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肝中草药有哪些?不同体质如何对症选用调理?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8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藏血,调畅气机,与情志、消化、血液运行等生理功能密切相关,现代人因长期熬夜、情志不畅、饮食不节、过度劳累等因素,易导致肝血不足、肝阴亏损、肝气郁结等“肝虚”证候,常见症状包括头晕眼花、失眠多梦、肢体麻木、胁肋隐痛、月经量少色淡、指甲干枯等,中草药补肝需辨证施治,根据肝血虚、肝阴虚、肝气郁等不同证型选用药物,以下从功效、应用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详细介绍常用补肝中草药。

补肝 中草药

补肝血类中草药

肝血不足者,需以补血养肝为主,适用于面色萎黄、唇甲苍白、视物模糊、手足麻木等症。

  1. 当归
    性甘辛温,归肝、心、脾经,为“补血要药”,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既善补血,又能活血,尤其适用于血虚兼血瘀者,常配伍白芍、熟地黄(如四物汤)增强补血之力,或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用量5-15g,酒制可增强活血作用,血虚便溏者需慎用,避免滑肠。

  2. 白芍
    性苦酸微寒,归肝、脾经,能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其性偏寒,可制约当归、熟地黄的温燥,尤其适合血虚有热者,常与当归、柴胡配伍(如逍遥散)疏肝养血,还可缓解肝血不足引起的肢体拘急、腹痛,用量6-15g,阳虚虚寒者不宜单用,易致腹泻。

  3. 熟地黄
    性甘微温,归肝、肾经,功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为滋补肝肾之要药,适用于血虚萎黄、心悸怔忡、肝肾阴虚导致的腰膝酸软、潮热盗汗,需经砂仁拌制,减少滋腻碍胃之性,常与当归、白芍、川芎(四物汤)同用,用量9-15g,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用,易加重湿滞。

滋肝阴类中草药

肝阴不足者,需以滋阴养肝为主,适用于头晕耳鸣、两目干涩、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等症。

  1. 枸杞子
    性甘平,归肝、肾经,能滋补肝肾、益精明目,药性平和,可单用泡茶(如枸杞菊花茶),或配伍熟地黄、山茱萸(如六味地黄丸)增强滋肾养肝之力,适用于肝肾阴虚导致的腰膝酸软、视力减退、须发早白,用量6-12g,外感实热、脾虚湿盛者不宜用,以免助湿生热。

    补肝 中草药

  2. 女贞子
    性甘苦凉,归肝、肾经,功善滋补肝肾、明目乌发,常与墨旱莲配伍(二至丸),增强滋阴止血作用,适用于阴虚血热的头晕眼花、须发早白、视物模糊,需蒸制后使用,可降低寒性,避免伤脾胃,用量6-12g,脾胃虚寒、腹泻者慎用。

  3. 墨旱莲
    性甘酸寒,归肝、肾经,能滋补肝肾、凉血止血,其性偏凉,适用于肝阴不足兼血热者,如头晕、失眠、牙龈出血、鼻衄等,常与女贞子、枸杞子配伍,增强滋阴效果,用量6-15g,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忌用,易加重寒湿。

柔肝养阴类中草药

适用于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或肝气郁结兼血虚者,可缓解胁痛、烦躁、肢体拘急等症。

  1. 制首乌
    性苦甘涩微温,归肝、肾经,功善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制后性味转温,滋补而不腻,适用于血虚萎黄、须发早白、腰膝酸软、失眠多梦,生首乌有润肠通便、截疟作用,补肝需用制者,用量10-30g,痰湿重者不宜用,易致胸闷。

  2. 白蒺藜
    性辛苦平,归肝经,能平肝疏肝、祛风明目,适用于肝气郁结导致的胁痛、头痛,或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目眩,常与菊花、枸杞子配伍,其性疏散,可防滋腻太过,用量6-10g,孕妇慎用,易动胎气。

疏肝养血类中草药

适用于肝郁血虚证,症见胁肋胀痛、头晕目眩、月经不调、乳房胀痛等,需疏肝与养血同施。

补肝 中草药

  1. 柴胡
    性苦微寒,归肝、胆经,善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常与当归、白芍配伍(如逍遥散),疏肝同时养血,避免耗伤肝血,适用于肝郁血虚的胁痛、月经不调,用量3-10g,肝阳上亢、阴虚火旺者慎用,易升阳助火。

  2. 香附
    性辛甘平,归肝、三焦经,为“气病之总司”,功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常与柴胡、当归配伍,增强疏肝养血调经之力,适用于肝郁血虚的痛经、乳房胀痛,用量6-12g,阴虚血热者不宜单独使用,易耗气伤阴。

常用补肝中草药分类及功效简表

分类 代表性药物 核心功效 适用症状
养肝血药 当归、白芍、熟地黄 补血养肝,调经止痛 面色萎黄、头晕眼花、月经量少
滋肝阴药 枸杞子、女贞子、墨旱莲 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头晕耳鸣、两目干涩、潮热盗汗
柔肝养阴药 制首乌、白蒺藜 补益肝肾,平肝疏肝 腰膝酸软、胁痛、须发早白
疏肝养血药 柴胡、香附 疏肝理气,养血调经 胁肋胀痛、月经不调、乳房胀痛

相关问答FAQs

Q1:补肝中草药可以长期服用吗?
A1:不建议自行长期服用,补肝需辨证论治,不同证型用药不同:如肝血虚者适合当归、熟地黄,但长期服用可能滋腻碍胃;肝阴虚者用枸杞子、女贞子,但性偏凉,脾胃虚寒者易腹泻,长期用药需在中医师指导下,定期调整配伍,避免“闭门留寇”或损伤正气。

Q2: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补肝?
A2:需结合中医辨证和症状判断:若常感头晕眼花、视物模糊、指甲干脆、肢体麻木、月经量少色淡,多为肝血不足;若伴有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咽燥,可能为肝阴虚;若胁肋胀痛、情绪抑郁、乳房胀痛,多为肝气郁结,建议通过中医望闻问切,明确证型后再用药,避免盲目进补。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发汗中草药有哪些?使用时要注意什么?
« 上一篇 今天
中草药作用大全,功效全不全?怎么用才有效?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10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