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茎类中草药是中医药体系中应用广泛的一类药材,指药用部位为植物地下根茎或块茎的部分,因其富含生物碱、多糖、挥发油等活性成分,具有补益调理、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功效,在临床配方和中成药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通过文字描述常见根茎类中草药的形态特征、功效及图片识别要点,并辅以表格汇总,帮助读者系统识别与应用。
根茎类中草药的形态特征是识别的关键,通常从形状、颜色、质地、断面、气味等方面综合判断,补益类药材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根呈圆柱形,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及横向皮孔,质坚韧,断面纤维性强,显菊花心(形成层环纹明显,中心颜色较浅),味微甜,嚼之有豆腥气,图片中可见其根头部有“旗杆芦”(多个横向皮孔和纵向纹理),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呈放射状排列,同为补益药的党参为桔梗科植物党参、素花党参或川党参的干燥根,根长圆柱形,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根头部有“狮子盘头”(多个密集的茎痕和芽),根头下有环状横纹,质稍柔韧,断面有裂隙或菊花心,味甜,图片中其根条较粗壮,表面纵皱纹深,断面皮部淡黄白色,木部淡黄色,形成层环纹明显。
清热类根茎中草药以黄连、黄芩、板蓝根为代表,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根茎多呈不规则结节状,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质坚硬,断面皮部暗棕色,木部金黄色,味极苦,图片中可见其“过桥”(根茎节间光滑如桥)明显,木部鲜黄色,呈放射状排列,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根圆锥形,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扭曲的纵纹及稀疏的须根痕,质硬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心红棕色或棕褐色,味苦,图片中区分“枯芩”(中空或枯朽)与“子芩”(坚实,断面黄色),老根木部有枯朽状或中空,板蓝根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根,根圆柱形,表面灰黄色或棕黄色,有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样突起,质略柔韧,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味微甜后苦,图片中可见其横切面有同心环纹(形成层环纹),纵切面有放射状纹理。
活血化瘀类根茎中草药如丹参、川芎、三七,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及根茎,根茎短粗,根数条,长圆柱形,表面棕红色或暗棕红色,有纵皱纹及支根痕,质脆,断面疏松,皮部棕红色,木部灰黄色或黄棕色,味微苦涩,图片中其根表面纵向裂纹多,断面皮部红棕,木部有黄白色放射状纹理,呈“朱丹皮”状,川芎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根茎结节状拳形,表面黄褐色,粗糙,有多数瘤状突起的茎痕,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黄色,形成层波状环纹,味苦辛,图片中可见其形如“雀鸟头”(顶端膨大,有多个茎痕),环节明显,表面有平行细皱纹,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及根茎,根块状,表面灰褐色或黄棕色,有瘤状突起,顶端有茎痕,周围有瘤状根痕,质坚实,断面灰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木部微呈放射状排列,味先苦后微甜,图片中其顶端“狮子盘头”明显,断面可见“铜皮铁骨”(外皮灰褐,内质坚实,中心颜色较浅)。
解表类根茎中草药生姜、葛根也较为常用,生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扁平块状,表面黄白色或浅黄色,有环节及根痕,质脆,断面浅黄色,纤维性,味辛辣,图片中可见其分枝指状,断面有筋脉点(黄色油点),内皮层环纹明显,葛根为豆科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根,块根圆柱形,表面褐色,有不纵皱纹及横向皮孔,质硬,断面黄白色或淡黄褐色,纤维性强,味微甜,图片中其纤维性明显,可见同心环纹(形成层环纹),纵切面有纤维样纹理。
祛风湿类根茎中草药如独活、威灵仙,独活为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的干燥根,根根茎短小,根圆锥形,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有纵皱纹及横长皮孔,质硬脆,断面皮部灰白色,木部灰黄色,味苦辛,图片中根头部有多个茎痕,具特异香气,表面横向皮孔明显,威灵仙为毛茛科植物威灵仙、棉团铁线莲或东北铁线莲的干燥根及根茎,根根茎呈柱状,表面棕褐色,有多数细小根痕,根细长圆柱形,表面黑褐色,有细纵纹,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较广,木部淡黄色,味淡,图片中其根细长如铁丝,断面木部小,皮部与木部间常有裂隙。
为便于快速识别,以下表格汇总常见根茎类中草药的关键信息:
中草药名称 | 科属 | 形态特征要点 | 主要功效 | 图片识别关键点 |
---|---|---|---|---|
黄芪 | 豆科 | 圆柱形,淡棕黄色,纵皱纹,横向皮孔,质坚韧,断面纤维性,菊花心 |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 | 横向皮孔明显,断面皮部黄白,木部淡黄放射状 |
党参 | 桔梗科 | 长圆柱形,灰黄色,纵向深沟纹,根头“狮子盘头”,质稍柔韧,断面裂隙 | 补中益气,健脾益肺 | 根头密集茎痕,表面纵纹深,味甜 |
甘草 | 豆科 | 长圆柱形,红棕色或灰褐色,纵沟纹及横向皮孔,质坚实,断面纤维性,味甜特殊 |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 | 外皮粗糙,断面黄白色粉性,味极甜 |
黄连 | 毛茛科 | 结节状,灰黄色,粗糙,不规则隆起,质坚硬,断面皮部暗棕木部金黄,味极苦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 “过桥”明显,木部鲜黄放射状 |
丹参 | 唇形科 | 根细长圆柱形,棕红色,纵纹及支根痕,质脆,断面皮部红棕木部灰黄 | 活血祛瘀,通经止痛 | 表面纵向裂纹多,断面皮部红棕 |
三七 | 五加科 | 块状,灰褐色,瘤状突起,顶端“狮子盘头”,质坚实,断面灰绿木部放射状 | 化瘀止血,消肿定痛 | 顶端膨大茎痕,断面“铜皮铁骨” |
生姜 | 姜科 | 扁平块状,黄白色,环节及根痕,质脆,断面浅黄纤维性,味辛辣 |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 | 分枝指状,断面有黄色油点 |
葛根 | 豆科 | 圆柱形,褐色,纵皱纹及横向皮孔,质硬,断面黄白纤维性强,味微甜 | 解肌退热,生津透疹 | 纤维性明显,同心环纹清晰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如何通过图片区分黄芪和党参的根茎?
解答:黄芪与党参均为补益药,但形态特征差异明显,黄芪根呈圆柱形,表面淡棕黄色,横向皮孔(“地蚕头”)突出,断面纤维性强,菊花心(形成层环纹明显,中心颜色较浅)显著,味微甜带豆腥气;党参根长圆柱形,表面灰黄色,根头部有密集的“狮子盘头”(多个茎痕和芽突起),根头下有环状横纹,断面有裂隙或菊花心,味甜更浓郁,无豆腥气,图片中观察根头部和断面:黄芪根头较光滑,断面皮部与木部比例接近;党参根头呈“疙瘩状”,断面皮部较薄,木部颜色较深。
问题2:根茎类中草药的采收季节为什么重要?
解答:根茎类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含量与采收季节密切相关,直接影响药效,一般以秋冬季节(植物地上部分枯萎后)采收为佳,此时植物养分向地下根茎转移,有效成分积累达峰值,黄芪、甘草在秋季采收,根中黄芪甲苷、甘草酸含量最高;黄连在秋季采收,小檗碱(主要抗菌成分)含量达峰值;而部分药材如生姜,需在夏季采挖鲜用,其姜辣素(温中止呕成分)含量较高,若采收过早(如春夏),根茎水分多、有效成分少;过晚则可能受冻或腐烂,导致药效降低,传统中医强调“顺时采药”,以确保药材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