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竹茹为禾本科植物青秆竹、大头典竹或淡竹的茎秆中间层,经刮取、晒干或微火烘烤后所得的淡黄色薄条或丝状物,其味甘、微寒,归肺、胃、心经,是临床常用的清热化痰、除烦止呕良药,竹茹药性平和,既清解实热,又化痰降逆,还兼凉血安胎,应用广泛,尤其对痰热、胃热、心火所致诸症疗效显著。
竹茹的核心功效与应用
竹茹的功效可概括为“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安胎凉血”,具体应用需结合病症特点辨证施用。
清热化痰,止咳平喘
竹茹性寒,能清肺经热邪,化解胶固之痰,适用于痰热壅肺所致的咳嗽、气喘、痰黄稠黏或痰中带血等症,若外感风热入里,与黄连、瓜蒌、浙贝母配伍,可增强清化痰热之力,如《温病条辨》中的贝母瓜蒌散;若痰热阻肺、肺失宣降,见胸闷气促、喉中痰鸣,可配半夏、黄芩、鱼腥草,共奏清肺化痰、降气止咳之效,竹茹对痰热惊痫、小儿痰热抽搐也有缓解作用,常与天竺黄、胆南星、钩藤同用,以清热涤痰、息风止痉。
除烦止呕,和胃降逆
竹茹入胃经,善清胃热、降胃气,为“止呕要药”,尤其适用于胃热呕吐、胆火犯胃呕吐及妊娠恶阻,胃热呕吐者,症见呕吐酸苦、口臭、舌红苔黄,常配黄连、生姜、竹叶,如《千金要方》中的竹茹汤;若肝胆郁热、横逆犯胃,见呕吐苦水、胸胁胀痛,则配柴胡、黄芩、半夏,以疏肝胆、清胃热、降逆止呕;妊娠胎热上扰所致恶心呕吐、食少乏力,可配砂仁、苏梗、陈皮,既能清热安胎,又能和胃止呕,且竹茹甘寒不伤胎元,堪称妊娠止呕良药。
安胎凉血,止血定惊
竹茹能清热凉血、固护胎元,适用于血热胎动不安、胎漏下血等症,若妊娠期间因热扰胎元所致胎动不安、腰腹坠痛,常配阿胶、桑寄生、黄芩,以清热安胎、养血止血;若血热妄行导致吐血、衄血、崩漏,可配白茅根、侧柏叶、小蓟,增强凉血止血之效,竹茹还能清心经热邪,缓解心火亢盛所致的烦躁失眠、口舌生疮,可配栀子、豆豉、莲子心,以清心除烦、安神定志。
竹茹的配伍与使用禁忌
竹茹在方剂中常与其他药物配伍,以增强疗效:配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和胃,治痰湿咳嗽、呕恶;配枳实、茯苓,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治痰热互结、胸脘痞满;配麦冬、沙参,清热养阴、润肺止咳,治燥热咳嗽、干咳少痰。
使用时需注意:竹茹性寒,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慎用;风寒咳嗽、呕吐者不宜单独使用;孕妇虽可安胎,但需辨证为血热胎动不安方宜,虚寒性胎动不安当配伍温补药同用。
竹茹功效简表
功效分类 | 作用特点 | 适用症状 | 常配伍药物 |
---|---|---|---|
清热化痰 | 清肺热、化稠痰 | 痰热咳嗽、痰黄黏稠、痰中带血、小儿痰惊 | 黄连、瓜蒌、浙贝母、天竺黄 |
除烦止呕 | 清胃热、降胃气 | 胃热呕吐、胆火呕吐、妊娠恶阻、口苦苔黄 | 黄连、生姜、柴胡、砂仁 |
安胎凉血 | 凉血热、固胎元 | 血热胎动不安、胎漏下血、妊娠心烦 | 阿胶、黄芩、桑寄生、白茅根 |
清心除烦 | 清心火、安心神 | 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热病后期虚烦不眠 | 栀子、豆豉、莲子心、麦冬 |
相关问答FAQs
Q1:竹茹和半夏都能化痰,两者功效有何区别?
A:竹茹与半夏均能化痰,但药性、功效侧重不同,竹茹性寒,以清化痰热为主,适用于痰热壅肺、胃热呕吐等热证,兼能除烦安胎;半夏性温,以燥湿化痰为主,适用于寒痰、湿痰咳嗽(如痰白清稀、苔白腻),兼能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简单说,竹茹“清热化痰”,半夏“燥湿化痰”,临床需根据痰证寒热性质选用。
Q2:竹茹可以长期服用吗?长期服用会有副作用吗?
A:竹茹药性相对平和,但不宜长期过量服用,长期服用可能因其寒凉之性损伤脾胃阳气,导致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脾胃虚寒症状,一般建议中病即止,或配伍健脾药物(如党参、白术)同用以制约寒性,若需长期使用(如慢性痰热咳嗽),应在医师指导下辨证调整用药,避免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