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妇科病历史悠久,强调“辨证论治”,以调理气血、调和脏腑、平衡冲任为核心,根据不同证型选用经典方剂,兼顾个体差异,以下针对常见妇科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及代表药方进行详细说明,帮助读者了解中医妇科治疗的基本思路。
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疾病,表现为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的异常,中医多从“气虚、血虚、血热、气滞、血瘀”等辨证论治。
月经先期(月经提前7天以上)
-
气虚证:经量多、色淡红、质稀,伴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苔薄白。
- 方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 组成:黄芪18g、党参15g、白术12g、炙甘草6g、当归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6g。
-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 加减:若经量多,加阿胶12g(烊化)、艾叶6g以养血止血;若腰膝酸软,加杜仲12g、续断10g以补肾固冲。
- 方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
血热证:经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稠,伴心烦口渴、便秘尿黄,舌红苔黄。
- 方剂:清经散(《傅青主女科》)
- 组成:牡丹皮10g、地骨皮12g、白芍15g、熟地黄15g、青蒿6g、茯苓10g、黄柏6g。
- 功效:清热凉血,固冲调经。
- 加减:若经量过多,加地榆炭12g、茜草10g以凉血止血;若肝郁化火,加栀子10g、夏枯草10g以清肝泻火。
- 方剂:清经散(《傅青主女科》)
月经后期(月经延后7天以上)
-
血虚证:经量少、色淡红、质稀,伴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舌淡苔白。
- 方剂:归脾汤(《济生方》)
- 组成:黄芪15g、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0g、当归12g、龙眼肉10g、酸枣仁15g、远志6g、木香6g、炙甘草6g。
- 功效:益气养血,健脾安神。
- 加减:若经量过少,加鸡血藤15g、丹参12g以养血活血;若脾虚明显,加山药15g、扁豆12g以健脾益气。
- 方剂:归脾汤(《济生方》)
-
寒凝血瘀证:经量少、色暗黑、有血块,伴小腹冷痛、畏寒肢冷,舌暗苔白。
- 方剂:温经汤(《金匮要略》)
- 组成:吴茱萸6g、桂枝10g、当归12g、川芎6g、牡丹皮10g、阿胶12g(烊化)、白芍12g、党参15g、生姜6g、甘草6g。
- 功效:温经散寒,养血祛瘀。
- 加减:若痛经明显,加延胡索10g、乌药10g以行气止痛;若腰膝酸软,加杜仲12g、牛膝10g以补肾强腰。
- 方剂:温经汤(《金匮要略》)
带下病
带下病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色、质、气味异常,多与“脾虚、肾虚、湿热”相关。
脾虚证
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无臭味,伴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腻。
- 方剂: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 组成:山药30g、白术15g、苍术10g、陈皮6g、人参10g、白芍15g、车前子10g(包煎)、柴胡6g、黑芥穗6g、甘草6g。
- 功效:健脾益气,祛湿止带。
- 加减:若带下清稀如水,加芡实15g、金樱子12g以固涩止带;若湿盛纳差,加薏苡仁15g、茯苓12g以健脾渗湿。
肾虚证
带下量多、色白清冷、质稀薄,伴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
- 方剂:内补丸(《女科切要》)
- 组成:鹿角霜10g、菟丝子15g、潼蒺藜12g、黄芪15g、肉桂6g、桑螵蛸10g、肉苁蓉12g、制附子6g、白蒺藜12g、紫菀10g。
- 功效:温肾助阳,涩止带下。
- 加减:若肾阴亏虚,带下量少色黄,加熟地黄15g、山茱萸12g以滋补肾阴。
湿热证
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质黏稠,有臭味,伴阴部瘙痒、口苦黏腻,舌红苔黄腻。
- 方剂:止带方(《医学心悟》)
- 组成:猪苓10g、茯苓15g、车前子10g(包煎)、泽泻10g、茵陈12g、赤芍10g、丹皮10g、黄柏10g、栀子10g、牛膝10g。
-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止带。
- 加减若带下有血丝,加地榆炭12g、三七粉3g(冲服)以凉血止血;若阴痒明显,加苦参15g、蛇床子10g以燥湿止痒。
痛经
痛经指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小腹疼痛,甚至剧痛晕厥,中医分“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气血虚弱”等证型。
气滞血瘀证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量少、色暗有块,伴乳房胀痛、胸闷叹息,舌暗有瘀点。
- 方剂: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 组成:当归12g、川芎6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6g、枳壳10g、延胡索10g、五灵脂10g、乌药10g、香附10g、甘草6g。
-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 加减:若经血块多,加三棱10g、莪术10g以增强破瘀之力;若肝郁明显,加柴胡10g、郁金10g以疏肝解郁。
寒凝血瘀证
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经量少、色暗有块,伴畏寒肢冷,舌暗苔白。
- 方剂: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 组成:小茴香6g、干姜6g、延胡索10g、没药6g、当归12g、川芎6g、官桂6g、赤芍10g、蒲黄10g(包煎)、五灵脂10g。
- 功效:温经散寒,祛瘀止痛。
- 加减:若恶心呕吐,加生姜10g、半夏10g以温胃止呕;若腰痛明显,加杜仲12g、续断10g以补肾强腰。
盆腔炎性疾病
盆腔炎多因湿热瘀结所致,分“急性湿热瘀结、慢性气滞血瘀”两型。
急性期(湿热瘀结证)
下腹疼痛拒按,带下量多色黄,有臭味,伴发热、口苦尿黄,舌红苔黄腻。
- 方剂: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减
- 组成:黄连10g、黄芩12g、黄柏10g、赤芍10g、丹皮10g、薏苡仁15g、败酱草15g、蒲公英15g、桃仁10g、延胡索10g、甘草6g。
- 功效: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 加减:若高热不退,加生石膏30g(先煎)、知母10g以清热泻火;若带下脓性,加金银花15g、连翘10g以解毒。
慢性期(气滞血瘀证)
下腹隐痛或刺痛,经劳累后加重,经量多有块,伴腰骶酸痛,舌暗有瘀斑。
- 方剂: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合桃红四物汤
- 组成:桂枝10g、茯苓15g、丹皮10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6g、当归12g、川芎6g、熟地15g。
- 功效: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 加减:若包块形成,加三棱10g、莪术10g、鳖甲15g(先煎)以消癥散结;若气虚乏力,加黄芪15g、党参15g以益气扶正。
更年期综合征
更年期综合征因肾气渐衰、阴阳失调所致,常见“肾阴虚、肾阳虚、肝郁”三证。
肾阴虚证
烘热汗出、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
- 方剂: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
- 组成:知母10g、黄柏10g、熟地15g、山茱萸12g、山药15g、泽泻10g、茯苓10g、丹皮10g。
- 功效:滋阴降火,补肾填精。
- 加减:若汗出明显,加浮小麦15g、麻黄根10g以敛汗止汗;若失眠多梦,加酸枣仁15g、夜交藤15g以养心安神。
肾阳虚证
畏寒肢冷、面色㿠白、精神萎靡、腰膝冷痛,舌淡苔白。
- 方剂:右归丸(《景岳全书》)
- 组成:熟地15g、山药15g、山茱萸12g、枸杞12g、菟丝子15g、杜仲12g、鹿角胶10g(烊化)、当归12g、肉桂6g、制附子6g。
- 功效:温补肾阳,填精益髓。
- 加减:若浮肿明显,加茯苓15g、白术12g以健脾利水;若夜尿频多,加桑螵蛸10g、益智仁10g以固涩缩尿。
常见妇科病中医辨证用药简表
疾病 | 辨证分型 | 代表方剂 | 主要功效 |
---|---|---|---|
月经先期 | 气虚证 | 补中益气汤 |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
血热证 | 清经散 | 清热凉血,固冲调经 | |
月经后期 | 血虚证 | 归脾汤 | 益气养血,健脾安神 |
寒凝血瘀证 | 温经汤 | 温经散寒,养血祛瘀 | |
带下病 | 脾虚证 | 完带汤 | 健脾益气,祛湿止带 |
肾虚证 | 内补丸 | 温肾助阳,涩止带下 | |
湿热证 | 止带方 | 清热利湿,解毒止带 | |
痛经 | 气滞血瘀证 | 膈下逐瘀汤 |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
寒凝血瘀证 | 少腹逐瘀汤 | 温经散寒,祛瘀止痛 | |
盆腔炎(急性) | 湿热瘀结证 | 清热调血汤 | 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
更年期综合征 | 肾阴虚证 | 知柏地黄丸 | 滋阴降火,补肾填精 |
肾阳虚证 | 右归丸 | 温补肾阳,填精益髓 |
相关问答FAQs
Q1:中医治疗妇科病需要多久才能见效?
A:中医治疗妇科病的效果因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及个体差异而异,一般而言,急性病(如急性盆腔炎、痛经)在规范用药后3-7天可缓解症状;慢性病(如月经不调、慢性盆腔炎、更年期综合征)需调理1-3个月经周期或更长时间,需坚持服药并配合生活调摄(如规律作息、避免劳累、调节情绪),若用药2周后症状无改善,建议及时复诊调整方剂。
Q2:经期可以服用中药吗?
A:经期是否服药需辨证而定:①若经期痛经明显(如寒凝血瘀、气滞血瘀证),可继续服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药(如少腹逐瘀汤、膈下逐瘀汤),以缓解疼痛;②若经期经量过多(如气虚不摄、血热妄行证),应暂停活血化瘀药,改用益气摄血、凉血止血药(如归脾汤、清经散加减);③若经期正常且无不适,部分慢性病(如月经后期、带下病)可暂停经期用药,避免干扰气血运行,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经期症状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