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大艽,学名秦艽,为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秦艽、麻花秦艽、粗茎秦艽或小秦艽的干燥根,是临床常用的祛风湿药,因其独特的药效和悠久的应用历史,在历代医籍中拥有丰富的别名,这些别名或源于其生长环境,或取自形态特征,或关联药用功效,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人对该药材的认知,也为中医药文化增添了深厚的底蕴。
大艽的别名体系及文化内涵
大艽的别名繁多,按其来源可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与地域分布相关的别称,二是与形态特征相关的俗称,三是与药用功效或历史传说相关的雅称,这些别称多散见于古代本草著作、地方药材志及民间用药经验中,部分别名至今仍在部分地区沿用。
地域相关别称
大艽主产于我国西北、华北及西南地区,如甘肃、陕西、内蒙古、四川、云南等地,因生长地域的差异,古代医家常以“地”或“方位”命名其别名。《本草纲目》中记载“秦艽出陕西、龙山、汶山、商州、别州诸处”,故有“西艽”之称,特指产于西北地区的优质秦艽,以区别于其他地区所产“艽”类药材,而在四川、云南等地,因当地称“秦”为“大”,加之药材根茎粗壮,故称“大艽”,这一名称逐渐成为通用别名,流传至今,内蒙古地区因其别名“萝卜艽”,因该地所产秦艽根呈圆锥形,形似小萝卜,故名;青海、甘肃一带则称“鸡腿艽”,因其根多呈独支,形似鸡腿,突显了不同产地大艽的形态差异。
形态特征相关别称
大艽的根为类圆柱形,上粗下细,扭曲不直,表面呈灰黄色或棕黄色,有纵向纹理及网状裂隙,质地坚实,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气特异,味苦、微涩,这些独特的形态特征是其别名的重要来源。“左扭艽”或“麻花艽”,因秦艽(尤其是麻花秦艽)的根多由数根缠绕呈麻花状,向左扭曲,故得此名,直观描述了药材的形态特征。《植物名实图考》中记载“秦艽,长根,左纠,似牛膝而细”,印证了“左扭”这一别名的由来。“直根艽”则与小秦艽(根多呈细长圆柱形,较少扭曲)相对应,强调大艽根的扭曲特性;“网纹艽”则因其表面有明显网状纹理,为部分地区的俗称。
功效及历史相关雅称
大艽性味苦、辛,微寒,归胃、肝、胆经,具有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利湿退黄的功效,是治疗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蒸潮热、湿热黄疸的常用药,基于其功效,古代医家赋予其雅称,如“秦胶”,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因“秦”指产地,“胶”取其根胶质感浓,且能“舒筋络如胶着之效”,故称“秦胶”,后演变为“秦艽”(“艽”通“胶”,有“纠缠、胶着”之意,暗合其祛风湿、舒筋络之功)。“风药中之润剂”是金代医家李东垣对大艽的评价,因大艽祛风湿而不燥,药性平和,尤其适用于风湿痹痛兼有阴虚血亏者,故有此雅称,虽非别名,却侧面反映了其药用特性,成为大艽功效的经典概括。
大艽的别名与基源、性状的对应关系
为更清晰展示大艽别名与其植物基源、药材性状的关联,现将主要别名整理如下表:
别名 | 对应基源 | 性状特征描述 | 出处/备注 |
---|---|---|---|
大艽 | 秦艽、粗茎秦艽 | 根粗壮,呈类圆柱形,扭曲,表面灰黄色,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 | 通用别名,流传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
秦艽 | 秦艽 | 根呈圆锥形,有扭曲,上粗下细,质脆,断面可见“朱砂点”(油室) | 学名,亦为常用别名,《中国药典》收载正名 |
西艽 | 秦艽(主产于西北) | 根条肥大,质地坚实,气味浓郁,品质优 | 《本草纲目》:“秦艽出陕西者良,故称西艽” |
麻花艽 | 麻花秦艽 | 根由数根缠绕呈麻花状,向左扭曲,表面有网状裂隙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单独收载基源,为大艽优质品 |
左扭艽 | 秦艽、麻花秦艽 | 根多向左扭曲,形如“左扭” | 民间俗称,见于《中药材商品知识》 |
萝卜艽 | 粗茎秦艽 | 根呈圆锥形,形似小萝卜,表面光滑 | 内蒙古、河北等地区别名 |
鸡腿艽 | 秦艽 | 根多呈独支,粗短,形似鸡腿,下部常分叉 | 青海、甘肃等地区别名 |
秦胶 | 秦艽 | 根胶质感浓,煎煮后汁液黏稠,能“舒筋络如胶着” | 《神农本草经》原名,后世多称“秦艽” |
大艽别名的现代应用与传承
随着中医药标准化进程的推进,大艽的学名“秦艽”已成为法定名称,但在民间及地方药材流通中,部分别名仍被广泛使用,在甘肃陇南、四川阿坝等秦艽主产区,药农仍称“大艽”“西艽”,收购商根据形态别称(如“麻花艽”“鸡腿艽”)区分药材等级,麻花艽”因品质优良,价格高于普通“大艽”,在部分老中医的处方中,偶见“秦胶”“左扭艽”等别称,体现了传统用药习惯的延续。
值得注意的是,大艽的别名虽多,但需与同科属其他药材区别,如“小秦艽”(小秦艽的干燥根,根细长,较少扭曲,功效与大艽相似但力稍弱),部分地区误称“小艽”,需避免混淆。“大艽”在历史上曾与“龙胆草”混称,但因功效差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明确“秦艽祛风湿,龙胆草泻肝火”,二者不可混用。
相关问答FAQs
问:大艽的别名“西艽”与“大艽”有何区别?是否代表不同药材?
答:“西艽”与“大艽”均指秦艽,但侧重点不同。“西艽”是地域性别名,特指产于西北地区(如甘肃、陕西)的优质秦艽,因古代认为“秦艽出陕西者良”,故以“西”强调其道地性;“大艽”则是对秦艽(尤其是根茎粗壮者)的通用俗称,区别于根茎细小的“小秦艽”,二者并非不同药材,而是同一药材因产地、形态差异产生的不同称呼,临床应用时需注意基源均为秦艽、麻花秦艽、粗茎秦艽或小秦艽,不可混淆。
问:民间称大艽为“风药中之润剂”,这一别称如何体现其用药特点?
答:“风药中之润剂”是李东垣对大艽功效的经典概括,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别名,但深刻反映了其用药特点。“风药”指祛风湿药,而多数祛风湿药(如附子、川乌)性味辛温,易耗伤阴血;“润剂”则指药性平和、具有滋润作用的药物,大艽性苦辛微寒,祛风湿而不燥,尤其适用于风湿痹痛兼有阴虚血亏者,如《名医别录》言其“疗风无问久新,通身挛急”,《本草纲目》称其“手足不遂、黄疸烦渴之症”,均体现了其“祛风湿”与“养阴血”的双重功效,故得“风药中之润剂”之誉,临床应用时需注意其性微寒,脾胃虚寒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