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药材收购市场整体呈现“稳中有升、品种分化”的态势,受气候、供需、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部分常用品种价格波动明显,优质货源受追捧,而库存充裕的品种则表现相对平稳,从产地反馈来看,药农和收购商均趋于理性,市场更注重药材的品质和道地性,整体交易活跃度较前期有所提升。
热门品种收购动态
-
当归:作为“十方九归”的常用药材,当归近期收购价稳中上行,甘肃岷县(当归主产区)统货价格在90-110元/公斤,较上月上涨5%-8%,选货价格达120-140元/公斤,主要受今年夏季干旱影响,当归单产下降,加之药厂库存消耗至低位,采购需求增加,收购商对含油量高、切片呈黄白色的优质货源青睐有加,出价较高,而含硫超标或个头较小的货源则成交困难。
-
黄芪:内蒙古武川、甘肃陇西等产区的黄芪行情保持稳定,统货价格35-45元/公斤,切片价格50-65元/公斤,今年黄芪产区雨水充足,长势良好,产量较去年增加约15%,市场供应充足,由于黄芪在免疫调节类中成药中的用量较大,药厂按需采购,库存处于合理水平,价格暂无大幅波动,值得注意的是,黄芪饮片加工企业更倾向于收购根条粗壮、粉性足的“炮台芪”,收购价较普通黄芪高出20%以上。
-
党参:党参价格小幅反弹,甘肃陇西、渭源等地的党参统货价格从70元/公斤涨至75-85元/公斤,原因在于前期药农惜售,市场流通量减少,加之部分药厂为生产“补中益气丸”等经典方剂加大采购力度,但需注意,党参库存仍处于近年高位,若后期产量继续增加,价格可能面临回调压力。
-
白术:安徽亳州、河北安国等产区的白术行情分化明显,因今年春季部分产区倒春寒导致减产,统货价格从55元/公斤涨至60-70元/公斤;而库存充足的“平术”(产于河北安国)价格则稳定在50-55元/公斤,收购商对无空心、无虫蛀的优质白术需求旺盛,而劣质货成交清淡,价格甚至低于50元/公斤。
-
板蓝根:板蓝根价格延续弱势,河北安国、安徽亳州等产区的统货价格稳定在18-25元/公斤,由于去年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增加,市场库存充足,加之近期下游需求疲软,药厂采购以按需补库为主,大货交易较少,随着秋冬流感季临近,部分药厂开始小批量备货,板蓝根价格或有望企稳。
产地收购特点
-
优质优价趋势显著:随着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的完善,收购商对药材的道地性、农残、重金属含量等指标要求更加严格,云南文山的“三七”因皂苷含量高,收购价比普通三七高30%;四川中江的“丹参”因条形粗壮、色红,价格较其他产区高出15%-20%,药农为提升收益,也开始注重规范化种植,主动对接合作社和药企,按标准生产。
-
气候影响产量明显:今年夏季,我国南方部分产区遭遇洪涝,北方则出现干旱,对药材生长造成一定影响,湖北宜昌的独活因暴雨导致部分地块积水减产,收购价上涨12%;而内蒙古的甘草因干旱,个头偏小,收购商对规格要求更严,小规格甘草价格下跌10%,气候的不确定性使得药材收购价格波动加剧,收购商多采取“随行就市、快进快出”的策略,避免囤货风险。
-
采购渠道多元化:除传统的产地收购商和药厂外,电商平台、中药饮片企业、甚至保健品企业也直接参与产地采购,某知名中药饮片企业在甘肃陇西建立了黄芪种植基地,实行“订单农业”,以高于市场价5%-8%的价格收购,既保证了原料质量,也稳定了药农收益,直播带货等新渠道也逐渐进入药材收购领域,但成交量占比仍较小,主要面向小型药商和个体消费者。
市场供需与价格展望
从整体供需来看,今年常用大宗药材产量总体稳定,但因品种结构差异,部分品种供需矛盾突出,需求端,随着中医药在疫情防控、慢性病治疗中的广泛应用,中成药、中药饮片、保健品等对中药材的需求持续增长,尤其是黄芪、当归、党参等免疫调节类药材,以及丹参、三七等心血管类药材,供给端,受种植成本上升(如化肥、人工费用增加)和气候影响,部分品种产量下降,支撑价格上涨。
预计后期,优质道地药材价格将保持坚挺,而库存充裕、产能过剩的品种(如板蓝根、金银花)价格可能继续承压,建议药农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规划种植面积,注重提升药材品质;收购商则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政策动态及下游需求,理性采购,规避价格波动风险。
近期主要药材收购信息表
品种 | 主产区 | 近期价格(元/公斤) | 收购量(吨) | 价格波动原因 |
---|---|---|---|---|
当归 | 甘肃岷县 | 90-110(统货) | 800 | 减产+需求增加+优质货溢价 |
黄芪 | 内蒙古武川 | 35-45(统货) | 1200 | 丰产+库存充足+饮片需求分化 |
党参 | 甘肃陇西 | 75-85(统货) | 600 | 药农惜售+药厂补库 |
白术 | 安徽亳州 | 60-70(统货) | 900 | 倒春寒减产+优质货需求旺 |
板蓝根 | 河北安国 | 18-25(统货) | 1500 | 库存高位+需求疲软 |
三七 | 云南文山 | 280-350(120头) | 400 | 优质货少+出口订单增加 |
丹参 | 四川中江 | 45-55(统货) | 700 | 条件要求提高+饮片需求增 |
相关问答FAQs
Q1:近期药材收购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A:近期药材收购价格波动主要受四方面因素影响:一是气候因素,如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导致部分品种减产,供给端收缩推高价格;二是供需关系,如当归、党参等因库存消化、需求增加而涨价,板蓝根因库存充足而价格疲软;三是质量标准,优质优价趋势明显,道地、无农残的药材更受青睐,价格高于普通货;四是政策与市场预期,如国家对中药材质量的监管加强,以及药厂、收购商对后市行情的判断,影响采购节奏和囤货意愿。
Q2:药农如何应对药材收购价格的波动风险?
A:药农可通过以下方式应对价格波动风险:一是关注市场信息,及时了解各品种的供需动态、价格走势及政策变化,避免盲目扩种或跟风种植;二是提升药材品质,采用规范化种植技术,确保药材的道地性和安全性,对接合作社或药企的订单农业,以稳定销路和价格;三是多元化销售渠道,除传统收购商外,可尝试电商平台、产地直采等模式,减少中间环节,增加议价能力;四是合理规划种植结构,根据自身土地条件和技术优势,选择抗风险能力较强、市场需求稳定的品种,避免单一品种集中种植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