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是临床常见症状,中医称之为“便血”“下血”,指血从肛门排出,无论在便前、便后或与粪便相混,或单纯下血,均属本病范畴,中医治疗便血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对疾病认识的深入及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推进,中医在便血的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现从病因病机认识、辨证论治体系、特色疗法应用及现代研究等方面综述如下。
病因病机认识的深化
传统中医认为便血病位在肠,与脾、胃、肝、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核心病机为肠道脉络受损,血溢脉外,历代医家对此多有论述,如《金匮要略》提出“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以“远血”“近血”区分病位;《诸病源候论》指出“心主血,与小肠合,若心有热,则热气乘于血,血得热则流溢渗入于大肠,故便血也”,强调热邪致病;《景岳全书》则提出“脾虚不能统血”是便血的重要病机。
现代研究在传统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对便血病因(如痔疮、肛裂、炎症性肠病、结直肠癌等)的认识,进一步细化了病机,针对溃疡性结肠炎(UC)便血,中医认为“湿热瘀毒”贯穿始终,病位在大肠,与脾失健运、肝失疏泄相关;对于痔疮便血,多因“湿热下注、气血不调”或“气虚下陷、血失统摄”;而结直肠癌便血则常与“正虚瘀结、毒蕴肠络”相关,现代医家还提出“肠络失和”是便血的核心病机,强调“湿、热、虚、瘀”四大病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为辨证论治提供了更精准的依据。
辨证论治体系的完善
中医治疗便血的核心是辨证论治,目前已形成较为系统的分型论治体系,常见证型及治法方药如下(见表1):
表1 便血常见中医证型及辨证论治
| 证型 | 主症特点 | 治法 | 代表方剂 | 常用药加减 |
|--------------|-----------------------------------|---------------------|-------------------------|-----------------------------------------|
| 湿热蕴肠证 | 便血鲜红,大便黏滞不畅,肛门灼热,舌苔黄腻 | 清热化湿,凉血止血 | 槐角丸、地榆散加减 | 槐角、地榆、黄芩、黄连、赤芍、木香 |
| 脾虚不摄证 | 便血色暗,面色无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淡苔白 | 健脾益气,摄血归经 | 归脾汤、黄土汤加减 | 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灶心土、阿胶 |
| 气滞血瘀证 | 便血色紫暗,腹痛拒按,腹部有包块,舌质紫暗有瘀斑 | 行气活血,化瘀止血 | 少腹逐瘀汤、桃红四物汤加减 | 桃仁、红花、当归、川芎、三七、蒲黄 |
| 阴虚火旺证 | 便血鲜红,头晕耳鸣,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 |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 知柏地黄丸、茜根散加减 | 知母、黄柏、生地、茜草、侧柏叶、龟甲 |
近年来,临床实践中强调“分阶段论治”:急性期以清热化湿、凉血止血为主,控制出血症状;缓解期以健脾益气、调理肝脾为主,防止复发,对于UC活动期便血,以“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为法,常用白头翁汤加减(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地榆、槐花等);缓解期则以“健脾益气、固肠止泻”为法,用参苓白术散或补中益气汤加减,能有效降低复发率。
特色疗法的拓展应用
除内服中药外,中医外治法及非药物疗法在便血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直达病所、副作用小等优势。
-
外治法:
- 保留灌肠:适用于直肠、乙状结肠病变引起的便血,如UC、放射性直肠炎等,常用方剂如止血Ⅰ号(地榆、槐花、白及、三七、锡类散),保留灌肠可直达病所,促进黏膜修复,临床研究显示其总有效率可达90%以上。
- 熏洗坐浴:用于痔疮、肛裂便血,常用苦参汤(苦参、黄柏、五倍子、芒硝等)熏洗,可清热燥湿、消肿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
针灸疗法:
- 体针:取长强、承山、足三里、上巨虚等穴位,长强为局部取穴,可调理肛门气血;承山为治疗痔疮的经验效穴;足三里、上巨虚健脾和胃,增强统血功能,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配合艾灸可增强温阳止血之效。
- 耳穴压豆:取直肠、大肠、脾、神门等穴,通过刺激耳部反射区调节肠道功能,辅助止血。
-
中成药应用:
- 槐角丸:清热凉血,用于肠风便血(痔疮、肛裂出血);
- 云南白药胶囊:化瘀止血,适用于各种类型便血,尤其对血瘀明显者效果显著;
- 止血宝颗粒: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之便血,如UC急性期出血。
现代研究的进展
-
中药药理研究:现代药理学阐明了常用止血中药的作用机制,如地榆含鞣质、地榆皂苷,可缩短凝血时间、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槐角含芦丁、槐属苷,能改善微循环、抗炎;三七中的三七素、三七皂苷,通过促进血小板聚集、抑制纤溶系统发挥止血作用,同时能促进黏膜修复。
-
临床循证研究:近年来,多项随机对照试验(RCT)证实了中医药治疗便血的有效性,一项纳入120例UC便血患者的研究显示,在西药(美沙拉嗪)基础上联合黄土汤治疗,总有效率为95.0%,显著高于单纯西药组的78.3%(P<0.05);另一项研究对痔疮便血患者采用消痔灵注射液注射联合中药熏洗,止血有效率为92.6%,且复发率低于单纯西药组。
-
中西医结合治疗: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便血已成为临床共识,尤其在复杂疾病(如炎症性肠病、结直肠癌)中优势明显,对于结直肠癌术后便血,化疗期间配合健脾益气中药(如黄芪、党参、白术)可减少骨髓抑制,改善凝血功能;对于放射性直肠炎便血,在激素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保留灌肠,能快速缓解症状,促进黏膜愈合。
中医治疗便血在理论认识、辨证论治、特色疗法及现代研究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形成了“内服外治、针药并用、中西结合”的综合治疗体系,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深化病机本质探讨,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循证医学研究,明确中医药治疗不同类型便血的优势人群和最佳方案,同时加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为中医药治疗便血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相关问答FAQs
Q1:中医治疗便血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见效?
A1:中医治疗便血的见效时间与病情轻重、证型及病因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实证(如湿热蕴肠证)起病较急,若辨证准确,用药后3-5天可见出血减少,1-2周内症状明显改善;虚证(如脾虚不摄证)病程较长,需调理脏腑功能,通常需2-4周才能稳定症状,部分患者需坚持服药1-3个月以巩固疗效,对于痔疮、肛裂等良性病变便血,配合外治法(如熏洗、灌肠)可缩短疗程;而炎症性肠病、结直肠癌等器质性疾病,需结合原发病治疗,见效时间相对较长,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
Q2:便血患者日常饮食需要注意什么?中医有哪些食疗建议?
A2:便血患者饮食需遵循“忌口有度、辨证施膳”原则,总体应避免辛辣刺激(如辣椒、白酒)、油腻肥甘(如油炸食品)及生冷寒凉(如冷饮、西瓜)之品,以免助湿生热或损伤脾阳,根据证型可选择食疗方:①湿热蕴肠证:宜食马齿苋、绿豆、冬瓜、薏米等清热利湿之品,推荐“马齿苋粥”(马齿苋30g、大米100g煮粥);②脾虚不摄证:宜食山药、莲子、红枣、桂圆、芡实等健脾益气之品,推荐“黄芪山药粥”(黄芪15g、山药30g、大米100g煮粥);③阴虚火旺证:宜食银耳、百合、梨、桑葚等滋阴降火之品,推荐“百合银耳羹”(百合15g、银耳10g、冰糖适量炖服),同时注意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戒烟限酒,保持大便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