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感冒历史悠久,强调“辨证论治”,根据病因、病位、病性的不同,将感冒分为多种证型,采用个性化治疗方案,以下从辨证分型、治法方药、外治法及调护等方面详细说明,并辅以表格归纳关键内容。
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
感冒是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的肺卫功能失调的常见外感疾病,中医认为其核心病位在肺卫,与季节、体质密切相关,临床主要分为以下证型:
(一)风寒感冒
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流清涕,喷嚏,咽痒,咳嗽痰稀薄色白,舌苔薄白,脉浮紧。
病机: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代表方剂: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常用药: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茯苓、桔梗、甘草。
中成药: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颗粒、荆防颗粒。
针灸取穴:风池(双侧)、列缺(双侧)、合谷(双侧)、大椎、肺俞,操作:风池、合谷用泻法,列缺、肺俞平补平泻,大椎点刺放血或拔罐。
推拿手法:开天门(两拇指自眉心向上推至发际,50次)、推坎宫(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分推,50次)、揉太阳(中指按揉太阳穴,30次)、拿风池(拇指与食指对称拿捏颈后风池穴,20次)、揉肺俞(用拇指按揉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30次)。
(二)风热感冒
主症: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涕,口渴欲饮,咳嗽痰黏或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病机:风热犯表,肺失清肃。
治法: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代表方剂:银翘散(《温病条辨》),常用药:金银花、连翘、荆芥穗、淡豆豉、薄荷、牛蒡子、桔梗、淡竹叶、生甘草、芦根。
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银翘解毒片、双黄连口服液。
针灸取穴:大椎、曲池(双侧)、外关(双侧)、合谷(双侧)、少商(点刺放血),操作:大椎、曲池、外关、合谷用泻法,少商点刺放血3-5滴。
推拿手法:清肺经(用拇指指腹从无名指末节推向指根,100次)、清天河水(用食中指指腹从腕横纹中推至肘横纹,100次)、揉膻中(两拇指按揉两乳头连线中点,30次)、推脊(用食中指指腹自大椎向下推至腰椎,50次)。
(三)暑湿感冒
主症:多发于夏季,身热,汗出不畅,头昏重胀,胸闷恶心,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口黏渴而不欲饮,肢体酸重,舌苔黄腻,脉濡数。
病机:暑湿伤表,气机受阻。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代表方剂: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常用药:藿香、紫苏、白芷、白术、茯苓、半夏、陈皮、厚朴、大腹皮、生姜、大枣。
中成药:藿香正气水(或软胶囊)、保济丸。
针灸取穴:中脘(脐上4寸)、足三里(双侧)、阴陵泉(双侧)、合谷(双侧),操作:中脘、足三里、阴陵泉用平补平泻法,合谷用泻法。
推拿手法:揉中脘(用掌根按揉中脘穴,3分钟)、摩腹(用掌腹顺时针摩腹,5分钟)、按揉足三里(拇指按揉足三里,2分钟)、推脾经(用拇指指腹从拇指桡侧推向指尖,100次)。
(四)气虚感冒
主症:恶寒发热,热势不高,自汗,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反复感冒,舌淡苔白,脉浮弱。
病机:体虚感邪,卫气不固。
治法:益气解表,调和营卫。
代表方剂:参苏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常用药:人参、紫苏叶、葛根、前胡、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桔梗、枳壳、木香。
中成药:玉屏风颗粒、参苏丸。
针灸取穴: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足三里(双侧)、气海(脐下1.5寸),操作:用补法,可配合艾灸(肺俞、脾俞、足三里隔姜灸)。
推拿手法:补脾经(用拇指指腹从拇指桡侧推向指根,100次)、补肾经(用拇指指腹从小指末节推向指根,100次)、揉丹田(用掌根按揉脐下小腹,3分钟)、按揉足三里(2分钟)。
(五)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
主症:突然起病,高热不退,周身酸痛,乏力,咳嗽,咽痛,舌红苔黄或腻,脉浮数。
病机:时行病毒侵袭,热毒壅盛。
治法:清热解毒,透表散邪。
代表方剂:连花清瘟合葛根汤加减,常用药: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贯众、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中成药:金花清感颗粒、抗病毒口服液、疏风解毒胶囊。
针灸取穴:大椎、风门(双侧)、肺俞(双侧)、曲池(双侧)、太溪(双侧),操作:大椎、风门、曲池用泻法,肺俞平补平泻,太溪用补法。
中医治疗感冒关键内容归纳表
证型 | 主症特点 | 治法 | 代表方剂 | 中成药示例 | 针灸取穴(主要) |
---|---|---|---|---|---|
风寒感冒 | 恶寒重、无汗、流清涕 | 辛温解表 | 荆防败毒散 | 感冒清热颗粒 | 风池、列缺、合谷、大椎 |
风热感冒 | 发热重、咽痛、流黄涕 | 辛凉解表 | 银翘散 | 连花清瘟胶囊 | 大椎、曲池、外关、少商 |
暑湿感冒 | 夏季多发、头重胸闷、苔黄腻 | 清暑祛湿 | 藿香正气散 | 藿香正气水 | 中脘、足三里、阴陵泉 |
气虚感冒 | 自汗乏力、反复感冒 | 益气解表 | 参苏饮 | 玉屏风颗粒 | 肺俞、脾俞、足三里、气海 |
时行感冒 | 高热、全身酸痛、传染性强 | 清热解毒 | 连花清瘟合葛根汤 | 金花清感颗粒 | 大椎、风门、曲池、太溪 |
中医治疗感冒的整体思路与调护
- 辨证是核心:感冒需严格区分风寒、风热等证型,避免误用辛温或辛凉药物,风寒感冒误用银翘散易致“凉遏”,风热感冒误用荆防败毒散易致“温燥”。
- 分阶段论治:初期以解表为主,中期兼以清里热或化湿,后期需顾护气阴(如乏力口干者用沙参麦冬汤)。
- 生活调护:
- 饮食宜清淡,忌生冷、油腻、辛辣(风寒感冒可适量饮用生姜红糖水,风热感冒宜吃梨、荸荠等清热生津)。
- 避风寒,注意保暖,尤其出汗后避免吹风。
- 适当休息,避免劳累,促进正气恢复。
- 中西医结合:重症感冒(如高热持续、呼吸困难)或合并细菌感染时,需及时就医,中医可作为辅助治疗,缩短病程。
相关问答FAQs
问:中医治疗感冒和西医有什么区别?
答:中医治疗感冒强调“辨证论治”,通过整体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改善体质(如气虚感冒需补气),目标是“扶正祛邪”;西医多针对病因(如病毒或细菌)治疗,以抗病毒、缓解症状(如退热、止咳)为主,标准化程度高,普通感冒西医多对症处理,中医则根据风寒、风热等不同证型选用不同方药,个体化更强。
问:感冒后吃中成药需要注意什么?
答:首先需辨证选药,如风寒感冒忌用连花清瘟(性寒凉),风热感冒忌用感冒清热颗粒(性温);其次避免叠加使用含相同成分的中成药(如同时服连花清瘟和双黄连易致寒凉过度);藿香正气水含酒精,服药期间不宜饮酒,也不宜与头孢类抗生素同服(可能引起双硫仑样反应);若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或加重(如高热不退、呼吸困难),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