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旱莲,又名旱莲草、墨草、黑头草,为菊科植物鳢肠Eclipta prostrata L.的全草,是一味临床常用的中药材,因其鲜草汁液乌黑而得名,其性寒,味甘、酸,归肝、肾经,具有滋补肝肾、凉血止血、乌发固齿的功效,在中医临床及养生保健中应用广泛,尤以治疗肝肾阴虚、血热出血及须发早白等症见长。
来源与植物形态
墨旱莲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田埂、沟溪边及湿润草地,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茎直立或平卧,高30-60cm,被粗毛或长柔毛,叶对生,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3-10cm,宽0.5-2.5cm,全缘或具细锯齿,两面被白色粗毛,揉搓后汁液变黑,头状花序腋生或顶生,总苞钟形,花白色舌状,管状花,瘦果椭圆形,褐色,无冠毛,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切段生用。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墨旱莲性寒,味甘、酸,归肝、肾经,其核心功效可概括为“滋、凉、止、乌”:
- 滋补肝肾:适用于肝肾阴虚所致头晕目眩、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常与女贞子配伍(如经典方“二至丸”),增强滋补肝肾之力。
- 凉血止血:性寒入血分,能清血热、止出血,用于血热妄行之咯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等,可配小蓟、侧柏叶、白茅根等凉血止血药;外伤出血可鲜品捣敷。
- 乌发固齿:滋补肝肾之阴,精血充足则须发乌黑,牙齿坚固,常用于早生白发、脱发及牙齿松动,可与何首乌、黑芝麻等同用。
- 清热解毒:外用可治疗湿疹、皮炎、疮疡肿毒,煎汤洗或捣烂外敷。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墨旱莲的药理作用与其丰富的化学成分密切相关,现代研究表明其主要含以下活性物质:
化学成分类别 | 代表性成分及作用 |
---|---|
三萜皂苷类 | 旱莲苷A-F、鳢肠苷等,能缩短凝血时间、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强止血作用;同时保肝降酶。 |
黄酮类化合物 | 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等,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延缓衰老;抗炎、抗过敏。 |
香豆素类 | 东莨菪素、异东莨菪素等,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等,抗菌消炎。 |
鞣质 | 收敛止血,缓解局部炎症;保护胃黏膜,辅助治疗消化性溃疡。 |
微量元素与氨基酸 | 含锌、铜、铁、锰等元素及多种氨基酸,促进黑色素生成,改善毛囊营养,辅助乌发。 |
药理研究进一步证实,墨旱莲具有多重生物活性:
- 止血作用:能显著缩短凝血酶原时间,提高血小板计数,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临床用于治疗各种出血性疾病效果显著。
- 抗氧化与抗衰老:其黄酮类成分可清除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减少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延缓皮肤及器官衰老。
- 保肝作用:对化学性肝损伤(如四氯化碳、酒精所致)有保护作用,能降低ALT、AST水平,促进肝细胞再生。
- 免疫调节: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增强机体免疫力。
- 抗菌与抗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同时抑制炎症因子释放,缓解红肿热痛。
临床应用与配伍
墨旱莲在中医临床应用广泛,常根据不同病症配伍使用:
- 肝肾阴虚证:配伍女贞子(二至丸)、熟地黄、山茱萸,用于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配伍何首乌、黑芝麻,治疗须发早白、脱发。
- 血热出血证:配伍小蓟、侧柏叶、白茅根,用于尿血、衄血;配伍地榆、槐花,用于便血、崩漏;鲜品捣烂外敷,治外伤出血。
- 皮肤病:配伍苦参、地肤子、白鲜皮,煎汤外洗,治疗湿疹、皮炎;鲜品捣汁涂,治疮疡肿毒、蚊虫叮咬。
- 口腔疾病:单味煎汤含漱,或配伍金银花、连翘,治疗口腔溃疡、牙龈肿痛。
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可用30-60g;或捣汁、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汤洗。
- 使用注意:
- 性寒滑肠,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慎用。
- 不宜过量服用,以免引起腹泻、腹痛等不良反应。
- 孕妇慎用,其活血凉血作用可能影响胎气。
- 与抗凝药(如华法林、阿司匹林)同用时需谨慎,可能增强抗凝作用,增加出血风险。
相关问答FAQs
Q1:墨旱莲和女贞子配伍的“二至丸”有什么功效?适合哪些人群?
A:“二至丸”由墨旱莲与女贞子等量配伍而成,是中医经典的滋补肝肾方,墨旱莲性寒凉血,女贞子性平滋阴,二者一寒一平,共奏滋补肝肾、养血乌发之功,主要适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头晕目眩、失眠多梦、腰膝酸软、须发早白、耳鸣等症状,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早衰、脱发等属于肝肾阴虚者,但需注意,脾胃虚寒、便溏者不宜长期服用。
Q2:长期用墨旱莲乌发会有副作用吗?如何正确使用?
A:墨旱莲虽能乌发,但不宜长期过量服用,其性寒,长期使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导致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正确使用应遵循辨证论治原则:若为肝肾阴虚引起的须发早白,可配伍女贞子、何首乌等,间断服用(如服用1-2个月后停服1-2周);同时结合饮食调理(如多吃黑芝麻、核桃等),并保证充足睡眠,若用药期间出现不适,应立即停用并咨询中医师,避免自行长期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