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牛舌头,学名通常指菊科植物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 L.),因其叶片基部下延成翅柄,形似牛舌而得名,又名苦菜、鹅菜、苦荬菜等,作为我国民间常用的传统中药,其药用历史悠久,《本草纲目》《本草拾遗》等古籍中均有记载,味苦、性寒,归肝、胃、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消肿排脓、利湿退黄等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热毒病症、出血证、疮痈肿毒及湿热黄疸等疾病,以下从植物形态特征、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植物形态特征
牛舌头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高30-100cm,根垂直,单一或分枝,茎直立,中空,具纵棱,常不分枝或上部有分枝,下部无毛或具稀疏腺毛,上部具腺毛,基生叶丛生,叶片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15-30cm,宽2-5cm,先端锐尖或钝圆,基部下延成翅柄,边缘有不规则的羽状浅裂或深裂,裂片三角形或卵形,顶端有尖刺,叶面绿色,无毛或具稀疏糙毛,叶背沿叶脉具疏毛;茎生叶互生,叶片较小,基部耳状抱茎,边缘具波状齿或羽状分裂,头状花序多数,在茎枝顶端排列成伞房状花序;总苞钟形,长1-1.5cm,外层苞片卵形,内层苞线状披针形,苞片无毛或具稀疏腺毛;花为舌状花,黄色,两性,结实;瘦果长椭圆形,稍扁平,红褐色,具纵肋,冠毛白色,长约7mm,花期4-8月,果期6-9月,多生于田野、路旁、沟边及山坡草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资源丰富,易于采收。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牛舌头性寒,味苦,归肝、胃、大肠经,其苦寒之性可清热泻火,味苦能燥湿,入肝经可凉血止血,入胃经能清胃止呕,入大肠经可涩肠止痢,具体功效如下:
清热解毒
苦寒直清热毒,为治疗热毒疮痈、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的要药,对于火热毒邪壅滞所致的痈肿疔疮、乳痈、肠痈等,可单用鲜品捣烂外敷,或配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清热解毒药内服,以增强清热解毒、消散痈肿之效。
凉血止血
苦寒入血分,能清血分热邪,凉血止血,适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咯血、衄血、吐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出血证,如治咯血,可配伍白茅根、侧柏叶等凉血止血药;治崩漏,可配伍地榆、槐花等,以增强止血而不留瘀之效。
消肿排脓
既能清热解毒,又能消肿排脓,为治疗疮痈肿毒、脓成未溃的常用药物,若疮疡初起,红肿热痛,可配伍野菊花、紫花地丁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若脓成未溃,可配伍黄芪、当归等托毒排脓,促进疮疡愈合。
利湿退黄
苦寒能燥湿,入大肠经可清利湿热,适用于湿热黄疸、热淋、痢疾等湿热病症,如治湿热黄疸,可配茵陈、栀子、大黄等清热利湿退黄;治湿热痢疾,可配黄连、木香等清热燥湿、行气止痛。
清胃止呕
苦寒清泄胃热,适用于胃热炽盛所致的消谷善饥、口臭、牙龈肿痛,或胃热呕吐,可配伍黄连、竹茹等清胃止呕,其清肝热作用,对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头痛眩晕也有一定疗效。
临床应用
牛舌头在临床应用广泛,可内服也可外用,单用或配伍使用,具体如下:
内服应用
- 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取鲜品30-60g,或干品15-30g,水煎服,或配伍金银花、薄荷、牛蒡子等疏风清热解毒药,增强疗效。
- 肺热咳嗽、咯血:配伍黄芩、桑白皮、浙贝母等清肺化痰,加白茅根、侧柏叶凉血止血,用于肺热咳嗽痰中带血。
- 湿热黄疸、肝炎:配茵陈、栀子、大黄等,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用,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清热利湿退黄。
- 痢疾、肠炎:鲜品60g,捣烂取汁,或配黄连、木香、马齿苋等,清热燥湿、解毒止痢,用于湿热痢疾、腹痛里急后重。
- 痈肿疮毒、乳腺炎:鲜品捣烂外敷,或配伍蒲公英、野菊花、金银花等内服,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用于乳痈、疖肿等。
外用应用
- 湿疹、皮炎:取鲜品适量,捣烂取汁外涂,或煎水冷洗,清热燥湿、止痒,用于急性湿疹、接触性皮炎。
- 烫伤、疮疡溃烂:鲜品洗净捣烂,加麻油调敷患处,清热解毒、生肌收口,用于烫伤、疮疡溃烂久不收口。
- 痔疮肿痛:鲜品煎水熏洗,或捣烂外敷,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痔疮肿痛出血。
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干品10-30g,鲜品30-60g;或捣汁饮,外用:适量,捣敷、煎水洗或捣汁涂。
- 炮制:可鲜用,或晒干切段备用,若用于止血,可炒炭用,增强止血功效;若用于清热,可生用。
使用注意
- 脾胃虚寒者慎用:牛舌头性寒,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脘腹冷痛者不宜服用,以免加重寒凉之性,导致腹泻、腹痛等不适。
- 体质虚寒者忌用:气虚血弱、体质虚寒者长期服用易损伤阳气,出现乏力、畏寒等症状。
- 孕妇慎用:其性寒凉,活血凉血作用较强,孕妇应避免使用,以免引起流产。
- 不宜过量久服:过量服用可能刺激胃肠道,导致恶心、呕吐、腹泻等反应,一般症状缓解后应停药或减量。
- 过敏体质者慎用:对菊科植物过敏者应避免使用,以免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牛舌头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主要化学成分
- 黄酮类:如木犀草素、槲皮素、芹菜素等,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肿瘤等作用。
- 倍半萜内酯类:如苦苣菜内酯、去氢木香内酯等,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免疫调节等作用。
- 生物碱类:如苦苣菜碱、胆碱等,具有降压、抗心律失常、抗菌等作用。
- 有机酸类:如绿原酸、咖啡酸、奎宁酸等,具有抗氧化、保肝、利胆、抗菌等作用。
- 其他:含维生素(维生素C、胡萝卜素)、矿物质(钙、磷、铁)及多糖等,具有增强免疫力、补充营养的作用。
药理作用
- 抗炎作用:黄酮类和倍半萜内酯类成分能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对急性炎症(如肿胀、渗出)和慢性炎症(如关节炎)均有抑制作用。
- 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痢疾杆菌的抑制作用较强,为其治疗痢疾、肠炎、疮痈等提供了依据。
- 抗氧化作用:黄酮类、有机酸类成分能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损伤,保护细胞膜和DNA,具有抗衰老、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 保肝作用:绿原酸、咖啡酸等成分能降低肝损伤模型动物的转氨酶(ALT、AST),促进肝细胞再生,对化学性肝损伤(如四氯化碳、酒精所致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 抗肿瘤作用:倍半萜内酯类成分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对肝癌、胃癌、肺癌等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凋亡、抑制血管生成等有关。
- 止血作用:含有的咖啡酸、奎宁酸等成分能缩短凝血时间,增强血小板功能,促进血液凝固,用于咯血、衄血、便血等出血证。
临床研究进展
现代临床研究表明,牛舌头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 急性感染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咽炎、扁桃体炎,配伍金银花、连翘等,能快速缓解发热、咽喉肿痛等症状。
- 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配伍黄连、木香等,能清热燥湿、止泻止痢,总有效率可达90%以上。
- 皮肤科疾病:如湿疹、接触性皮炎、痈肿疖疮,外用鲜品捣敷或煎水洗,能清热解毒、止痒消肿,促进皮损愈合。
- 肝病:如急性黄疸型肝炎,配茵陈、栀子等,能清热利湿退黄,改善肝功能,促进黄疸消退。
以下为牛舌头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归纳表:
成分类别 | 代表成分 | 主要药理作用 |
---|---|---|
黄酮类 | 木犀草素、槲皮素 | 抗炎、抗氧化、抗菌、抗肿瘤 |
倍半萜内酯类 | 苦苣菜内酯、去氢木香内酯 | 抗炎、镇痛、抗肿瘤、免疫调节 |
生物碱类 | 苦苣菜碱、胆碱 | 降压、抗心律失常、抗菌 |
有机酸类 | 绿原酸、咖啡酸 | 抗氧化、保肝、利胆、抗菌 |
多糖类 | 苦苣菜多糖 | 增强免疫力、调节肠道菌群 |
相关问答FAQs
Q1:牛舌头(苦苣菜)和常见的苦菜(如败酱科苦菜)如何区分?
A:牛舌头(苦苣菜)与败酱科苦菜(如苦荬菜、苣荬菜)均为苦味野菜,但科属、形态及功效有差异:
- 科属不同:牛舌头为菊科植物,败酱科苦菜为败酱科植物。
- 叶形差异:牛舌头叶基部下延成翅柄,抱茎,边缘有羽状裂或尖刺;败酱科苦菜叶多基生,叶基呈耳状或戟形,边缘有锯齿或全缘,无尖刺。
- 花序差异:牛舌头为头状花序,排列成伞房状,花黄色;败酱科苦菜为聚伞花序,花白色或淡黄色。
- 功效侧重:牛舌头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疮痈肿毒、出血证多用;败酱科苦菜偏祛瘀排脓、止痛,肠痈、产后瘀痛多用,使用时需根据病症选择,避免混淆。
Q2:哪些人不适合服用牛舌头(苦苣菜)?
A:以下人群不宜服用牛舌头:
- 脾胃虚寒者:表现为畏寒肢冷、食少便溏、脘腹冷痛,服用易加重寒凉,导致腹泻、腹痛。
- 体质虚寒者:面色苍白、乏力、畏寒,长期服用易损伤阳气,出现阳虚症状。
- 孕妇:其性寒凉且活血,可能引起子宫收缩,增加流产风险。
- 过敏体质者:对菊科植物(如菊花、蒲公英)过敏者,可能引发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
- 出血倾向者慎用:虽有止血作用,但性寒,过量可能加重虚寒性出血(如月经过多、虚寒性便血),建议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尤其长期服用者需辨证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