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地处四川盆地北部、川陕甘结合部,是秦巴山区重要生态屏障,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使其成为四川省中药材主产区之一,近年来,该市依托“中国生态康养名都”品牌优势,推动中药材种植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特色支柱产业,境内海拔差异显著(500-3864米),气候垂直分布明显,年均气温14-17℃,年降水量900-1200mm,昼夜温差大,土壤富含有机质,为道地中药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青川天麻、旺苍柴胡、剑阁杜仲等品种品质优良,享誉全国。
广元市中药材种植基地以“道地化、规模化、标准化”为导向,形成了多品种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截至目前,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5万亩,涵盖天麻、柴胡、杜仲、川贝母、黄连、半夏等30余个品种,年综合产值超50亿元,带动农户12万户,户均年增收1.2万元以上,天麻种植面积12万亩,年产量1.8万吨,主要分布在青川县、剑阁县,占全省天麻产量的35%;柴胡种植面积10万亩,年产量1.5万吨,旺苍县、苍溪县为核心产区,是全国柴胡三大主产区之一;杜仲种植面积8万亩,年产量1.2万吨,剑阁县“中国杜仲之乡”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为提升产业竞争力,广元市强化政策引导与科技支撑,市政府出台《广元市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设立每年5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对标准化种植基地给予每亩500-1000元补贴;与中国中医科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等10余所科研院校合作,建立“产学研用”基地,推广“林下种植”“仿野生栽培”“有机肥替代”等绿色技术,建成国家级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5个、省级示范基地12个,中药材质量检测合格率连续三年保持100%。
产业链延伸与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全市建成中药材产地初加工点80余个,引进中药饮片、提取物加工企业15家,开发天麻粉、杜仲茶、川贝枇杷膏等深加工产品30余种,产业链附加值提升40%以上。“广元药香”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青川天麻”“旺苍柴胡”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剑阁杜仲”通过欧盟有机认证,产品远销广东、浙江及东南亚、欧美市场,年出口额突破2亿元。
广元市计划到2025年,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60万亩,培育年产值超10亿元龙头企业3家,建设“中药材种植+康养旅游+文化体验”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全国知名的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和川药集散中心,让“广元药香”飘向全国、走向世界。
品种 | 种植面积(万亩) | 年产量(万吨) | 主要分布区域 |
---|---|---|---|
天麻 | 12 | 8 | 青川县、剑阁县 |
柴胡 | 10 | 5 | 旺苍县、苍溪县 |
杜仲 | 8 | 2 | 剑阁县、利州区 |
川贝母 | 3 | 4 | 青川县、朝天区 |
黄连 | 5 | 3 | 旺苍县、青川县 |
FAQs
问:广元中药材种植的主要优势有哪些?
答:一是地理气候优势显著,海拔落差大、昼夜温差适宜、土壤肥沃,适合道地药材生长;二是品种资源丰富,天麻、柴胡等道地药材品质优良,市场认可度高;三是政策科技支撑有力,政府补贴和科研机构合作推动标准化种植,保障药材品质;四是产业链完整,从种植到加工销售体系成熟,产业效益显著。
问:农户参与中药材种植能获得哪些收益?
答:农户可通过多种方式增收:一是土地流转获得租金(每亩约500-800元);二是在基地务工获得工资(日均80-120元);三是参与种植分红(按产量或收益比例分成);四是部分农户自主种植中药材,通过企业订单收购,年均增收2-3万元,有效实现家门口就业和稳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