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主产于浙江、安徽、湖南等地,是临床常用的补益类中药,其性味苦、甘,温,归脾、胃经,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等多种功效,被誉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在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药理研究中,白术的应用价值均得到广泛认可,以下从传统功效、临床应用及现代药理研究等方面详细阐述其作用。
传统功效与应用
健脾益气,改善脾虚证
白术以健脾益气为核心功效,为治疗脾虚证的首选药物,脾主运化,若脾虚失运,则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倦怠乏力、面色萎黄等症状,白术性温味甘,能温运中焦,增强脾胃运化功能,常配伍人参、茯苓、甘草(如经典方剂“四君子汤”)治疗脾胃气虚诸症;若兼有湿阻,则配伍砂仁、陈皮、薏苡仁(如“参苓白术散”),既能健脾,又能燥湿,标本兼顾,对于脾虚不能统血导致的便血、崩漏等,白术通过健脾以摄血,常与黄芪、当归、阿胶同用,如“归脾汤”。
燥湿利水,消除水湿停滞
白术具有显著的燥湿利水作用,尤其适用于脾虚湿盛所致的水肿、痰饮、泄泻等症,脾虚则水湿不化,泛溢肌肤为水肿,停聚于肺为痰饮,流注肠间为泄泻,白术通过健脾助运,使水湿得以正常输布与排泄,常配伍茯苓、猪苓、泽泻(如“五苓散”)治疗水肿;若为寒湿困脾所致的腹胀、泄泻,则配伍干姜、附子、厚朴(如“实脾饮”),温阳健脾与燥湿利水并行,白术还能治痰饮眩晕,常与桂枝、茯苓、甘草(如“苓桂术甘汤”)配伍,温化痰饮,健脾利水。
固表止汗,治疗虚汗证
白术能通过健脾益气而固表止汗,主要用于治疗脾虚气弱、肌表不固所致的自汗、盗汗等症,自汗多为气虚不固,日间汗出动甚,常配伍黄芪、防风(如“玉屏风散”),共奏益气固表止汗之效,该方是治疗气虚自汗的经典方剂;若兼有阴虚盗汗,可配伍生地、黄柏、浮小麦等,标本兼顾,对于小儿脾虚疳积所致的多汗,白术常与鸡内金、谷芽、山药同用,健脾消积,固表止汗。
安胎,缓解胎动不安
白术能健脾益气,以养胎元,同时能燥湿安胎,适用于脾虚气弱、胎动不安之症,妊娠期间,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胎失所养;或脾虚湿盛,扰动胎气,导致胎动下坠、阴道少量出血等,白术常配伍人参、黄芪、当归(如“泰山磐石散”),益气养血,健脾安胎;若兼有血热,可配伍黄芩、砂仁,清热安胎,现代临床也常用白术治疗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等属脾虚者,疗效确切。
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白术含有挥发油、白术内酯、苍术酮、维生素A等成分,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
- 调节消化系统功能:白术挥发油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液分泌,改善脾虚模型动物的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其提取物对胃黏膜损伤有保护作用,能促进溃疡愈合,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
- 增强免疫功能:白术多糖能显著提高巨噬细胞吞噬能力,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对免疫低下有改善作用。
- 利尿与抗肿瘤作用:白术有利尿作用,能促进电解质排出,与茯苓、猪苓等配伍可增强消肿效果;白术内酯Ⅰ、Ⅲ等成分对肝癌、胃癌、肺癌等多种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 抗氧化与抗炎作用:白术多糖和白术内酯能清除自由基,减轻脂质过氧化,具有抗氧化作用;同时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抗炎作用显著,对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性疾病有治疗潜力。
- 调节血糖与保肝作用:白术提取物能改善胰岛素抵抗,促进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血糖水平;对化学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能降低转氨酶,促进肝细胞修复。
白术主要功效与应用简表
功效 | 主治症状 | 经典方剂及配伍 |
---|---|---|
健脾益气 | 食少便溏、倦怠乏力、面色萎黄 | 四君子汤(人参、茯苓、甘草) |
燥湿利水 | 水肿、痰饮、泄泻、腹胀 | 五苓散(茯苓、猪苓、泽泻、桂枝) |
固表止汗 | 气虚自汗、阴虚盗汗、小儿疳积多汗 | 玉屏风散(黄芪、防风) |
安胎 | 脾虚胎动不安、先兆流产 | 泰山磐石散(人参、黄芪、当归、黄芩) |
相关问答FAQs
Q1:白术适合哪些人群食用?哪些人不适合?
A:白术适合脾虚湿盛者,如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倦怠乏力、水肿、痰饮、自汗、胎动不安等人群;也适合免疫力低下、需调节消化功能者,但阴虚内热、津液不足者(如口干舌燥、便秘、潮热盗汗)不宜使用,因其性温燥,易伤阴助热;实证腹胀(如饮食积滞、湿热蕴结所致)也不宜单用,以免加重气滞,用量需控制在6-12g,过量可能导致腹胀、便秘等不良反应。
Q2:白术生用和炒用有什么区别?如何选择?
A:白术生用偏于燥湿利水,适用于脾虚湿盛、水肿、痰饮等症;炒用(麸炒或土炒)能增强健脾益气作用,药性缓和,减少燥烈之性,更适用于脾虚气弱、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等症,麸炒白术偏于和胃,常用于脾虚食少、腹胀;土炒白术偏于补脾止泻,常用于脾虚泄泻、便溏,临床应根据具体证型选择,如脾虚湿盛水肿可生用,脾虚气弱泄泻则炒用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