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中草药能治虚汗?效果如何?适用哪些症状?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2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虚汗是中医临床常见症状,指不因外界环境炎热、运动等因素,而出现异常汗出的情况,常表现为白天不自主汗出(自汗)或夜间睡眠中汗出、醒后即止(盗汗),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阳加于阴谓之汗”,虚汗多因气虚不能固摄、阴虚不能内守、阳虚卫外不固等导致,需通过辨证论治选用中草药调理,以下从虚汗的中医分型、对应中草药及配伍、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治疗虚汗的中草药

虚汗的中医分型与中草药治疗

(一)气虚自汗:益气固表,调和营卫

症状特点:白天不因活动而汗出,动则加重,常伴乏力、气短、声低懒言、易感冒、面色㿠白、舌淡苔白、脉弱。
核心病机:肺脾气虚,卫气不固,肌表疏松,津液外泄。
治法:益气固表,调和营卫。
代表方剂: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合牡蛎散(黄芪、麻黄根、牡蛎、浮小麦)。
核心中草药及配伍

  • 黄芪:性甘微温,归脾、肺经,为“补气之长”,能大补脾肺之气,固表止汗,常配伍白术增强健脾益气之效,配防风“祛风而不伤正”,固表而不留邪,参考用量:15-30g。
  • 白术:性甘苦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固表止汗,与黄芪同用,助脾运化以生气,使气足表固,参考用量:10-15g。
  • 防风:性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敛邪,驱邪而不伤正,参考用量:6-10g。
  • 浮小麦:性甘凉,归心经,益气除热,固表止汗,尤适于气虚兼有轻微热象者,参考用量:15-30g。
  • 麻黄根:性甘平,归肺、心经,功专收敛止汗,常与牡蛎同用,增强固涩效果,参考用量:3-6g。

(二)阴虚盗汗:滋阴降火,固表敛汗

症状特点:夜间睡眠中汗出,醒后自止,常伴五心烦热、潮热颧红、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核心病机:阴液亏虚,虚火内生,迫津外泄,肌表不固。
治法:滋阴降火,固表敛汗。
代表方剂:当归六黄汤(当归、生地、熟地、黄连、黄芩、黄柏、黄芪)。
核心中草药及配伍

  • 生地黄:性甘苦寒,归心、肝、肾经,滋阴清热,凉血止血,与熟地黄同用,增强滋补肾阴之力,治“水不济火”之盗汗,参考用量:15-20g。
  • 熟地黄:性甘微温,归肝、肾经,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生地、熟地合用,滋阴而不腻,养血而不燥,参考用量:15-20g。
  • 黄连、黄芩、黄柏:性苦寒,分别归心、肺、肾经,清热泻火,坚阴止汗,三药合用,清虚热以除烦,泻火以存阴,但需中病即止,防苦寒伤胃,参考用量各3-6g。
  • 当归:性甘辛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与地黄同用,养血以滋阴,使阴血充足,虚火自降,参考用量:10-15g。
  • 五味子:性酸温,归肺、心、肾经,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能滋肾阴、敛肺气,常配伍麦冬、沙参增强养阴敛汗之效,参考用量:3-6g。

(三)阳虚自汗:温阳固表,收敛止汗

症状特点:汗出畏寒,四肢不温,常伴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核心病机:阳气亏虚,卫阳不固,肌表失于温煦,津液外泄。
治法:温阳固表,收敛止汗。
代表方剂:芪附汤(黄芪、附子)合桂枝加附子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附子)。
核心中草药及配伍

治疗虚汗的中草药

  • 制附子:性辛甘热,归心、肾、脾经,温肾助阳,散寒止痛,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能温补元阳,固表止汗,需先煎久煎(1-2小时)以减毒,参考用量:6-12g。
  • 桂枝:性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温通阳气,调和营卫,与附子同用,增强温阳固表之效,参考用量:6-10g。
  • 白芍:性酸微寒,归肝、脾经,养血敛阴,与桂枝同用,调和营卫,防桂枝温燥伤阴,参考用量:10-15g。
  • 山茱萸:性酸微温,归肝、肾经,补益肝肾,涩精固脱,能温补肝肾之阳,收敛固涩止汗,参考用量:10-15g。

(四)气血两虚自汗:益气养血,固表止汗

症状特点:汗出兼面色苍白、心悸失眠、头晕眼花、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核心病机:气血亏虚,气虚不固,血虚不荣,肌表失养。
治法:益气养血,固表止汗。
代表方剂:八珍汤(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甘草)合牡蛎散。
核心中草药及配伍

  • 人参:性甘微苦微温,归脾、肺、心、肾经,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与黄芪同用,增强补气固表之力,参考用量:3-6g(或党参15-30g替代)。
  • 当归、白芍、熟地:补血养阴,与参、芪同用,气充血足,则肌表得固,参考用量各10-15g。
  • 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助气血生化之源,使气血生化有源,参考用量各10g、6g。

中草药使用注意事项

  1. 辨证论治是核心:虚汗需严格区分气虚、阴虚、阳虚等证型,不可自行滥用,如气虚误用滋阴药(如生地、麦冬)易致腹胀腹泻;阴虚误用温阳药(如附子、肉桂)易致“助火伤阴”。
  2. 煎煮方法有讲究:补气药(如黄芪、人参)需久煎(30-40分钟)以发挥药效;温阳药(如附子)必须先煎1-2小时以降低毒性;滋阴药(如生地、麦冬)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流失。
  3. 饮食禁忌需配合:服药期间忌生冷、辛辣、油腻食物,以免影响药效;气虚者可适量食用山药、大枣、小米等健脾益气之品;阴虚者可食用百合、银耳、梨等滋阴润燥之品。
  4. 特殊人群慎用: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及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需在中医师指导下用药,避免不良反应。

虚汗常见证型及中草药治疗简表

证型 主要症状 治法 代表方剂 核心中草药 性味归经 功效 参考用量(g)
气虚自汗 白天汗出、动则加重、乏力易感冒 益气固表,调和营卫 玉屏风散 黄芪、白术、防风 黄芪甘微温,归脾肺经 补气固表 黄芪15-30,白术10-15,防风6-10
阴虚盗汗 夜间汗出、五心烦热、口干咽燥 滋阴降火,固表敛汗 当归六黄汤 生地、熟地、黄连 生地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滋阴清热 生地15-20,熟地15-20,黄连3-6
阳虚自汗 汗出畏寒、四肢不温、腰膝酸软 温阳固表,收敛止汗 芪附汤 制附子、桂枝、山茱萸 附子辛甘热,归心肾脾经 温肾助阳,固表止汗 附子6-12(先煎),桂枝6-10,山茱萸10-15
气血两虚自汗 汗出心悸、面色苍白、头晕乏力 益气养血,固表止汗 八珍汤 人参、当归、白芍 人参甘微苦微温,归脾肺经 大补元气,养血安神 人参3-6(或党参15-30),当归10-15,白芍10-15

相关问答FAQs

Q1:虚汗可以自己买中草药调理吗?
A1:不建议自行购买中草药调理,虚汗的证型复杂(气虚、阴虚、阳虚、气血两虚等),不同证型治法迥异,气虚自汗需用黄芪、白术等益气固表,而阴虚盗汗需用生地、黄连等滋阴降火,若证型不符,不仅无效,还可能加重病情(如气虚误用滋阴药易致脾胃虚弱),建议先到正规医院中医科辨证,由医师根据体质开具个性化处方,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Q2:治疗虚汗的中草药需要吃多久?
A2:疗程因人而异,需根据证型、体质及病情严重程度调整,轻症(如单纯气虚自汗)服药1-2周可见明显改善;中重症(如阴虚盗汗、阳虚自汗)需持续调理1-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调理期间需定期复诊,医师会根据症状变化(如汗出是否减少、伴随症状是否缓解)调整方剂(如气虚好转后可减少温燥药,增加健脾药),需配合生活调护(如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调节情绪),才能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治疗虚汗的中草药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草药葛粉的功效
« 上一篇 09-19
亳州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现状如何?种植规模有多大?居全国第几?
下一篇 » 09-19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