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和根茎经蜂蜜炮制后的加工品,临床应用历史悠久,是中医补益类药材的代表性品种之一,其炮制工艺可追溯至汉代,《金匮要略》中的炙甘草汤即以本品为君药,沿用至今,相较于生甘草的清热解毒,炙甘草通过蜜制后药性转温,补中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力更著,在脾胃虚弱、心悸脉结代、脘腹疼痛等病症的治疗中应用广泛。
来源与炮制
炙甘草的基源植物与生甘草相同,主产于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地,以根条粗壮、皮细色红、味甜者为佳,传统炮制方法为取净甘草片,加炼蜜(每100kg甘草片用炼蜜25-30kg)拌匀,闷润至蜜液吸尽,文火炒至黄色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放凉,现代炮制工艺在传统基础上增加了温度控制和时间参数,以确保有效成分转化均匀,蜜炙过程中,甘草中的甘草苷与蜂蜜中的还原糖发生美拉德反应,生成新的活性成分,同时甘草酸的口感由甘凉转为甘温,药效也随之调整。
性味归经与功效
炙甘草性甘、温,归心、肺、脾、胃经,核心功效可概括为“三补一调”:补脾益气、补益心气、补肺益气,以及调和诸药,在补益方面,其通过甘温之性补益脾胃中焦,改善脾胃气虚导致的食欲不振、乏力便溏;通过入心经,补益心气以推动血脉运行,治疗心气虚引发的心悸、气短、脉结代;同时还能补肺气以固表,缓解肺气虚导致的自汗、易感冒,在调和方面,其既能缓和峻猛药性(如附子、大黄),又能调和药效,使方剂中诸药协同作用,被誉为“国老”。
临床应用
炙甘草的临床应用以配伍为特色,常见于经典方剂中,如《伤寒论》炙甘草汤,由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黄、阿胶、麦冬、麻仁、大枣组成,用于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现代多用于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等属气阴两虚者;中成药补中益气丸以炙甘草配黄芪、党参等,主治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而芍药甘草汤中炙甘草与白芍相伍,酸甘化阴,可显著缓解脘腹四肢挛急疼痛,在调和方剂时,炙甘草常作为“佐使药”,如麻黄汤中用其调和麻黄、桂枝的发汗之力,避免过汗伤正。
使用注意
尽管炙甘草应用广泛,但需注意辨证使用:因其性温滋腻,湿盛中满、水肿、高血压患者及实热证者忌服;长期大剂量服用(每日超过30g)可能导致水钠潴留、血钾降低,出现浮肿、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与强心苷类药物联用时需警惕协同毒性;糖尿病患者选用蜜炙甘草时应考虑蜂蜜的糖分影响,可改用麸炙甘草替代。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炙甘草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甘草酸、甘草苷、甘草黄酮等,具有抗心律失常(通过调节心肌细胞离子通道)、抗溃疡(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调节免疫(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等作用,蜜炙工艺可提高甘草苷的溶出率,增强其补益心脾的药效,同时降低甘草酸的刺激性,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
生甘草与炙甘草功效比较表
项目 | 生甘草 | 炙甘草 |
---|---|---|
炮制方法 |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 炼蜜拌炒,至黄色至深黄色 |
性味 | 甘、平 | 甘、温 |
归经 | 心、肺、脾、胃经 | 心、肺、脾、胃经 |
核心功效 | 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 补脾益气,补益心气,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
主治方向 | 咽喉肿痛,咳嗽痰多,痈疽疮毒,食物中毒,调和药性 | 脾胃虚弱,心悸气短,脘腹挛急,调和药性 |
注意事项 | 大剂量服用水肿、高血压患者慎用 | 湿盛中满、水肿、糖尿病患者慎用 |
相关问答FAQs
Q1:炙甘草和生甘草如何区分使用?
A1:区分使用需根据病情性质和治则,若需清热解毒(如咽喉肿痛、疮疡肿毒)、祛痰止咳(如肺热咳嗽)或调和药性(缓解峻猛药性),宜选用生甘草;若需补益脾气(如乏力便溏)、补益心气(如心悸脉结代)或缓急止痛(如脘腹挛急),则需选用炙甘草,若患者有水肿、高血压或实热证,即使需调和药性,也应慎用炙甘草,可改用生甘草。
Q2:长期服用炙甘草会有副作用吗?如何避免?
A2:长期或大剂量服用炙甘草可能引发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水钠潴留(水肿、血压升高)、低血钾(肌无力、心律失常)、假性醛固酮增多症等,与甘草中的甘草酸抑制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有关,避免方法包括:严格遵循医嘱控制剂量(一般每日3-10g),长期服用定期监测血压、血钾;高血压、肾病、糖尿病患者及孕妇慎用;若出现水肿、乏力等不适,立即停药并就医;可配合利水渗湿药(如茯苓)或甘草制品(如甘草提取物)替代生品,以减少副作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