“烟火气”,又融入了现代电商、物流等新业态,形成“线下实体+线上平台+现代物流”的立体化交易网络。
传统交易中的“人情味”是老市场的一大特色,许多商户家族世代经营药材,积累了丰富的鉴别经验,通过“眼看、手摸、鼻闻、口尝”等传统方法鉴别药材真伪优劣,形成“凭眼力、凭信誉”的交易规则,鉴别野生人参,需观察“芦碗”(根茎上的疤痕)、“枣核纹”(主根上的横纹)、“珍珠点”(须根上的小疣状突起),这些经验非一日之功,成为商户们的“独门绝技”。
现代科技的赋能则让老市场焕发新生,近年来,市场内90%以上的商户开通了线上交易渠道,通过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展示药材品质,年线上交易额突破100亿元,顺丰、京东等物流企业在市场内设立中转仓,实现“当日发货、全国通达”,解决了中药材运输中的保鲜问题,当地还推动“中药材+文旅”融合,开发“药市研学游”“中药炮制体验”等项目,让游客在交易市场感受中医药文化魅力。
文化底蕴:药香里的千年传承
亳州老药材市场不仅是交易场所,更是中医药文化的“活化石”,市场内建有“华佗百草园”“中国中药材博物馆”“药王殿”等文化地标,其中药王殿内供奉着华佗塑像,每年农历九月九日“药王诞辰日”,商户们会举行盛大祭祀活动,舞龙舞狮、唱大戏、摆“药宴”,传承尊医重药的传统美德。
中药材炮制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老市场得以完整保存,商户们沿用“九蒸九晒”“炮制去毒”等传统工艺,将生药材加工成符合药典标准的饮片,亳州“酒黄芩”需用黄酒闷润后蒸制,其性味苦寒,清热燥湿功效显著;“炒白术”需用麦麸炒至表面焦黄,健脾益气作用更强,这些技艺通过“师徒传承”代代相传,成为老市场的“文化基因”。
历史发展阶段概览
时期 | 主要特点 | 标志性事件 |
---|---|---|
汉唐时期 | 药材集散初步形成,依托华佗医学影响力 | 被列为唐代全国十大药市之一 |
明清时期 | 商帮汇聚,药市规模扩大,形成“药都”雏形 | 晋商、徽商设立药行,沿涡河建仓库群 |
民国至改革开放前 | 战乱影响,药市衰落 | 市场萎缩,商户锐减 |
改革开放后 | 恢复重建,快速发展 | 1982年重建市场,2000年迁至现址 |
21世纪以来 | 现代化转型,线上线下融合 | 2014年康美中药城开业,年交易额超300亿 |
相关问答FAQs
Q1:亳州老药材市场的中药材如何保证品质?
A1:亳州老药材市场建立了“源头把控+过程监管+终端检测”的全链条品质保障体系,源头方面,与全国20多个中药材主产区建立合作基地,推行“药农+合作社+市场”的种植模式,确保药材道地性;过程方面,市场内设立中药材质量追溯系统,每批药材附“身份标签”,可查询产地、加工日期、检测报告等信息;终端方面,配备国家级中药材检测中心,对入市药材进行260余项指标检测,不合格产品一律禁止交易,并建立“黑名单”制度,当地中药材协会定期组织“诚信商户”评选,通过行业自律强化品质意识。
Q2:面对电商冲击,亳州老药材市场如何保持竞争力?
A2:亳州老药材市场通过“差异化竞争+数字化转型”应对电商冲击:发挥传统交易中“经验鉴别”“人情信任”的优势,重点发展高端道地药材、野生药材及定制化炮饮片服务,满足药企、医院等专业客户需求;推动“线下体验+线上交易”融合,在市场内打造“云药市”直播基地,组织商户开展产地溯源直播,让采购商“云看货、线下验”;升级物流配套,建立“亳州中药材国际物流园”,开通至东南亚、日韩的国际货运专线,推动中药材出口,当地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市场改造,改善购物环境,引入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将老市场打造成为“中医药文化旅游目的地”,增强综合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