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为伞形科藁本属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干燥根茎,是临床常用活血化瘀类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名“芎藭”,因产于四川道地品质优良,故称“川芎”,其性温,味辛,归肝、胆、心包经,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风通络的功效,广泛应用于妇科、心脑血管及疼痛类疾病的治疗。
植物学特征
川芎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30-60cm,根茎呈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直径2-7cm,表面黄褐色,粗糙,有明显纵沟纹及隆起的结节,顶端有茎痕,下方着生多数根痕,茎直立,圆柱形,中空,有纵细条纹,节部明显膨大,叶为二至三回羽状复叶,叶柄基部鞘状抱茎;小叶卵状披针形,边缘羽状深裂或具尖锯齿,两面无毛,仅脉上有短柔毛;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伞辐10-24条;总苞片3-6线形,小总苞片4-8线形;花瓣白色,倒卵形,先端内凹;双悬果卵形,背棱棱翅状,侧棱有狭翅,棱槽内有油管1-4,合生面有油管6-8,花期7-8月,果期9-10月。
产地与采收加工
川芎主产于四川都江堰、崇州、彭州等地,云南、贵州、湖北等地亦有栽培,以四川产者品质最优,为“道地药材”,栽培多采用无性繁殖,于12月至翌年1月挖取母株根茎(“抚芎”),选取茎芽作种,按行株距30cm×20cm栽种,生长期需搭棚遮荫(“搭棚芎”),采收期多在夏季(7-8月),当茎叶枯黄时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泥沙,干燥后撞去须根,晒干或低温干燥,即得“川芎饮片”,以个头饱满、质地坚实、断面黄白色、香气浓郁者为佳。
化学成分
川芎的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包括挥发油、生物碱、有机酸、多糖及香豆素类等,其药理活性与多种成分协同作用相关,主要成分如下表所示:
成分类别 | 主要成分 | 含量范围 | 主要作用 |
---|---|---|---|
挥发油 | 藁本内酯、洋川芎内酯、丁烯基酞内酯 | 0%-3.0% | 抑制血小板聚集、解痉、镇痛 |
生物碱 | 川芎嗪(四甲基吡嗪) | 01%-0.05% | 扩张血管、抗血栓、改善微循环 |
有机酸 | 阿魏酸、咖啡酸 | 1%-0.5% | 抗氧化、抗炎、降血脂 |
香豆素类 | 川芎内酯、东莨菪内酯 | 05%-0.2% | 镇静、抗惊厥 |
多糖 | 川芎多糖 | 3%-0.8% | 免疫调节、抗肿瘤 |
药理作用
- 心血管系统作用:川芎嗪是川芎心血管活性的核心成分,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降低血液黏稠度;同时具有降血压、抗心律失常作用,对冠心病、心绞痛、脑血栓形成等有显著疗效。
- 镇痛抗炎作用:川芎挥发油中的藁本内酯及阿魏酸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降低炎症因子释放,发挥镇痛(尤其对头痛、痛经)和抗炎作用,对偏头痛、风湿性关节炎等有效。
- 改善微循环:川芎嗪能扩张微小动脉,促进血流,改善组织缺血缺氧,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等微循环障碍性疾病有治疗潜力。
- 抗氧化与神经保护:阿魏酸和多糖可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川芎嗪能透过血脑屏障,改善脑循环,对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有一定保护作用。
- 调节免疫:川芎多糖可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双向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辅助肿瘤放化疗。
临床应用
- 妇科疾病:用于血瘀气滞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瘀滞腹痛,常配伍当归、桃仁(如《傅青主女科》中的“生化汤”);治疗经行头痛,配伍白芷、石膏(如川芎茶调散)。
- 心脑血管疾病: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脑梗死,常用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滴注,或配伍丹参、红花(如“血府逐瘀汤”);高血压伴头痛者,配伍天麻、钩藤。
- 疼痛类疾病:用于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可内服或外用(如川芎止痛酊);外伤后瘀肿疼痛,配伍乳香、没药。
- 其他:用于慢性肾炎蛋白尿(改善肾微循环)、过敏性鼻炎(祛风通窍),近年还用于辅助治疗肿瘤(减轻放化疗毒性、抑制转移)。
使用注意
川芎辛温走窜,阴虚火旺、月经过多、出血性疾病患者禁用;孕妇慎用(活血可能致流产);不宜与藜芦同用(“十八反”);长期服用需监测肝肾功能,过量可能引起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相关问答FAQs
Q1:川芎和当归都是活血化瘀药,两者有什么区别?
A:川芎与当归均能活血化瘀,但功效侧重点不同:川芎性温走窜,长于行气止痛,活血力强,尤善治“气滞血瘀”之头痛、胸痹、痛经,且能祛风通络;当归性温润,长于补血调经,活血同时兼养血,适用于血虚血瘀之月经不调、面色萎黄,还能润肠通便,简单说,川芎“行气活血止痛为主”,当归“补血活血调经为主”,常配伍使用(如“当归川芎汤”)。
Q2:川芎可以长期服用吗?需要注意什么?
A:川芎不宜长期自行服用,其活血作用较强,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皮下瘀斑),阴虚火旺者会加重症状(如口干、失眠),需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根据病情调整用药剂量和疗程,一般连续服用不超过1个月;若需长期使用(如慢性心脑血管疾病),应定期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并配伍滋阴或止血药物(如配伍白芍、生地)以平衡药效,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