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症状,中医认为“肺为娇脏,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等因素均可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发咳嗽,中医药治疗咳嗽注重辨证论治,根据咳嗽的寒热虚实、病程长短、伴随症状等,选用不同中药材调理,以下从外感咳嗽(风寒、风热、燥咳)和内伤咳嗽(痰湿、痰热、阴虚、气虚)两大类,详细介绍常用中药材及其应用。
外感咳嗽的中药材
外感咳嗽多因风、寒、热、燥等外邪侵袭肺系,起病较急,常伴有表证(如恶寒、发热、鼻塞等)。
(一)风寒咳嗽
症状:咳嗽声重、气急,咳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头痛身酸、舌苔薄白。
核心病机:风寒束表,肺气失宣。
常用中药材:
- 生姜:辛,温,归肺、脾、胃经,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止咳化痰,风寒咳嗽可用生姜3-5片煎水,加红糖适量,趁热饮用以发散风寒;或与紫苏叶、杏仁配伍,增强宣肺止咳效果。
- 紫苏叶:辛,温,归肺、脾经,发散风寒,行气和中,适用于风寒感冒兼咳嗽、胸闷,可单味泡水或与生姜、陈皮同用,如“杏苏散”中紫苏叶配杏仁、陈皮,共奏宣肺化痰止咳之功。
- 杏仁:苦,微温,归肺、大肠经,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分苦杏仁(长于降气止咳,需炮制去毒性)和甜杏仁(偏于润肺止咳),风寒咳嗽多用苦杏仁,与麻黄、甘草配伍(如“三拗汤”),增强宣肺止咳作用。
- 陈皮:辛、苦,温,归脾、肺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风寒咳嗽痰多者,可搭配生姜、半夏,取其“温燥化痰”之效,如“二陈汤”加减。
- 百部:甘、苦,微温,归肺经,润肺止咳,杀虫灭虱,对风寒咳嗽日久、喉痒痰少者尤宜,单味煎服或与紫菀、白前配伍,增强止咳效果。
(二)风热咳嗽
症状: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嘎哑,痰黏稠或黄、咽痛喉燥、咽喉肿痛、鼻流黄涕、口渴、舌苔薄黄。
核心病机: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常用中药材:
- 金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清热解毒,疏散风热,风热咳嗽初起,可单味泡水或连翘、薄荷配伍,如“银翘散”中金银花配连翘、牛蒡子,共奏清热解毒、宣肺止咳之效。
- 连翘: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与金银花、桔梗同用,既能清肺热,又能利咽喉,适用于风热咳嗽伴咽喉肿痛者。
- 桑叶:甘、苦,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风热咳嗽或燥热咳嗽均适用,与菊花、杏仁配伍(如“桑菊饮”),轻宣肺气,止咳化痰。
- 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风热咳嗽偏头痛、目赤者,可配桑叶、薄荷,增强疏散风热之力;野菊花清热解毒力更强,适用于咽喉肿痛明显者。
- 浙贝母:苦,寒,归肺、心经,清热化痰,开郁散结,风热咳嗽痰黄稠、口渴者尤宜,与桑叶、菊花、连翘配伍,增强清肺化痰止咳效果。
(三)燥咳
症状: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带血丝,鼻咽干燥、口渴、舌红少津,分“温燥”(秋季干燥气候,兼微热、恶寒轻)和“凉燥”(类似风寒,但干咳少痰、咽干)。
核心病机:外感燥邪,肺津受损。
常用中药材:
- 沙参:甘,微寒,归肺、胃经,养阴清肺,益胃生津,适用于燥咳或阴虚咳嗽,痰少咽干,与麦冬、玉竹、百合配伍(如“沙参麦冬汤”),滋养肺阴,润燥止咳。
- 麦冬: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燥咳津伤明显者,可配沙参、天花粉,增强养阴润燥效果;单味泡水加冰糖,适用于秋燥干咳。
- 百合:甘,微寒,归肺、心经,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燥咳伴心烦失眠者尤宜,与沙参、贝母、梨皮同用,如“百合固金汤”加减,润肺止咳,宁心安神。
- 梨皮:甘,凉,归肺、胃经,清热生津,润肺化痰,燥咳可取梨皮30g煎水,加冰糖或蜂蜜,适用于肺燥干咳、口干咽燥;或与川贝母、百合炖梨,增强润肺止咳功效。
内伤咳嗽的中药材
内伤咳嗽多因脏腑功能失调(如脾虚生痰、肝火犯肺、肺肾阴虚等)导致,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多无表证。
(一)痰湿咳嗽
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色白、黏稠易咳,胸闷气憋,腹胀纳差,舌苔白腻。
核心病机:脾失健运,聚湿生痰,上渍于肺。
常用中药材:
- 半夏:辛,温,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痰湿咳嗽痰多者,与陈皮、茯苓、甘草配伍(经典方“二陈汤”),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效;寒痰明显者可加干姜、细辛。
- 茯苓: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宁心,脾为生痰之源,茯苓健脾以杜生痰之源,与半夏、陈皮配伍,增强化痰效果;亦可与山药、白术同用,健脾益气。
- 白术:甘、苦,温,归脾、胃经,益气健脾,燥湿利水,脾虚痰湿者,配茯苓、党参(如“六君子汤”),健脾化痰,标本兼治。
(二)痰热咳嗽
症状:咳嗽气息粗促,痰多黄稠或喉间痰鸣,胸胁胀满或咳引胸痛,身热口渴,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
核心病机:痰热壅肺,肺失清肃。
常用中药材:
- 黄芩:苦,寒,归肺、胆、脾、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痰热咳嗽肺热炽盛者,与瓜蒌、浙贝母配伍,清肺化痰;若肺热咳嗽伴发热,可配石膏、知母(如“清金化痰汤”)。
- 瓜蒌:甘、微苦,寒,归肺、胃、大肠经,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痰热咳嗽痰黄稠、胸闷者,与黄芩、半夏配伍(如“小陷胸汤”),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瓜蒌皮偏于清肺化痰,瓜蒌仁偏于润肠通便,可随证选用。
- 鱼腥草:辛,微寒,归肺经,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痰热咳嗽伴咽喉肿痛、肺热者,可单味煎服或与金银花、连翘配伍,增强清热解毒之力;现代常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属痰热壅肺者。
(三)阴虚咳嗽
症状: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口干咽燥,午后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红少苔。
核心病机:肺肾阴虚,虚热内生,灼伤肺络。
常用中药材:
- 川贝母:苦、甘,微寒,归肺、心经,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肿,阴虚燥咳、干咳少痰或痰黏稠者,与沙参、麦冬、百合配伍(如“沙参麦冬汤”),润肺止咳;亦可与雪梨、冰糖炖服(“川贝炖雪梨”),适用于阴虚咳嗽、咽干喉痛。
- 玉竹:甘,微寒,归肺、胃经,养阴润燥,生津止渴,阴虚燥咳、干咳无痰、咽干口渴者,与沙参、麦冬、甘草配伍,滋养肺阴;单味泡水或煮粥,适用于肺胃阴虚型久咳。
- 百合:甘,微寒,归肺、心经,养阴润肺,清心安神,阴虚咳嗽伴心烦失眠者,与沙参、贝母、酸枣仁同用,润肺止咳、宁心安神;亦可与银耳、莲子炖汤,增强养阴效果。
(四)气虚咳嗽
症状:咳嗽声低无力,气短懒言,痰白清稀,面色㿠白,神疲乏力,自汗恶风,舌淡苔白。
核心病机:肺气亏虚,宣降失常。
常用中药材:
- 党参:甘,平,归脾、肺经,补中益气,健脾益肺,气虚咳嗽咳声低弱、气短乏力者,与黄芪、白术、茯苓配伍(如“四君子汤”),补益肺脾之气;亦可与蛤蚧、百合同用,补肺定喘、止咳化痰。
- 黄芪:甘,微温,归脾、肺经,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气虚自汗、咳嗽气短者,与党参、白术、防风配伍(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肺气虚明显者,可配伍五味子、款冬花,补肺止咳。
- 五味子:酸、甘,温,归肺、心、肾经,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气虚久咳、咳而气喘者,与党参、黄芪、麦冬配伍(如“补肺汤”),益气敛肺止咳;亦可用于肺肾两虚的咳喘,配伍熟地、山茱萸。
治咳嗽中药材简表
药材名称 | 性味归经 | 功效 | 主治症状 | 常用配伍/用法 |
---|---|---|---|---|
生姜 | 辛,温;肺脾胃经 |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 | 风寒咳嗽、痰白清稀、鼻塞流涕 | 生姜3-5片+红糖煎水,或配紫苏叶、杏仁 |
金银花 | 甘,寒;肺心胃经 |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 风热咳嗽、痰黄黏稠、咽喉肿痛 | 配连翘、薄荷、桔梗(银翘散) |
沙参 | 甘,微寒;肺胃经 | 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 燥咳、阴虚咳嗽、干咳少痰、咽干 | 配麦冬、玉竹、百合(沙参麦冬汤) |
半夏 | 辛,温;脾肺胃经 |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 痰湿咳嗽、痰多色白、胸闷纳呆 | 配陈皮、茯苓、甘草(二陈汤) |
黄芩 | 苦,寒;肺胆脾经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 痰热咳嗽、痰黄稠、身热口渴 | 配瓜蒌、浙贝母、鱼腥草 |
川贝母 | 苦甘,微寒;肺心经 |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 | 阴燥咳嗽、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 | 配雪梨、冰糖(川贝炖雪梨) |
党参 | 甘,平;脾肺经 | 补中益气,健脾益肺 | 气虚咳嗽、咳声低弱、气短乏力 | 配黄芪、白术、茯苓(四君子汤) |
相关问答FAQs
Q1:咳嗽可以直接用单味中药材泡水喝吗?
A1:不建议自行单味药泡水,咳嗽证型复杂,如风寒咳嗽用金银花(性寒)会加重病情,风热咳嗽用生姜(性温)可能助热,单味药效力有限,且需考虑体质、病情轻重,建议在中医师辨证后配伍使用,如风寒咳嗽可用生姜+紫苏叶+红糖,风热咳嗽用桑叶+菊花+冰糖,但若症状持续或加重,仍需及时就医。
Q2:咳嗽用中药材时,饮食上需要注意什么?
A2:咳嗽期间饮食宜清淡,忌生冷、油腻、辛辣刺激食物,以免助湿生痰或加重肺热,如风寒咳嗽忌食生冷瓜果、冷饮,以免寒邪凝滞;风热咳嗽忌食辛辣、油炸食物,以免助火伤阴;燥咳忌食香燥煎炸食物,宜多食梨、百合、银耳等润肺食物;痰湿咳嗽忌肥甘厚味,宜食健脾利湿的山药、薏米等,戒烟酒,避免过咸饮食,以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