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阴清肺是中医治疗肺系疾病的重要方法,针对肺阴亏虚所致的燥热干咳、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等症状,通过滋养肺阴、清解虚热,使肺脏恢复濡润肃降之性,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外感燥邪、久咳伤肺、热病后期等因素均可耗伤肺阴,此时需选用养阴清肺的中药材进行调理,以下从常用药材、配伍规律、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等方面展开详细说明。
常用养阴清肺中药材详解
养阴清肺中药材多为甘寒或甘凉之品,能滋养肺阴,兼可清热、生津、润燥,部分药物还能兼顾心、胃、肾等脏腑,共奏养阴润肺之效,以下为临床常用药物的具体特性:
北沙参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应用:适用于肺热燥咳、阴虚劳嗽(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咽干喉痛;亦可用于胃阴不足所致的口干多饮、食欲不振、舌红少苔,其滋阴而不腻,清而不寒,为养阴清肺之良药。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可用15-30g。
注意事项:不宜与藜芦同用;风寒咳嗽、脾胃虚寒者慎用。
麦冬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寒;归肺、心、胃经。
功效:养阴生津,润肺清心。
应用:肺燥干咳、阴虚劳嗽(痰中带血)、津伤口渴(如热病后期津伤)、心烦失眠(如阴虚火旺之心悸不安),其滋阴力强,兼能清心,常与北沙参、玉竹配伍,增强养阴润肺之效。
用法用量:煎服,6-12g。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泄泻、痰湿内盛者忌用;风寒咳嗽者不宜单独使用。
天冬
性味归经:甘、苦,寒;归肺、肾经。
功效:养阴润燥,清肺降火。
应用:肺热燥咳、阴虚劳嗽(痰少而黏、咳声嘶哑)、热病伤阴(口干舌燥)、肠燥便秘(常配伍火麻仁、当归),其滋阴润燥之力较麦冬更强,偏入肾经,能滋肾阴以润肺燥。
用法用量:煎服,6-12g。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忌用;反乌头。
玉竹
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养阴润燥,生津止渴。
应用: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气短乏力、口干咽燥)、胃阴不足(食欲不振、心烦口渴),其性平和,滋阴而不恋邪,常用于久病体虚、肺燥阴伤者,可配伍沙参、麦冬增强疗效。
用法用量:煎服,6-12g。
注意事项:痰湿内盛者慎用;脾虚便溏者不宜大量使用。
百合
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肺、心经。
功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应用:肺燥干咳(干咳无痰或少痰)、阴虚劳嗽(痰中带血)、虚烦失眠(如百合病,精神恍惚、失眠多梦),其能养肺阴而清肺热,安心神而除虚烦,常配伍款冬花、川贝母治疗阴虚咳嗽。
用法用量:煎服,6-12g;亦可煮粥食用。
注意事项:风寒咳嗽、中寒便溏者忌用。
石斛
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胃、肾经。
功效:养阴清热,益胃生津,明目。
应用:肺阴不足所致的干咳少痰、口干咽燥;胃阴不足的饥不欲食、胃脘隐痛;热病伤阴的舌红少苔;亦可用于肝肾阴虚的眼目干涩、视物模糊,其滋阴力强,兼能清热,常与麦冬、沙参配伍治疗肺胃阴虚。
用法用量:煎服,6-12g;鲜品15-30g;可入丸散或煎汤代茶。
注意事项:温热病早期尚未化燥伤阴者不宜使用;脾胃虚寒者慎用。
川贝母
性味归经: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功效: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
应用:肺热燥咳(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阴虚劳嗽(痰中带血)、瘰疬疮肿(常配伍玄参、牡蛎),其性凉润,能清肺热而润肺燥,化痰而不伤正,为治疗阴虚燥咳的要药,尤其适用于久咳不止、痰少而黏者。
用法用量:煎服,3-10g;研粉冲服,1-2g。
注意事项: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寒痰、湿痰咳嗽者忌用。
枇杷叶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肺止咳,降逆止呕。
应用:肺热咳嗽(痰黄黏稠、气喘)、燥咳(干咳无痰)、胃热呕逆(恶心呕吐、口干口苦),其能清肺热而止咳,降胃气而止呕,常配伍桑叶、前胡治疗肺热咳嗽,配伍黄连、竹茹治疗胃热呕逆。
用法用量:煎服,6-10g;止咳需蜜炙,止呕需生用。
注意事项:寒咳、胃寒呕吐者不宜使用。
桑叶
性味归经:甘、苦,寒;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
应用:肺热燥咳(干咳少痰、咽干)、风热感冒(发热、咳嗽、咽痛)、肝阳上亢的头痛眩晕、肝经风热的目赤涩痛,其能疏散风热而清肺润燥,常与菊花、杏仁配伍治疗燥咳,与沙参、麦冬配伍增强养阴润肺之效。
用法用量:煎服,5-10g;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慎用。
芦根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
应用:肺热咳嗽(痰黄黏稠)、热病伤津(口干舌燥、心烦口渴)、胃热呕逆(恶心呕吐)、肺痈吐脓(常配伍薏苡仁、桃仁),其性甘寒,能清肺热而生津液,利尿而不伤阴,常用于热病后期肺胃阴伤者。
用法用量:煎服,15-30g;鲜品可用30-60g。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慎用。
常用养阴清肺中药材一览表
药材名称 | 性味归经 | 主要功效 | 适用症状 | 常用量(g) | 注意事项 |
---|---|---|---|---|---|
北沙参 | 甘微苦微寒,肺胃 | 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 肺热燥咳、咽干喉痛、胃阴不足 | 9-15 | 忌藜芦,风寒咳嗽慎用 |
麦冬 | 甘微苦微寒,肺心胃 | 养阴生津,润肺清心 | 阴虚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 | 6-12 | 脾胃虚寒、痰湿内盛忌用 |
天冬 | 甘苦寒,肺肾 | 养阴润燥,清肺降火 | 肺热燥咳、阴虚劳嗽、肠燥便秘 | 6-12 | 反乌头,脾胃虚寒忌用 |
玉竹 | 甘微寒,肺胃 | 养阴润燥,生津止渴 | 肺燥干咳、阴虚劳嗽、胃阴不足 | 6-12 | 痰湿内盛、脾虚便溏慎用 |
百合 | 甘微寒,肺心 | 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 阴虚燥咳、虚烦失眠、痰中带血 | 6-12 | 风寒咳嗽、中寒便溏忌用 |
石斛 | 甘微寒,胃肾 | 养阴清热,益胃生津 | 肺胃阴虚、干咳少痰、热病伤津 | 6-12 | 温热病早期慎用,脾胃虚寒慎用 |
川贝母 | 苦甘微寒,肺心 |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 | 肺热燥咳、阴虚劳嗽、痰少黏稠 | 3-10 | 反乌头,寒痰湿痰忌用 |
枇杷叶 | 苦微寒,肺胃 | 清肺止咳,降逆止呕 | 肺热咳嗽、燥咳、胃热呕逆 | 6-10 | 寒咳、胃寒呕吐忌用 |
桑叶 | 甘苦寒,肺肝 |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 | 肺热燥咳、风热感冒、肝阳上亢 | 5-10 | 脾胃虚寒慎用 |
芦根 | 甘寒,肺胃 | 清热生津,除烦止呕 | 肺热咳嗽、热病伤津、胃热呕逆 | 15-30 | 脾胃虚寒慎用 |
养阴清肺的配伍规律
养阴清肺并非单纯使用滋阴药物,需根据病情配伍其他药物,以增强疗效或兼顾兼证:
- 配清热药:肺阴亏虚常伴虚热,可配伍桑叶、枇杷叶、芦根等清肺热药物,如桑杏汤(桑叶、杏仁、沙参、贝母)治疗燥热咳嗽。
- 配化痰药:阴虚燥咳多见痰少而黏,可配伍川贝母、瓜蒌等化痰润燥药物,如百合固金汤(百合、生地、熟地、贝母)治疗阴虚咳嗽痰中带血。
- 配益气药:气阴两虚者(如久咳体虚、气短乏力),可配伍黄芪、太子参等益气药物,如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治疗气阴两虚之干咳、心悸。
- 配养胃药:肺胃阴虚者,可配伍石斛、玉竹等养胃生津药物,如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玉竹、甘草)治疗胃阴不足之口干咽燥。
适用人群与注意事项
适用人群
- 长期吸烟者:吸烟伤肺阴,易出现干咳、咽干,可适量使用北沙参、麦冬等调理。
- 慢性咽炎患者:咽干、咽痒、干咳无痰,属肺阴亏虚者,可用百合、玉竹泡水代茶。
- 更年期女性:阴虚火旺所致的潮热盗汗、干咳、失眠,可配伍百合、麦冬、石斛等。
- 热病后期患者:如感冒、肺炎恢复期,余热未清、肺阴受损,出现口干、干咳,可用芦根、沙参煎汤服用。
注意事项
- 辨证用药:养阴清肺药适用于阴虚燥咳,若为风寒咳嗽(痰白清稀、鼻塞流涕)、痰湿咳嗽(痰多色白、胸闷苔腻),则不宜使用,以免“闭门留寇”。
- 顾护脾胃:滋阴药多性寒凉,易伤脾胃,脾胃虚弱者可配伍陈皮、白术等健脾药物,或饭后服用,减少对脾胃的刺激。
- 避免过量:过量使用滋阴药易导致腹胀、腹泻,尤其脾胃虚寒者需谨慎。
- 饮食禁忌:服用养阴清肺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生冷食物,以免助热伤阴,影响疗效。
相关问答FAQs
Q1:养阴清肺中药材适合所有干咳患者吗?
A1:并非所有干咳都适合使用养阴清肺中药材,干咳的病因多样,中医需辨证论治:若因肺阴亏虚(如久咳、热病后期、干燥环境所致)的干咳,表现为痰少而黏、咽干口燥、舌红少苔,可使用北沙参、麦冬、百合等养阴清肺药;但若因风寒束肺(痰白清稀、鼻塞流涕)、肝火犯肺(痰中带血、胸胁胀痛)、痰湿阻肺(痰多色白、胸闷苔腻)等引起的干咳,则不宜使用养阴清肺药,需根据病因分别采用疏风散寒、清肝泻火、燥湿化痰等治法,否则可能加重病情。
Q2:长期服用养阴清肺中药材会有副作用吗?
A2:长期服用养阴清肺中药材可能产生副作用,需根据体质和用药情况判断:
- 脾胃功能受损:养阴清肺药多性寒凉,长期服用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等,尤其脾胃虚寒者更易出现,建议搭配健脾药物(如陈皮、白术)或饭后服用,减少刺激。
- 滋腻碍胃:部分药物(如天冬、石斛)滋腻性较强,长期服用可能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减弱,出现舌苔厚腻、脘闷食少等,建议中病即止,或间断服用。
- 体质偏寒者加重症状:若本身为阳虚体质(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大便溏薄),长期服用养阴清肺药可能加重寒象,出现手脚冰凉、精神不振等,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
建议在中医师辨证后规范使用,避免长期自行服用,尤其体质特殊或合并其他疾病者需定期复诊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