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药材的基本特性、功效及使用方法有哪些?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2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三七,又名田七、金不换,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 (Burk.) F. H. Chen的干燥根和根茎,是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药,因“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的独特功效,被誉为“南国神草”“金不换”,其应用历史悠久,最早见于《本草纲目》,历代医家对其推崇备至,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了其在心脑血管、止血、抗炎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是中药宝库中的重要成员。

三七药材基本介绍

三七的植物来源为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药用部位为秋季采挖的根和根茎,经洗净、分离主根和根茎、干燥(或低温干燥)后入药,别名中,“田七”因主产于云南文山、广西等地,多为栽培,且多在田中种植而得名;“金不换”则凸显其珍贵性,寓意“用金子也不易交换”,从植物学特征看,三七株高30-60cm,茎直立,掌状复叶轮生于茎顶,小叶片3-7片,椭圆形至长圆状倒卵形,边缘有细锯齿;伞形花序单生于茎顶,花小,黄绿色;核果浆果状,熟时呈鲜红色,种子扁球形,其根部形态尤为特殊:主根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长1-6cm,直径1-4cm,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有断续的纵皱纹和支根痕,顶端常有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习称“狮子头”),体重,质坚实,断面灰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木部呈放射状排列,皮部有细小裂隙。

三七的产地分布与道地性密切相关,其适宜生长于温暖湿润、荫蔽的环境,喜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腐殖土,忌连作,三七的主要栽培产区集中在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和广西靖西、德保等地,其中云南文山因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北回归线附近,海拔1500-1800米,亚热带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大,土壤富含有机质),所产三七品质最优,被公认为“道地产区”,有“中国三七之乡”的美誉,不同产区的三七因环境差异,有效成分含量和品质存在区别,下表为主要产区的特点对比:

产区 地理位置 气候特点 药材品质特征
云南文山 北纬23°°-24°°,海拔1500-1800米 年均温15-19℃,年降水量1200-1500mm,昼夜温差大 主根粗壮,质地坚实,三七皂苷含量高(≥8%),断面灰绿色,品质最优
广西靖西 北纬22°°-23°°,海拔800-1200米 年均温19-21℃,年降水量1400-1800mm,湿度大 主根略细,支根较多,皂苷含量略低(5%-7%),断面黄绿色
其他产区 贵州、四川、湖北等地 海拔、气候差异较大,多引种栽培 品质参差不齐,有效成分含量不稳定,多为非道地药材

三七的炮制方法不同,药性和功效也有侧重,传统炮制包括生晒和蒸制两大类,生三七取原药材,洗净,干燥,切片或打粉,称为“生三七片”或“生三七粉”,其性偏凉,味甘微苦,长于化瘀止血、活血定痛,适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出血证等;熟三七则取净三七,用蒸笼蒸透(或油炸),干燥后打粉,称为“熟三七粉”,其性偏温,味甘,长于补血止血、益气活血,适用于气血亏虚、崩漏下血、产后血虚等,现代炮制还发展出酒制、醋制等方法,以增强特定功效,但临床仍以生、熟三七最为常用,下表为常见炮制类型的对比:

三七药材基本介绍

炮制类型 工艺流程 性味归经 功效侧重
生三七 洗净→干燥→切片/打粉 性温,味甘微苦;归肝、胃经 化瘀止血,活血定痛;用于咯血、吐血、外伤出血、胸腹刺痛
熟三七 净三七→蒸制(或油炸)→干燥→打粉 性偏温,味甘;归肝、脾、肾经 补血止血,益气活血;用于崩漏、血虚萎黄、产后恶露不尽
酒三七 生三七片→黄酒拌匀→炒干 性温,味甘微辛;归肝、心经 活血通络作用增强;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后期

从性味归经来看,三七性温,味甘、微苦,归肝经、胃经,其温而不燥,甘能补,苦能泄,既可止血又可化瘀,实现了“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的平衡,这是其独特优势所在,在功效主治方面,三七主要有两大核心功效:一是化瘀止血,适用于各种出血证,无论是吐血、咯血、衄血(鼻出血、齿出血)、便血、崩漏,还是外伤出血,单用即可取效,如《本草纲目》记载“止血衄血,吐血,下血,血痢,崩中,经水不止,产后恶血不下,血运,血痛,赤目,痈肿,虎咬蛇伤诸病”;二是活血定痛,适用于血瘀诸痛,如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胁痛、头痛、跌打损伤肿痛、产后瘀滞腹痛等,常与丹参、川芎、红花等配伍,如“三七粉”单用治疗跌打损伤,“血府逐瘀汤”中配伍三七增强活血止痛之力,现代临床还常用其治疗高脂血症、糖尿病并发症、肝硬化等疾病。

现代药理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三七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其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含三萜皂苷类(如人参皂苷Rg1、Rb1、Rd、三七皂苷R1等,总皂苷含量可达12%以上)、氨基酸(三七素,即田七氨酸,是止血的主要活性成分)、黄酮类(槲皮素、山奈酚等)、挥发油、多糖、无机元素(铁、钙、锌等)等,三七皂苷是心血管活性的主要成分,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抗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三七素能缩短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促进血小板聚集,发挥止血作用;黄酮类和多糖则具有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保肝等作用,三七还能改善微循环、降低血脂、促进造血功能、延缓衰老,这些研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用法用量方面,三七内服煎汤,常用量为3-10g;研末吞服,每次1-3g,效果更佳,因其有效成分难溶于水,打粉后生物利用度更高;也可入丸散剂,或泡酒、炖汤食用,外用适量,研末撒布或调敷患处,需注意,三七并非“多多益善”,过量服用(每日超过10g)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甚至导致肝损伤,孕妇、月经期女性(经量过多者)、过敏体质者、出血性疾病患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以及正在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阿司匹林)的人群,需在医师指导下谨慎使用,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三七药材基本介绍

相关问答FAQs

Q1:三七和西洋参、人参有什么区别?
A:三七、西洋参、人参同属五加科人参属,但功效侧重和适用人群差异显著,三七以“活血化瘀、止血定痛”为主,偏于“动”,适用于血瘀疼痛(如跌打损伤、冠心病)、出血证(如咯血、崩漏),且兼具补益作用;西洋参性凉,味甘微苦,能“补气养阴、清热生津”,偏于“清补”,适用于气阴两虚(如疲劳乏力、口干咽燥)、热病伤津;人参性温,味甘微苦,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偏于“温补”,适用于气虚欲脱(如大失血后、休克)、脾肺气虚(如久咳、食欲不振),从形态看,三七主根呈类圆锥形,表面有瘤状突起;西洋参主根呈圆柱形,表面横纹明显;人参主根呈圆柱形带芦头(根茎),有不明显纵纹。

Q2:长期服用三七粉有什么副作用吗?
A:长期服用三七粉的安全性需结合剂量、体质和用药情况综合判断,一般而言,每日服用3g以内的三七粉,健康人群短期使用(1-3个月)安全性较高,但长期过量服用(每日超过5g,持续6个月以上)可能引发副作用:①胃肠道反应:部分人可能出现恶心、腹胀、腹泻,建议饭后服用以减少刺激;②出血风险:三七中的三七皂苷和三七素可能抑制血小板功能或延长凝血时间,过量可能导致牙龈出血、皮肤瘀斑,凝血功能障碍者、正在服用抗凝药(如华法林)或抗血小板药(如氯吡格雷)者需禁用或慎用;③过敏反应:少数人可能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症状,需立即停用;④肝肾负担:长期大量服用可能增加肝肾代谢负担,建议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建议在医师指导下根据体质和病情合理使用,避免盲目长期服用。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川芎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使用时需注意什么?
« 上一篇 09-01
中草药名称繁多,其功效如何快速全面查阅与掌握?
下一篇 » 09-01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