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是传统中医药中一种名贵的水生动物类药材,为海龙科动物线纹海马、刺海马、三斑海马、小海马(海蛆)等的干燥全体,因其头部酷似马头,尾部形如蟒蛇,常栖息于近海藻类丛中而得名,在我国,海马的应用历史悠久,最早记载于《本草纲目》,被列为“海药”之一,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尤其在补肾壮阳、活血散结等方面功效显著。
从来源与性状来看,海马体长通常10-30厘米,身体侧扁,躯干部七棱形,尾部四棱形,尾部卷曲,头部马头状,管状吻,口小,无牙,头部有具棱冠,眼圆而突出,体表包有坚硬的骨环,全身无鳞,表面黄褐色、灰褐色或淡棕色,节纹明显,躯干部第7、14、19节棱骨上有突起棘刺(刺海马尤为明显),质坚硬,易折断,断面可见白色骨质中空,气微腥,味微咸,不同品种的海马特征略有差异,如三斑海马体侧具3个白色圆形斑点,小海马则体型较小,长仅5-10厘米。
在性味归经方面,海马性温,味甘,归肝、肾经,其性温而不燥,甘补而不峻,既能温肾壮阳以治阳虚诸证,又能活血散结以疗症瘕积聚,体现了“阴阳双补、攻补兼施”的特点。
功效与应用上,海马主要有三大功效,其一,补肾壮阳,适用于肾阳不足引起的阳痿遗精、宫冷不孕、腰膝酸软、尿频遗尿等症,常与鹿茸、淫羊藿、巴戟天等配伍,如“海马汤”;其二,活血散结,用于症瘕积聚、跌打损伤、痈肿疔疮,尤其对癥瘕痞块(如肿瘤、肝脾肿大)有软坚消散作用,常与三棱、莪术、穿山甲等同用;其三,消肿止痛,外用可治跌打损伤、痈肿疮毒,研末调敷患处,现代临床研究还发现,海马提取物具有增强免疫力、抗疲劳、延缓衰老等作用,其含有的多种氨基酸、脂肪酸和微量元素可能是其药效的物质基础。
用法用量方面,海马内服多煎汤,3-6克;或研末吞服,每次1-1.5克;也可浸酒饮用,如“海马酒”,外用适量,研末调敷,值得注意的是,海马药力较强,需遵医嘱使用,避免过量;孕妇及阴虚火旺(如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者忌服;儿童、年老体弱者慎用。
项目 | |
---|---|
中文名 | 海马 |
拉丁名 | Hippocampus spp. |
科属 | 海龙科海马属 |
性味 | 甘,温 |
归经 | 肝、肾经 |
主要功效 | 补肾壮阳、活血散结、消肿止痛 |
主治病症 | 肾阳虚衰、癥瘕积聚、跌打损伤、痈肿疮毒 |
常用用法 | 煎汤(3-6g)、研末吞服(1-1.5g)、浸酒 |
使用禁忌 | 孕妇忌用;阴虚火旺、实热证者慎用 |
相关问答FAQs
问:海马和海龙功效上有什么区别?
答:海马与海龙均为海龙科动物,功效相近,但侧重点略有不同,海马偏于补肾壮阳,主治肾阳不足引起的阳痿遗精、宫冷不孕等,兼能活血散结;海龙则长于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对癥瘕积聚、跌打损伤、痈肿疔疮的作用更突出,补肾壮阳之力相对缓和,两者常相须为用,但肾阳虚衰者更宜选海马,症瘕积聚明显者可侧重海龙。
问:为什么孕妇不能服用海马?
答:孕妇忌服海马,主要基于其药理特性,海马性温,味甘,具有活血散结的功效,能促进血液循环,可能刺激子宫收缩,增加流产风险,海马药力较强,孕期用药需格外谨慎,避免因药物作用影响胎儿健康,若孕期有不适症状,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安全药物,切勿自行使用海马等活血类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