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汤搭配寒热药材,这些注意事项你了解吗?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煲汤是中国饮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养生方式,通过慢火细炖,食材与药材的有效成分充分融入汤中,既滋养脾胃,又能调理身体,而药材的寒热搭配,则是煲汤养生的核心——中医认为,人体有阴阳寒热之分,食材药材亦有寒凉、温热、平性之别,若搭配不当,可能打破身体平衡,反伤正气,合理运用寒热搭配,才能让煲汤真正达到“补而不燥、凉而不寒”的养生效果。

煲汤 药材 寒热搭配

先识药材寒热:煲汤的“属性密码”

中医将药材(及食材)的寒热属性作为配伍的基础,寒性药材多能清热泻火、滋阴降燥,热性药材则可温中散寒、补益气血,平性药材则介于两者之间,较为平和,煲汤时需先明确所用药材的属性,才能科学搭配。

常见寒性药材与食材

  • 药材:沙参、玉竹、麦冬、金银花、菊花、莲子心、石斛、百合、黄芩。
  • 食材:鸭肉、螃蟹、苦瓜、冬瓜、绿豆、梨、西瓜。
    功效:适合热性体质(易上火、口干舌燥、大便干结)或夏季食用,可缓解燥热、滋阴润燥。

常见热性药材与食材

  • 药材:黄芪、当归、生姜、肉桂、干姜、附子、人参、鹿茸。
  • 食材:羊肉、鸡肉、牛肉、韭菜、辣椒、桂圆、荔枝。
    功效:适合寒性体质(畏寒怕冷、手脚冰凉、大便溏薄)或冬季食用,可温中散寒、补益阳气。

常见平性药材与食材

煲汤 药材 寒热搭配

  • 药材:山药、茯苓、甘草、枸杞、红枣、芡实、党参。
  • 食材:猪肉、鸽子蛋、胡萝卜、土豆、玉米。
    功效:属性平和,适合大多数人群,可调和寒热、健脾养胃,是煲汤中“调和剂”的角色。

寒热搭配三大原则:让汤品“不偏不倚”

煲汤时寒热药材并非简单“1+1”,需遵循“因人、因时、因症”的原则,才能发挥最大效用。

“因人制宜”:看体质定寒热

人的体质是寒热搭配的核心依据。

  • 热性体质(常感口苦、咽干、长痘):宜选凉性或平性药材,少用热性药材,若需补气,可选太子参(微凉)替代人参(热);若需润燥,可选沙参、玉竹,避免生姜、肉桂等热性食材。
  • 寒性体质(畏寒、四肢不温、易腹泻):宜选温性药材,搭配少量平性药材调和,如煲鸡汤时加黄芪、当归(热),可搭配山药、红枣(平),既补气血又不燥热。
  • 平和体质:寒热药材可均衡搭配,或以平性药材为主,偶尔根据季节调整。

“因时制宜”:随季节调侧重

四季气候不同,人体需求也各异,寒热搭配需顺应时节:

  • 春季:阳气升发,宜疏肝健脾,可选平性或微温药材,如枸杞、红枣煲鸡汤,避免过于寒凉的菊花、金银花,以防损伤阳气。
  • 夏季:暑热湿盛,宜清热解暑,可选寒凉或平性药材,如冬瓜薏米汤(薏米微寒)、苦瓜黄豆排骨汤(苦瓜寒凉),搭配少量生姜(热)中和寒性,防脾胃虚寒。
  • 秋季:干燥伤阴,宜滋阴润燥,以寒凉药材为主,如沙参玉竹老鸭汤(沙参、玉竹寒凉,鸭肉滋阴)、银耳百合莲子汤(银耳、百合平微凉),少用热性药材以防“上火”。
  • 冬季:寒冷伤阳,宜温补散寒,以热性药材为主,如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热、生姜热、羊肉温)、黄芪桂圆鸡汤(黄芪热、桂圆温),可加少量枸杞(平)滋阴,避免“燥热”。

“因症制宜”:按症状选药材

若已有明显不适,需根据症状选择寒热药材:

煲汤 药材 寒热搭配

  • 热症(如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需清热解毒,可选金银花、菊花、薄荷(寒凉),搭配梨、萝卜(寒凉)煲汤,忌用黄芪、生姜等热性药材,以免“火上浇油”。
  • 寒症(如胃寒腹痛、风寒感冒、宫寒痛经):需温中散寒,可选生姜、胡椒、肉桂(热性),搭配羊肉、鸡肉(温热)煲汤,避免寒凉药材以防加重寒症。
  • 虚实夹杂症(如气虚兼有燥热):需“寒热并用”,如气虚乏力可用黄芪(热),燥热口干加麦冬(寒),两者搭配既补气又不生热。

经典寒热搭配汤品示例(附搭配原理)

以下通过表格列举几款常见煲汤的寒热搭配方案,及其适用人群和注意事项:

汤品名称 主要食材 寒性药材/食材 热性药材/食材 搭配原理 适用人群 注意事项
沙参玉竹老鸭汤 老鸭(凉性) 沙参、玉竹(寒凉) 生姜3片(热性) 鸭肉滋阴,沙参、玉竹增强润燥功效,生姜中和寒凉,防脾胃不适 阴虚燥热(口干、干咳、便秘)、夏季养生 生姜不宜过多,以免温燥;感冒初期(风寒)不宜饮用
黄芪当归鸡汤 鸡肉(温性) 麦冬5g(寒凉) 黄芪、当归(热性) 鸡肉、黄芪、当归补气养血,麦冬滋阴清热,防止热性药材导致“上火” 气血两虚(乏力、面色苍白)、产后或术后调养 阴虚火旺(潮热盗汗)者慎用,可增加麦冬用量
菊花枸杞猪肝汤 猪肝(平性) 菊花、决明子(寒凉) 枸杞、姜丝(热性) 菊花清肝明目,决明子清肝火,枸杞温补肝肾,姜丝平衡寒凉,温胃散寒 肝火旺(眼干、眼红、易怒)、长期用眼过度者 脾胃虚寒(腹泻)者减少菊花用量,加更多姜丝
山药茯苓排骨汤 排骨(平性) 山药、茯苓、红枣(平性) 全平性搭配,健脾养胃、渗湿利水,适合大多数人日常调理 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湿气重(舌苔厚腻)者 可加少量陈皮理气,避免滋腻

煲汤寒热搭配的禁忌与注意事项

  1. 避免“寒热过极”:寒性药材不宜过量,否则易伤阳气(如腹泻、腹痛);热性药材不宜过量,易耗阴津(如口干、长痘),即使是平和体质,也建议寒热药材比例不超过3:1。
  2. 特殊人群忌口:孕妇慎用活血化瘀的热性药材(如当归、红花);儿童脏腑娇嫩,不宜用过于滋腻或寒凉的药材(如熟地、黄连);高血压患者少用温补热性药材(如肉桂、鹿茸)。
  3. 注意“药食相冲”:服用中药期间,煲汤药材需咨询医生,避免与药物成分冲突(如服用含人参的中药时,不宜饮萝卜汤,以免降低药效)。
  4. 煲汤时间有讲究:寒性花叶类药材(如菊花、金银花)宜后下,煮10分钟即可,久煮有效成分流失;热性根茎类药材(如黄芪、当归)需久煮1-2小时,充分释放药效。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如何判断自己是热性体质还是寒性体质?
答:可通过以下症状初步判断:

  • 热性体质:常感怕热、手足心热、口干口苦、易长痘、便秘、舌红苔黄、小便黄短。
  • 寒性体质:常感畏寒怕冷、四肢冰凉、喜热饮、大便溏薄、舌淡苔白、小便清长。
    若症状复杂,建议通过中医面诊、脉诊辨证,避免自行误判导致搭配不当。

问题2:煲汤时所有药材都需要提前浸泡吗?浸泡多久合适?
答:并非所有药材都需要浸泡,具体需根据药材特性处理:

  • 需浸泡30分钟以上:根茎类(如黄芪、党参、沙参)、果实类(如枸杞、大枣),充分泡软后有效成分更易溶出。
  • 无需浸泡,直接下锅:花叶类(如菊花、金银花、薄荷)、芳香类(如紫苏、荆芥),久泡易损失香气和有效成分。
  • 需先煎30分钟:矿物类(如石膏、牡蛎)、动物类(如鹿角、龟甲),需先煎再放其他食材,确保药性释放。
    浸泡用水可用温水,避免用热水,以免破坏药材中的活性成分。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草药地髓
« 上一篇 前天
芦竹根作为中草药,究竟有哪些独特功效与药用价值及应用方法?
下一篇 » 前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