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感冒是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所引起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主要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气候多变时为多,根据病因、症状的不同,感冒可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气虚感冒等不同证型,治疗时需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选用相应的中草药,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感冒的常见证型与中草药应用
(一)风寒感冒
多因风寒之邪侵袭肌表所致,症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治疗以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为主,常用中草药如下:
-
麻黄:性温,味辛、微苦,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风寒感冒常与桂枝配伍,增强发汗解表之力,如麻黄汤,用量一般为3-9克,解表宜生用,平喘宜蜜炙用,注意: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忌用。
-
桂枝:性温,味辛、甘,归心、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的作用,常与麻黄、白芍同用,调和营卫,如桂枝汤,用量一般为3-10克,注意:温热病及阴虚阳盛者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
紫苏叶:性温,味辛,归肺、脾经,具有发汗解表、行气和胃的功效,风寒感冒兼见胸闷、恶心、呕吐者尤为适宜,常与生姜、陈皮同用,用量一般为5-10克,不宜久煎。
-
生姜:性温,味辛,归肺、脾、胃经,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的作用,风寒感冒常作为辅助药,既能增强发汗解表之力,又能缓解咳嗽、呕逆,用量一般为3-10克,可煎服或捣汁服。
(二)风热感冒
多因风热之邪侵袭肺系所致,症见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有汗或少汗、咽喉红肿疼痛、口渴喜饮、咳嗽痰黏或黄、鼻塞黄涕、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治疗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为主,常用中草药如下:
-
金银花:性寒,味甘,归肺、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风热感冒常与连翘、薄荷同用,如银翘散,用量一般为10-30克,可生用或炒炭用,注意: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用。
-
连翘:性微寒,味苦,归肺、心、小肠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的作用,常与金银花配伍,增强清热解毒之力,被誉为“疮家圣药”,用量一般为6-15克。
-
薄荷:性凉,味辛,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的功效,风热感冒见头痛、目赤、咽喉肿痛者尤为适宜,宜后下,用量一般为3-6克,注意:体虚多汗者慎用。
-
牛蒡子:性寒,味辛、苦,归肺、胃经,具有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消肿的作用,常与薄荷、桔梗同用,治疗风热感冒咽喉肿痛、咳嗽痰稠,用量一般为6-12克,炒用可降低寒性。
(三)暑湿感冒
多因夏季感受暑湿之邪所致,症见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渴不多饮、胸闷泛恶、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治疗以清暑祛湿、解表和中为主,常用中草药如下:
-
藿香:性微温,味辛,归脾、胃、肺经,具有芳香化湿、和中止呕、发表解暑的功效,暑湿感冒常与佩兰、厚朴同用,如藿香正气散,用量一般为5-10克,鲜品用量加倍。
-
佩兰:性平,味辛,归脾、胃、肺经,具有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的作用,常与藿香配伍,增强化湿解暑之效,治疗湿浊中阻、脘痞呕恶,用量一般为5-10克。
-
香薷:性微温,味辛,归肺、脾、胃经,具有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的功效,夏季乘凉饮冷所致的暑湿感冒尤为适宜,常与厚朴、白扁豆同用,用量一般为3-10克,利水消肿需大量。
(四)气虚感冒
多因体质虚弱、卫气不固,感受外邪所致,症见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咯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治疗以益气解表、调和营卫为主,常用中草药如下:
-
黄芪:性微温,味甘,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的功效,气虚感冒常与白术、防风同用,玉屏风散,增强益气固表之力,用量一般为10-30克,蜜炙可增强补中益气作用。
-
党参:性平,味甘、微苦,归脾、肺经,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生津养血的作用,常与黄芪、白术配伍,治疗气虚乏力、食少便溏,用量一般为9-30克。
-
防风:性微温,味辛、甘,归膀胱、肝、脾经,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的功效,气虚感冒常与黄芪、白术同用,祛风而不伤正,用量一般为5-10克。
常用治疗感冒的中药方剂
方剂名称 | 组成(主要药物) | 功效 | 主治证型 |
---|---|---|---|
麻黄汤 |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 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 风寒感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 |
桂枝汤 |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 |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 风寒感冒表虚证(恶风发热、有汗、脉浮缓) |
银翘散 | 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桔梗、甘草 |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 风热感冒(发热、微恶风、咽喉肿痛) |
藿香正气散 | 藿香、紫苏叶、白芷、白术、厚朴、半夏、陈皮、大腹皮、茯苓、甘草 |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 暑湿感冒(身热、胸闷、恶心、呕吐) |
玉屏风散 | 黄芪、白术、防风 | 益气固表止汗 | 气虚感冒(反复感冒、自汗、气短) |
中草药治疗感冒的应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一)煎煮方法
- 煎煮器具:宜选用砂锅、搪瓷锅或不锈钢锅,避免使用铁锅、铝锅,以免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
- 煎前浸泡:药物先用冷水浸泡30-60分钟,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 煎火与时间:一般先用武火煮沸,后改文火慢煎,解表类药(如薄荷、荆芥)煎煮时间宜短,煮沸后10-15分钟即可;补益类药(如黄芪、党参)煎煮时间宜长,煮沸后30-40分钟。
- 特殊煎法:部分药物需特殊处理,如矿石、贝壳类需先煎(先煮沸20-30分钟再下其他药);芳香类药(如薄荷、砂仁)需后下(出锅前5-10分钟入锅);贵重药(如人参、羚羊角)需另煎或烊化。
(二)服用方法
- 服药时间:一般每日1剂,分2-3次服用,解表药宜温服,服后可饮少量热粥或温开水,以助药力;呕吐患者可少量频服。
- 服药禁忌: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辛辣食物,以免影响药效;服用含有人参的方剂时,不宜同时食用萝卜、茶叶,以免降低补气功效。
(三)注意事项
- 辨证用药:感冒证型不同,用药差异较大,如风寒感冒误用清热解毒药(如金银花、连翘)可能导致寒凉伤中,加重病情;风热感冒误用辛温解表药(如麻黄、桂枝)可能助热生火,用药前需明确证型,必要时咨询中医师。
- 特殊人群用药: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老人及肝肾功能不全者,用药需谨慎,应在医师指导下调整剂量。
- 中西药合用:服用中草药期间,若需使用西药(如解热镇痛药、抗生素),应间隔1-2小时,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如含麻黄的中药(如麻黄汤)与降压药、降糖药同用,可能影响药效。
- 及时就医:若感冒症状严重(如高热不退、呼吸困难、剧烈咳嗽、胸痛)或3-5天症状无缓解,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相关问答FAQs
Q1:感冒了可以自己在家煮中草药吗?
A1:不建议自行随意煎煮中草药治疗感冒,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感冒分为风寒、风热、暑湿等多种证型,不同证型需选用不同的中草药,如风寒感冒用生姜、紫苏叶,风热感冒用金银花、薄荷,若证型判断错误,不仅无效,还可能加重病情(如风寒感冒误用金银花可能导致腹泻),中草药的用量、配伍、煎煮方法也有讲究,过量或不当使用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如麻黄过量可能导致心悸、失眠),建议在出现感冒症状时,先咨询中医师,明确证型后再用药,尤其是老人、儿童、孕妇及有基础疾病者,更需谨慎。
Q2:中草药治疗感冒需要多久见效?
A2:中草药治疗感冒的见效时间因证型、病情轻重、个体差异及用药是否准确而异,轻症感冒(如单纯的风寒感冒或风热感冒),若辨证准确、用药恰当,通常在服药1-2天后症状可逐渐缓解(如鼻塞流涕减轻、体温下降),3-5天可基本痊愈;若病情较重(如高热、咳嗽剧烈)或体质较弱(如气虚感冒),可能需要5-7天或更长时间,需要注意的是,中草药治疗感冒注重“标本兼治”,在缓解症状的同时,调节机体免疫力,防止复发,若服药3天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